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可持续性,带来的主要风险隐患是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除此以外,还有人才短缺问题和运营安全风险)。城市轨道不仅建设资金规模大,地铁每公里平均造价7亿—8亿元,运营维护资金同样巨大,十几年的运营维护资金基本等同于建设成本。每个城市政府的财力都是有限的,即使从交通角度非常迫切,这种大规模投资也要量力而行,把握好节奏,充分考虑建设资金和维护成本,确保与政府财力相适应。
前些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以“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为主,随着房地产市场效益的逐步下滑、各城市土地出让金的逐步减少,加之国家层面的鼓励和引导,目前许多城市正逐步转向“轨道+物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PPP模式。“轨道+物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还可以保障运营维护资金,总体更可持续。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使得投资建设更加理性,运营管理更加规范。(www.xing528.com)
当前,城市轨道建设投融资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因投资规模大,可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显著提高沿线土地价值,获取较大土地出让收益,部分城市把地铁建设作为政绩工程,相互攀比里程,盲目扩大投资建设规模。为解决建设资金难题,在国家鼓励倡导PPP模式的环境下,采用该模式并钻其漏洞。如部分轨道交通PPP项目是简单的BT(建设—移交)模式,只是将政府的资金向后递延三五年;部分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政府做出收益保底承诺,大大提高了经营期间补贴的压力,也使得企业不理性投资,或者把政府责任推后到最后移交阶段,届时需要巨额回购;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作为PPP的参与方,在对项目没有进行很好收益测算甚至不考虑收益情况下盲目投资。这样的PPP项目不是更好实现资金的可持续和投资理性,而是更多地将政府债务从显性变为隐性,大大提高了政府债务水平,加大了金融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