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较大发展。改变了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保护耕牛,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富民思想,主张在发展农业、工商业的基础上,征收什一税,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这些论述在《论语》中都有记述。孟子与孔子一样,也主张富民思想,但他的富民主张是建立在“制民恒产”基础之上的,通过“薄敛赋”、工商免税等措施保证民之“恒产”。在《吕氏春秋·上农》中的《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先秦文献,详细记述了农业生产耕作的整个过程,并阐述了掌握农时、运用农业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保护耕织,重本抑末。改变了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保护耕牛,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汉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措施,有利于农业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农学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谷田必须岁易”“莠多而收薄”等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轮作的重要性;《齐民要术》记述了谷、瓜、葵、葱等多种作物与绿肥作物的轮作复种,开创了绿肥作物轮作制。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的论述,把农业产量的提高,从原来的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措施,转向重视单位面积劳动的投入。后魏贾思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主张,提出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必须要与自己的财力、物力、劳力相称的观点。从北魏实行均田制为基本土地制度,之后经历隋、唐一直到唐朝中期,均田制的实施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制的实施,对于唐朝在隋末大乱造成农业重创并在贞观年间迅速富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宋元时期土壤肥料的理论与技术有了一定突破,创立了“地力常新”论,肥源进一步扩大,肥料积制方法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全面论述了审时气候、注重地利、适时播种、施农家肥、防病虫害等种植技术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农业思想。

明清时期,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同时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进行了必要改革。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明代马一龙提出“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的主张,体现了农业生产要避害趋利,有所为有所不为。清代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富民》一书中,描述了“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的农业生产布局,是比较优势经济学原理在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