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长三角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初期,国际医药资本向长三角汇聚,长三角的医药产业带加速发展。每年举办的“长三角药品、医疗机械交易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长三角产业圈携手复苏,都充分显示了长三角区域医药产业在由竞争不断地走向融合。在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注重中医药生产现代化。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医药创造的产值及医药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减少,并且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

长三角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聚焦长三角的医药产业发展,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最早在19世纪后期形成,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规模化崛起。21世纪初期,国际医药资本向长三角汇聚,长三角的医药产业带加速发展。目前,我国长三角区域的医药产业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两翼的医药产业园区布局。该区域中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可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

1.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特色

(1)长三角医药产业链

长三角地区医药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产业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医药原料;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流通,如图1-4所示。

图1-4 长三角地区医药行业产业链

长三角医药产业链上游的医药原料是用作生产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的原料。上游的这些原料品质高、需求大,有极大的销售潜力,能够助推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游环节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的研发与制造。中游医药研发持续增长,生物医药将率先受益,迎来发展机遇。下游环节则经由物流等途径到达各类客户销售平台,最终流向需用药的个体或组织。同时,受到下游“两票制”政策持续影响,未来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如图1-5所示,上中下游会有不同的企业来负责医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以此形成专业化分工,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个医药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医药为例,该医药行业的产业链模式分工明显:上海市主要负责基础研究,专攻医药难题江苏省和浙江省则侧重常规医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此同时,从长三角地区新三板医药企业的具体分布来看,也可发现医药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工极为明确,优势互补,共创繁荣,如表1-5所示。

图1-5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

表1-5 长三角地区新三板医药企业分布[12]

(2)长三角医药产业特色

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产业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医药企业之间由竞争不断地走向融合,行业内相互融合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意识已逐步形成,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医药产业的集聚,借助技术创新建设国内外知名中医药品牌。

第一,医药企业由竞争走向融合。

在长江三角洲医药发展的最初阶段,区域内各地区侧重于利用各自优势发展壮大各区域的医药企业,不断开展竞争。此后,江浙沪三地联手打造医药科工贸一体化,探讨以产业规划为主题的高层次合作联动,促进了各地区、各类别资本的相互融合。每年举办的“长三角药品、医疗机械交易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长三角产业圈携手复苏,都充分显示了长三角区域医药产业在由竞争不断地走向融合。

第二,医药行业内相互融合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意识逐步形成。

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只有长三角各地区优势互补,才易建立起药业大物流、大生产、规模化的体系。在营商环境层面,长三角地区突破区域限制建立合并/重组的相关机构,设立信贷、信息等资源一体化的平台,同享三省一市的医药信息,解决三省一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顶层设计层面,长三角地区共同设计与规划医药工业基地改造方案,打造“长三角医药经济圈”,以此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拉动医药产业集聚。

民营经济拥有极强的活力与创造力,对拉动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民营经济也是该地区内医药制造业崛起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的数家医药企业,如作为民营企业的杭州民生、浙江康恩贝等能入选全国重点医药企业,可见民营企业的作用之大。另一家长三角民营医药企业恒瑞医药更是凭借3720亿元的市值入围“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大健康领域价值最高的企业。这类民营医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民营资本的活跃,为医药产业的集群提供了资本支撑与创新动力。

第四,在技术创新中潜心打造中医药品牌。

技术的创新能够赋予医药品牌新的活力与潜力,使得投入的资源尽快转化为成品,以此缔造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在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注重中医药生产现代化。该类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中药的提取、饮片和成药环节,全面提升中医药的技术创新水平,打造出各类中医药品牌,其中“排石冲剂”等品牌中成药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2.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与市场机遇

(1)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进程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图1-6所示。阶段一是集而不群阶段(1979年以前)。在这一时期,该地区维持着医药企业的高集聚。阶段二是分散集群化阶段(1980—1990年)。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医药创造的产值及医药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减少,并且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阶段三是集聚集群化阶段(1991—2000年)。这一阶段与前几个阶段的差别极为明显,这一时期因外资的大量涌入和国家对各种传统药企的深度改革,当代医药企业的集群现象更为明显。阶段四是整合集群化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该时期后,国家对高等学府、重点研究所更为重视,不断强化这些机构/组织的转型升级。

