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未来发展面临的土地、资金以及社会发展等外部形势和自身发展阶段、任务均要求转变驱动力与之相适应。
交通基础设施占用土地较多,大规模建设受土地约束越来越强。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节约土地与保护耕地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2008年出台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优化各类交通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严格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其中确定2006—2020年新增交通基础设施用地179万公顷。而根据相关交通运输规划测算,仅“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155万公顷土地。因此,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和有限性,要想满足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单纯依靠土地等投入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受到很大影响。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重点是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于我国的发展战略,未来在经济复苏后,必然要逐步收缩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另外,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保持在高位,通货膨胀压力一直较大,需要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两方面必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有很大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对交通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许多项目放缓甚至停工。
交通运输发展应适应科技推动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到党的十七大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称为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未来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www.xing528.com)
我国交通运输现阶段的发展任务要求转变发展的驱动力。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基本放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产生的新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多的是在质量上的提高。在新的发展阶段,近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发展,进行体系完善,提高效率,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发展由通道建设为主向通道与枢纽建设并举转变,由建设为主向建设与服务并举转变。发展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驱动力,在能力严重紧缺阶段,需要通过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这一最有效手段和途径,必然需要大规模的要素投入,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完善体系、提高整体效率和运输服务水平等发展任务,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和途径,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科技应用和管理,通过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运输能力,同时这也是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的最有效手段。
总之,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新阶段、我国的国情等都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越来越强。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自身也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有条件也应该在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同时,更加注意协调交通运输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的运营水平和效率,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等,以最少的社会成本提供出最多、最有效的交通运输服务,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