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异质性(Andrews,1996)。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国际上逐渐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认可度。事实上,在最初的国际医学研究中,中医常常被误认为是西方科学的反面。之后,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重新定位,不断寻求传统与现代、科学与历史经验的平衡,从而提高其国际认可度。在中医药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许多学者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Mei Zhan专注于中医药的跨区域研究和转化,他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塑造了我们对“世界构成”的看法、理解和实践(Mei Zhan,2002)。Jia Huanguang研究了从1976—1995年中医药的发展(Huanguang Jia,1997)。在此之前,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医药的概念或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例如,Kaptchuk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与实践(Kaptchuk,1983)。Porkert借助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字形技术证明了中医药的系统性(Porkert,1974)。Sivin对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着重从理论概念上理解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Sivin,1987)。这些对中医药发展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创新是必要的。这里的创新强调,中医药不仅要继承其历史文化的精华部分,还需要将新的生命力与科技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只有中医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在社会乃至世界的作用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中药才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消费者眼中,中药主要与中草药、针灸等联系在一起。它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能适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中医学的原理大多来源于促进道教和儒学发展的哲学基础,因此,“阴”或“阳”的知识也被用来理解中医(Tang Jinling,Liu Baoyan,Ma Kanwen,2008)。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前的检查过程。然而,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医逐渐传入中国,中医受到了挑战,同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匹配也面临着更大的“威胁”(Tang Jinling,Liu Baoyan,Ma Kanwen,2008)。这种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医药的改革和发展。中医学开始与西医、西药结合,寻求共存。同时,医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大多注重突破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医药主要有针灸疗法和中草药疗法,虽然针灸疗法早就被发达国家所认可,但中草药疗法并没有被国际消费者广泛接受(Kelvin Chan,Henry Lee,2002)。Kelvin研究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澳大利亚、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发展情况,提出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是需要改进的。他在研究中指出,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中国的中医药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仍需要与中国、西方紧密结合,有效地监督和发展中医,借助中医药为国际人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Kelvin Chan,Henry Lee,2002)。
此后,中医药继续发展,但真正将中药引入“巅峰期”的是青蒿素的出现。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在未在国际出名之前,青蒿素在中国就已经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等多项荣誉或称号。青蒿其实是中国一种较为常见的草药,它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实践已经有两千多年了(Youyou Tu,2016)。青蒿素的持续发展与屠呦呦有极大的关联。20世纪70年代起,青蒿素就被纳入了研究。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真正将青蒿素带到了国际,并吸引了国际对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中药的关注。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了国际对中国传统中医、中药的认可,使中药迎来了新的发展。(www.xing528.com)
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相类似,另一事件也对中药在中国及国际领域内的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疫情发展初期,国际定义疫情涉及的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它不仅使武汉多数市民受到感染,也在短短几个月内席卷了中国的其他省份。2020年,疫情仍然在蔓延,但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疫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出现的真正原因还未明确,但中国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是值得各国学习的。此次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健康委员会更将其认定为B类法定传染病(Ying Chen,Jingjing Zhang,Yan Liu,Hongcai Shang,2020)。事实上,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及2002年的SARS冠状病毒都属于中医的“传染病”范畴(Ying Chen,Jingjing Zhang,Yan Liu,Hongcai Shang,2020)。并且在2019年底疫情暴发后,中医诊疗方案迅速出台,在各个受疫情影响的省份都有对应的较为详细的中医药规划。不仅如此,对比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和2002年的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可以发现中国在中药的科研投入方面也有了大幅度增加,中医、中药促进了疫情的诊断与治疗,成为抗击疫情的“先行者”。作为更早、更快、更全面地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的中医与中药,凭借其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再一次受到中国乃至国际的关注与赞扬。疫情期间,中国各省市陆续发布基于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案,中医医院的医疗队也陆续被派往武汉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根据疫情期间中医和中药的治疗效果,可发现借助中医药治愈的病例占总病例的85%以上,并且中药的使用也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Ying Chen,Jingjing Zhang,Yan Liu,et al,2020)。
总体来说,中药作为医药产业的细分领域,一直以其历史性和文化性而被大众所知。在中国的历史中,中药、中医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主体,而近现代以来,因东西方交融及国际化的发展,中药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继续改革创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的今天,中药与中医产业都在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初期,中医药中的针灸逐步被国际接受,但中草药仍不受关注。发展的中期,政府对中药产业的扶持不断加大,为中药这一医疗细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与此同时,中药不断在技术上创新,与西药、西医开展交流学习,中药产业开始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真正将中药发展推向“顶峰”的是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事件及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屠呦呦事件既让国际大众知道了青蒿素对治疗疟疾的有效作用,也让中国的中药、中医在国际医疗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中药受到国际的认可,带来了对应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而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在危机中给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疫情的暴发带给中国与国际的是灾难。2020年10月1日的数据显示,全球因新型冠状病毒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中国作为在此次疫情中防控表现较好的国家,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范本。而中国有如此表现的关键原因之一便是对中药的重视。在疫情期间,中国采取中药相关技术与策略进行诊断与治疗,为抗击疫情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与此同时,各类中药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疫情的防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历史悠久的中药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也在其中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中药这一医疗细分产业也因此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在中国乃至国际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和国际的安全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产业仍需不断创新、提升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