图1-6 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阶段

(2)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机遇

①国际认可度。屠呦呦教授成功研制出中药青蒿素,更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这一事件使中药在西方医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助推中药走向世界。

②政策支撑。近年来,国家对医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密集出台一系列文件,颁布一系列政策,来指导并推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如表1-6所示。进入2019年,“一带一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全面实施,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国内健康消费升级加快,医药工业将呈现企业创新更加活跃、行业洗牌持续加剧等趋势,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正进入创新跨越的新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学者开展新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因治疗干细胞等的研究持续引领创新前沿。社会需求鞭策着研发模式的改变。学科的交融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变革。

表1-6 国家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政策[13]

续表

③疫情催化。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给中国乃至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截至2020年7月1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12495231例,累计死亡560427例,影响了全球215个国家/地区。[14]

新冠肺炎疫情给医药产业带来的影响极为复杂。一方面,不论是防疫所需的医用口罩/N95口罩、医用手套等物资,检测所需的水银体温计/多功能红外线体温计、仪器、实验室装备等,还是治疗所需的各类药品、呼吸机等,这些产品的需求均受到疫情带动。但另一方面,由于医疗终端正常秩序被打破,外加出行受限,与疫情关联度不大的产品及服务需求则不同程度地低于疫情前预期。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药产业因其刚性需求呈现出快速复苏态势。从长期影响来看,疫情对长三角医药产业的创新是一次“机会”。受疫情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医药行业在四个不同的范畴——中药研发、创新药品的研发体、医疗器械与各类诊断定性技术、基于AI与5G技术的医疗信息化技术等中有不同的机遇。第一,基于此次疫情中中药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效果,“后疫情”时代,中药产业(包括民族药)市场迅速扩大,增强免疫、预防疾病领域的中药及中药材种植等必将迎来非常重要的黄金时期。第二,新药研发一体化发展。2030年左右,在长三角地区等主要发达城市/地区,如上海,政府会借助国内外的知名医药企业来搭建国际化、开放化的平台,同时构建学术界、科研所、医药企业等高效合作的共享网络,不断拓展药物研发的边界。第三,医疗设备、IVD诊断等新行业迅速崛起,AI等智能科技加速应用于未来医疗。疫情之下,为了避免感染的风险,应尽量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因此政府与企业都特别重视对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第四,医药营销也在此次疫情影响下,迎来了转型新机遇,数字营销成为“新宠儿”。数字营销包括医生教育、患者教诲,该营销方式是指各公司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精准匹配到个体,形成用户画像,构建起立体的营销网络。它的优点是可以助推药企建立以学术为核心的合规营销体系,通过时间、任务、地点和事件,组成全程营销推广证据链,符合“真实业务对应实际成本”的合规要求。

④前沿科技推动。科技对医药发展的作用极其明显,能促进新药的研发,也能带动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基因编辑技术、全人源化抗体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学技术在长三角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沿的科技,既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又通过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促进了制药工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制药设备方面,前沿科技也持续涌现,为医药智能制造提供了支持。实现“制药装备智能化”和“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成为长三角医药产业的新需求。

3.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瓶颈

长三角医药制造化学药虽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企业内外联系密切,许多海归精英人才按照欧美模式创立一批新型医药企业,大大促进了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但该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发展在近几年遇到了瓶颈,几大重点问题制约着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该区域医药产业的融资布局不合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满足其技术创新的需要、医药企业原创性技术的缺失等问题都成了该地区医药产业高质发展的障碍

如图1-7所示,将问题细化,可以发现长三角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小与质量规模差距悬殊、管理及协调机制有待改善、选人留人难、技术存在“脱钩”风险、产业链各环节存在阻碍、制造业外流、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

图1-7 长三角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www.xing528.com)

(1)产业规模限制与质量规模差距悬殊

医药产业固然近几年在持续发展,但范围依然受限。长三角地区除了上海市的医药产业规模较大,其他地区的医药产业规模都较有限。从省际比较来看,1999年浙江生物医药产业总量规模曾位居全国第一,但近年来已逐步滑落至第二梯队,不仅与江苏等省份的差距不断拉大(目前总规模不及江苏的1/3),也相继被河南、四川等后发省份超越。同时,浙江宁波的三大产业园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受限。并且,浙江整个省份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医药企业仅两家,龙头企业的规模比其他省份较小。长三角地区的另一省份——江苏省则是市场占有率和增幅较小。在国际化深度发展的趋势下,这样的医药产业规模难以支撑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产业不仅在产业规模上受限,各医药园区间的质量规模也相差较大。浙江省已打造了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基地等特点突出的产业园区。但是相比中关村等园区,这些园区在科研转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仍需努力。

