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亏损越多,其集团的价值就越大。小米集团的定位是互联网公司,这使得小米公允价值估值虚高。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企业报表显示亏损,其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应确认了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是造成利润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小米的收入结构和营销策略导致的盈利能力弱化而导致企业亏损。
小米集团在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根据招股书显示,小米2017年以人民币计量的收入为1146亿元,企业的经营利润为122.16亿元,但年度利润亏损438.89亿元,2016年收入为684亿元,企业经营利润是37.85亿元;2015年企业收入为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的净负债达1272亿元,累计亏损1290亿元。
在净利润方面,小米2015年亏损76.3亿元,2016年盈利4.9亿元,2017年再度亏损438.9亿元。不过,如果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5年,小米经调整亏损人民币3亿元;2016年,小米经调整利润达人民币19亿元;2017年,小米经调整利润达人民币54亿元。
亏损如此之多,涉及公司优先股公允减值变亏损,也就意味着小米招股书中的累计亏损,包括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来说,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在公司的高速发展中,优先股对应的公允价值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是因为股东并没有退出,这部分对股东来说是账面“浮盈”的价值增长,在IPO之前就被计为公司对股东的负债,IPO之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这部分亏损就消失不再计入报表。(www.xing528.com)
从财务上来看,小米经营成果似乎让人大跌眼镜,但实质上小米在香港上市,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会计准则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在会计计量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这也是公司账面出现由可转换优先股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为了遵循IFRS,小米将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金融负债进行会计处理,并在后续的资产负债表日上将这些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损益不仅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完全相悖,而且缺乏一定的经济实质。小米过去三年的经营情况蒸蒸日上,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668 亿元和2016 年的684 亿元猛增至2017 年的1146 亿元,经营利润也从2015 年的14亿元和2016 年的38亿元飙升至2017 年的122 亿元,因此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在2017 年增加了541 亿元。面对这种大好形势,小米却不得不在2017 年的利润表上确认了高达541 亿元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小米2017 年确认的这541 亿元亏损,并没有导致现金流出,纯粹是因会计规则不合理所产生的账面损失。小米的优先股以公允价值计入负债,且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当小米估值提高,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越大,会计上的负债越来越大,资不抵债,自然导致累计亏损1290亿。不过这种“亏损额”越大,说明公司被大家认可的价值越高。在IPO成功后,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优先股的账面价值转换为股本金和股本溢价,账面亏损额“消失”,所以不影响企业上市经营,只是会计准则差异所导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