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务场合中的称谓礼仪原则及注意事项

商务场合中的称谓礼仪原则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称谓礼仪主要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规范性的礼貌称呼。称谓礼仪的原则是称谓得体、有礼有序。在商务场合中,正确的称呼能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法国人姓名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

商务场合中的称谓礼仪原则及注意事项

称谓,也叫称呼。称谓礼仪主要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规范性的礼貌称呼。这种称呼通常基于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因素,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称谓礼仪的原则是称谓得体、有礼有序。在商务场合中,正确的称呼能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该怎么称呼?

刚大学毕业的严冬进入一家公司,主管带她熟悉工作环境,并将她介绍给部门的同事认识。她非常恭敬地称对方为老师,大多同事都欣然地接受了。主管带她到一位同事面前,并告诉她,以后由这位同事带她熟悉业务,小严恭敬地称对方为老师时,这位同事却对她说:“以后大家都是同事,别那么客气,直接叫我的名字就行了。”严冬一时很尴尬,因为她觉得直接叫名字不尊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才比较合理。

职场上,过分亲昵和过分生疏的称呼都不妥。新员工初来乍到,不能想当然地称呼对方,对难以把握的称呼,可以先询问对方该怎么称呼。通常情况下,对方都会告知新同事如何称呼自己的。案例中,对方要求严冬直呼姓名,显然是客气话,作为新员工,最好不要对老员工直呼其名。

案例思考:礼仪细节常常决定了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你是严冬,遇到案例中的尴尬事,你会怎样去做?

一、姓名的种类

姓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内涵。姓名按照构成和排列顺序可分为三类。

(一)前姓后名

主要分布在汉文化圈的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柬埔寨、匈牙利等。

柬埔寨贵族与平民的姓名有所不同,贵族一般承继父姓,平民一般以父名为姓。明治维新后,日本人才有了姓。日本妇女婚前使用父姓,现在虽然越来越多的日本女子反对夫妻同姓,主张婚后仍用自己的姓,但大多数的女性婚后使用夫姓,本人的名字不变。例如,中野良子嫁给川崎善弘后,改名川崎良子;松崎君代,结婚后就改姓名为栗本君代。日本天皇无姓,平民嫁到皇家仍然用娘家的姓。如皇子文仁的妻子川岛纪子,川岛就是娘家的姓。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很多女性则习惯于婚后将夫姓冠于自己的姓名前。如范徐丽泰。

匈牙利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山多尔,简称纳吉。女子婚后可保留自己的姓和名,但也有些女子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或瓦什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

(二)前名后姓

主要分布在欧美文化圈和穆斯林文化圈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以及阿拉伯国家。

英国人姓名一般为教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姓(Last Name)。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M. H.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W.Reagan。

法国人姓名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有时姓名也可达四、五节,多是教名和由长辈起的名字。但现在长名字越来越少。例如,亨利·勒内·阿贝尔·居伊·德·莫泊桑简称居伊·德·莫泊桑。

美国人的姓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教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姓(Last Name)。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一般是在婴儿接受洗礼时取的,故称为教名;中间名是父母或亲戚所取,一般取长者的名或姓;姓是家族沿袭下来的称谓。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正式名字是威廉·杰斐逊·克林顿,其中,威廉是教名,杰斐逊是他的父母以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姓氏作为中间名,其用意在于激励,克林顿是家族的姓氏。在美国,很多人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比尔就是克林顿的昵称。

德国人的姓是在12世纪以后才逐渐被普遍使用的,德国人的姓名一般由两节或两节以上组成,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人的名字早在古日耳曼时期就开始形成,它们以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德语语汇之中,德国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时,只需给初生婴儿在名字库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就行。因此,德国人的名字相同的很多,男性的名字和女性的名字有严格区别,人们仅根据名字就可以知道该人的性别。

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或四节,即本人名+父姓+母姓。如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贝拉斯克斯,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如西班牙前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其全名是弗朗西斯科·保利诺·埃梅内希尔多·特奥杜洛·佛朗哥·巴蒙德。前四节为个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已婚女子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节或四节组成,即本人名+母姓+父姓,简称时,一般是个人名加父姓。

俄罗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即本人名+父名+姓。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俄罗斯人的姓名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即上述伊万写成伊万诺夫·伊万·伊万诺维奇。俄罗斯女子的姓名多以娃、娅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如尼娜·伊万诺夫那·伊万诺娃,假如她与罗果夫结婚,婚后姓改为罗果娃,其全名为尼娜·伊万诺夫那·罗果娃。俄罗斯人的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

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或四节组成,即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姓。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正式场合应用全名,但有时可省略祖父名,有时还可以省略父名,简称时,只称本人名字。很多阿拉伯人,特别是有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都简称其姓。如穆罕默德·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简称阿拉法特;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简称纳赛尔。