(2)管理及协调机制需改善

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产业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对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及协调机制的把控是极其重要的。但从目前来看,该地区的资源管理及协调机制仍需改善。浙江的生物医药产业涵盖面虽较广,但缺少统一协调机制,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规划和统一布局,缺乏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决策能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医药产业在本省高效发展,浙江省还组建了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但其依旧未能协调好资源的使用,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地处理问题。联盟作为一种契约式合作组织,有自己设立的规章制度,但联盟设立时主要由牵头单位和秘书单位负责整体事宜,没有单设独立执行机构,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并且联盟作为试点,运行时间短、可参考性少,由于缺乏经验,在实践中不能充分发挥联盟优势。另外,由于联盟的运行多数由牵头单位主导,无法在成员单位中做到真正平衡,也不能保证联盟成员间都有合作或参与任务程度分明。

聚焦上海,同样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在资源环境紧张的约束趋势下,医药制造与城市的融合问题显著,资源紧缺与医药制造、城市融合之间的矛盾成为该地区医药发展的障碍。比如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在管理机制上精细度不足。从准入上来看,环境影响评估程序趋严,压缩了环境敏感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空间层层受限。根据区域环评,整个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腹地剩余用地仅195.2公顷;其中,部分地块因环保限制严格,只能做医疗器械,不接受任何有关“药”的项目。因此,目前张江真正能落户做药的研发用地仅剩31.8公顷,能落户做药的产业化用地仅剩16.2公顷。一些研发项目由于上海环评过于严苛和不可预期,只好落户外省市。从监管上看,排放处置与环境管理体系滞后,造成了以上问题。

(3)选人留人难度大

人才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枢纽,怎样对人才开展遴选,怎样吸引长三角地区助力医药产业发展的“人”尤为重要。浙江省医药相关领域人才不足,在杭州的“虹吸”效应下,人才难留、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机构的充足程度低也是人才匮乏的一大因素。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一批立异平台加速运行,但与其他长三角省份相比,浙江在顶尖大学、研究院,以及生物样本库、细胞库等公共资源层面的差距显著。上海市则缺乏在医药产业创新、生产制造方面的人才。虽然上海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的高管和归国创业团队的溢出效应明显,但自2018年始,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上海市未来生物医药核心技术的更新迭代受到巨大阻碍。同时,缺乏有经验的技术工人,说明上海市对技术工人等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

(4)技术“脱钩”风险显著

国际化趋势、中美贸易压力都使各行业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得到了较高的提升,但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问题依然明显。浙江无论是医药行业还是医疗器械行业,均存在产业技术含量偏低的问题。该产业内供大众使用的创新服务平台数目较少,服务范畴较小。其中,很多基础医疗课题、项目都需要借助一线城市的资源才能开展。在核心技术方面,浙江省也存在不少问题。“十三五”以来,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49项,浙江省仅获批2项,少于北京市16项、上海市9项、广东省8项、江苏省5项。江苏省则是在关键技术的引进方面存在问题。江苏省在技术创新和服务风险上,特别是面临可能的“脱钩”风险,许多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吸收面临困难。因此,如何立足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培育本土技术创新和服务机构来谋求突破,就显得更为重要。

(5)产业链各环节存在阻碍

这一问题在上海市表现最为突出。在研发资源方面,上海虽然高校、研究机构、大医院林立,总体科研氛围很浓,但侧重学术研究,各类研发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创新知识技术的外溢效果不显著,限制了整体研发水平的提升。在研发投入方面,与海外医药制造企业相比,中国的医药企业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转化环节,本地的临床试验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制度设计上缺少鼓励医院和医生承担临床试验的考核、激励机制,大部分医疗机构更倾向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在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和公共资源的共享,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在使用环节,制度设计弹性不足和药品采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效率,制约了新药的销量,导致短期内企业无法收回研发成本,影响后续新药的研发。

(6)制造业外流

制造业外流主要表现在上海医药产业的发展上,这给上海高端研发资源产业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因地价、综合商务成本、人才成本提高等现实问题,上海医药制造业出现外流趋势,研发资源逐步流失,大量原创技术成果外流,本市研发成果转化缺乏竞争力。而上海周边地区已从原先发展生产制造业,逐步向上游挺进,以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设立企业研发分中心等形式吸引上海高端研发资源流向当地,如江苏恒瑞、浙江华海等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本支持和灵活的运作方式,以协作研发、共建实验室、成果转让等形式获得上海市大量的研发成果,并将1/3成果向当地转化,这将是未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7)政策更新力度与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该问题在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中,首要表现为政策的扶持力度、更新力度和适配性不足。在政策扶持力度层面,江苏省内各市政府对药企的扶持力度不足,成品对外贸易不容乐观,2012—2015年均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在政策更新力度层面,上海的政策更新力度不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配套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政策更新力度在上海仍旧不够。以上海张江面积1.67平方千米的张江药谷地区为例,其早在10多年前就已开发完毕,容积率普遍为1.0—1.5,园区城市功能、城市形态落后,与其药谷身份极不匹配。从需求来看,该地域有较强的更新动力。张江药谷对于张江医药人来说是最具归属感和号召力的符号,哈雷路、蔡伦路上,三步一朋、五步一友,体现了非常显著的生态效应和边界效应。部分小业主普通工业厂房的租金已接近张江甲级写字楼租金水平,但因小业主产权分散、工业地价预期过高、土地收储有效手段不足、对平台公司要求自持比例过高等,造成政策实际操作的动力不足。在政策适配性层面,长三角地区中的上海政策计划用地适配性不高。当前,制造的研发化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项目难以界定是制造,还是研发,且随着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研发与制造从空间上也将更加难以分离。工业用地应升级成科研设计用地,还是继续保留为传统工业用地,这一抉择使得用地规划调整进退两难,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难以对应用地分类。比如生物医药的CAR-T领域是当下个性化免疫治疗的一个热点,其研发流程与制造工艺是需要零距离衔接的,企业所希望的用地形态是研发用途高度复合一定的生产功能。

4.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聚焦长三角具体省市的医药产业发展,可发现其各有优势与不足。面对医药产业的瓶颈问题,上海、江苏、浙江等各省市均基于区域特色与优势提出了应对的方案或建议。

(1)上海市

图1-8 2014—2018年上海产业园区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5]

上海总体发展良好。如图1-8所示,2014—2018年上海产业园区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09%和11.17%,远远高于全市开发区的年均增长率,医药制造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向。在蓬勃发展中,上海医药产业显现出显著特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提高;但受药品流通等多因素影响,医药商品销售整体有所下滑。因此,上海从三个方面来处理医药产业的难题。

首先,上海市通过制定创新优惠政策来促进高端医药产业的本地化。上海有着一定的高端研发资源,但更多受了经济等因素影响而外流。因此,上海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端医药产业及高端医药项目落地。在项目落地之后,上海市再借助龙头企业的引导与政府出资建立实验室等,使这些高端项目通过成果转化的形式被本市企业获得,以此实现医药产业本地化,留住高端医药产业的核心资源。其次,上海通过制定创新机制和政策,促进创新医药产品面世。上海拟定了以高附加值、核心技术为特点的导向政策,摸索出创新投入的新型模式。与此同时,上海还加快创新产品与创新项目的市场准入。对于那些具备领先意义的生物医药创新产品,上海经由简化上市流程、完善支持本市创新产品优先纳入医药的相关法规及简化高端医疗器械等物资进入医院的招标流程等详细行动,来推进医药产品的面世。最后,在医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上海市与国内其他地区、国外都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上海市通过牢牢掌握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技术,逐个突破“卡脖子”问题,逐步缩小与领先地区、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获得长三角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的先机。比如,上海市借助颁发科技大奖来瞄准医药核心技术。2014年,上海颁发自然奖给“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与新型靶向治理研究”;2019年,上海将进步奖授予“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在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中,2020年1月正式公开的《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方案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掌握核心技术,聚焦生物医药等重点范畴。

(2)江苏省

江苏通过持续发力,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形成了先发优势,跻身国内重要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并入选国家产业集群。但在打造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新地标的过程中,仍有几个方面亟待加强。一是在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上要有布局,抢占制高点,支持重大原创研究。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行动,在相应的载体和重大课题上都应有计划。二是技术创新和服务,特别是在面临可能的“脱钩”风险时,许多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可能面临困难,需要立足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本土技术创新和服务组织。三是加强临床研究水平的建设,特别是基于国际标准的“双报”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四是药物经济和药政工作办事能力的建设等。五是培养和支持当地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建设和人才培养。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需要被江苏视为重要内容,投入政策、资金等进行支持外,江苏省面对长三角医药产业的瓶颈问题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江苏省踊跃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与浙江省、上海市等不同,江苏省的医药产业竞争力与市场开放程度有较大的关联。因此,江苏省加大了对医药市场的开放度,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共同承接国际合作医药项目,助推江苏省医药国际品牌的培养。其次,江苏省也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产业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对于江苏这个医药大省来说,其医药企业主要参与长三角医药产业的药品生产过程,但在医药研发等领域参与度极低,不利于该省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苏省重视高科技的投入,加强与本省高校、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建立本省的医药研发中心。最后,在医药产业的外部环境方面,江苏省当局也加大了管控的力度。省、市政府通过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市场医药准入门槛、引导医药企业优化产品、优化医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举措,营造了规范有效的医药发展环境。比如,江苏省扬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意见》,对医药相关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解决,从研发、生产创新、销售国际化等多层面着手,以促进医药企业的蓬勃发展,如表1-7所示。

表1-7 江苏省扬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意见》[16]

(3)浙江省

浙江省目前的医药发展速度较快,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也在持续完善。如表1-8所示,2018年浙江省已有约500家国家级别的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约1/3的省级及以上高新园区将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同时,浙江也有多家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入选我国“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在未来的发展中,浙江省要以产业链为中心发布执行力高的法规等,以营造激励医药发展的稳定生态;持续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踊跃开辟国内外市场,打响一批生物医药品牌知名度。

表1-8 浙江省医药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17]

基于浙江省的现状,在面对长三角医药产业的瓶颈问题时,浙江省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政策层面,浙江省围绕医药产业链来制定有效的政策,以此营造医药发展的良好生态。浙江省医药企业在项目支持、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等方面的需求都被纳入该省营造医药发展良好生态的政策之中。与此同时,浙江省政府也调整了医药层面的知识产权诉讼体系,为研发周期较长的重点医药产物开辟特殊通道。其次,攻关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自然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部分,因此,浙江省提出重点研发项目向医药关键领域适当倾斜。与此同时,浙江省将化学药、生物药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抗体药、抗体偶联药等研发,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有效结合。最后,浙江省专注于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全套系统。产业链系统中,浙江省重点掌控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配套资源。浙江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养,主要表现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才资源;然后建设医药产业多主体合作创新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使信息遍及整个医药产业链;再者,开放式支持医药企业的兼并抑或重组,以此培养一批具备规模、技术、自主权优势的领先型医药公司。

(4)安徽省

相比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省在医药产业的发展上显得较弱,但发展潜力较强。安徽省2017年医药主营业务收入仅1103.29亿元[18],但增速比上年增长了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76个百分点。之后,安徽省印发了《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如表1-9所示,其中包含了激励创新药械产品研发等内容。这一政策的制定给安徽省的医药产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催化剂”般促进了该省医药产业的提质增速。

表1-9 安徽省《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19]

续表

近几年,面对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安徽省也因地制宜提出了应对措施。首先,从初始环节起把控医药产业的质量。安徽省的中药十分出名,有四大中药材种植区,如表1-10所示。因此,在控制医药产业质量的过程中,中药显得尤为突出。为更好地保证质和量,安徽省重点把握住中药材这一医药产业质量的源头,既建立了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又鼓励企业参与药材的种植过程,以保证医药产品的高质量。其次,安徽省加强对药品的监督。该省专门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从取材到销售全环节的行政和技术监督工作。与此同时,全面整顿药品生产与经营秩序,营造出较为规范有序的医药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最后,强化医药行业的“奉献”观念。医药产业涉及医药企业、医疗单位及各类机械设备产业,服务意识能够使这些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不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医药的高质量。因此,安徽省从加快医疗流通体制改革、深入调研医药企业与医药环节等方面着手,来增强其服务意识,促进安徽省医药产业的高速高质发展。

表1-10 安徽省四大中药材种植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