(三)有名无姓

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度尼西亚、蒙古、冰岛等国家和地区。

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是有名无姓,他们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呼,以便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职的区别。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为“弟”;对长官或长辈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吴”,如缅甸总理吴努、吴奈温等;对平辈或年轻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为“兄”;对年轻女子称“玛”,意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称“杜”。此外,“哥”为“兄”,“波”为“军官”,“塞耶”为“老师”,“道达”是英语Dr.的译音,即“博士”,“德钦”为“主人”等。例如,一男子名“刚”,长辈称他为“貌刚”,同辈称他为“哥刚”,该男子有一定社会地位则被称为“吴刚”,是军官则被称为“波刚”;如果一女子名“刚”,是有社会地位的女士则称为“杜刚”,是年轻女子则称为“玛刚”。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数只有名而没有姓,少数人在本名后面有父名。爪哇族和巽他族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印度教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从梵文中选字取名。现在,爪哇人和巽他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有的人就在自己的梵文名前加上一个阿拉伯文名。如阿里·苏米特罗,阿里是阿拉伯文,苏米特罗是梵文。印尼的马都拉族、马来族的名字形式是“本名+父名”。在一般情况下,只用本名,在正式场合才用父名。

蒙古人传统上没有姓,现在蒙古人的名字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没有姓氏,如腾格尔、斯琴格日勒、德德玛等都是蒙古词语的组合;另一种是有姓的,姓氏后面加蒙语名字,其中,包、白、吴等姓居多,这些姓氏也是由过去的蒙古语部落名称简化并汉化演变过来的,如包胡尔察、包青格勒等。

冰岛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淳朴的民风,除首都雷克雅未克外,各地仍然采用家长制,当他们要和其他家庭区别时,男子便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松字(儿子之意),女儿则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德提尔(女儿之意),以取代姓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历史地理的差异造就了其姓名的内涵以及排列顺序有别。在涉外商务场合,商务人员应提前了解客户姓名的正确称呼,以免失礼而妨碍商务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称谓的种类

称谓礼仪中,同时与多人打招呼,应遵循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人际交往中,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

(一)泛尊称

1.对说话对象的泛尊称

在欧美,对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称“先生”(Mister);对已婚的女士称“夫人”(Mistress),对未婚女士的称“小姐”(Miss);婚姻状况不明的,也可称“Miss”或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泛称“女士”(Madam)。

对高级官员,称为“阁下”,也可称职衔或“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对其他官员,可称职衔或“先生”、“女士”等。

2.对说话对象所属事物的泛尊称

在中国,询问对方的姓名要问“贵姓”或“尊姓大名”,对老师的作品可称“大作”,对对方的观点可称“高见”,对老人的年龄要称“高寿”,对对方的公司称“贵公司”。在书面语言中,对年轻女性的名字可称“芳名”,对其年龄也可称“芳龄”。

3.对说话对象行为的泛尊称

中国人对宾客的来临称为“光临”、“惠顾”,将对方的批评称为“指教”,将对方的解答称为“赐教”,将对方的原谅称为“海涵”,将对方的允诺称为“赏光”、“赏脸”,将对方的修改称为“斧正”。在书面语言中,对方的到达叫“抵”,将对方的住宿称“下榻”。

(二)职务称谓

在商务、公务活动中,应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以示尊重。如“经理”、“董事长”、“主席”、“处长”、“主任”等。职务性的称谓可以同泛尊称、姓名、姓氏一起使用。如“赵经理”、“刘处长”等。但有些姓氏与职务性称谓连用时,切忌姓氏读重音。如“苟”、“熊”、“朱”、“刁”等姓。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可以性别相称为“先生”、“女士”。

(三)职衔称谓

与拥有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学位、学术性职称、专业技术职称军衔的商务或公务对象交往时,应以对方的职衔相称,以示尊重。如博士、教授、律师法官、将军、参谋等。(www.xing528.com)

除军衔外,职衔称谓应遵循“趋高避低”的原则,例如,在称呼“副教授”、“副师长”等一类副职时一般应该去掉“副”字,直接称呼为“教授”、“师长”。但一些级别较低的职称和学位很少用来做称呼语。如“讲师”、“助教”、“硕士”等。

在涉外场合,同时拥有“博士”和“教授”头衔的外宾更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博士”;而在中国,同时拥有“博士”和“教授”头衔的人,更希望别人称自己为“教授”。

(四)职业称谓

对不同行业的人士,应以对方的职业作为称谓,以示尊重。如“老师”、“警官”、“医生”、“导游”等;对于商务人员,一般称为“女士”、“先生”等。在这些职业称谓前,还可以冠以姓氏或姓名使用。

(五)姓名称谓

一般场合,熟悉的人之间可以彼此直呼其姓、名或姓名。在中国,为表示亲切,习惯在被称呼者姓氏前加“老”、“小”等字,如“老刘”、“小赵”。但在正式的商务场合,应注意规范使用称谓,以示尊重。

称呼年长者不能直呼其名,可以称“老张”、“老王”;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可以把“老”字和其姓倒置,这是一种尊称,如“张老”、“王老”。

不论是何种称谓,称呼他人时,态度要诚恳,表情要自然,要借助声调、笑容、谦恭的体态表示尊敬之意。

(六)特殊称谓

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对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对宗教神职人员应根据其身份地位进行尊称。例如,天主教神职人员根据身份可尊称为教皇、宗主教、都主教、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司铎(神父)等;东正教神职人员根据其身份地位可尊称为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修士大司祭、司祭、辅祭;伊斯兰教以及佛教等宗教教派的人员也应根据其身份地位进行尊称。

三、称谓的禁忌

(一)忌使用错误的称呼

商务场合中,常见的错误称呼一般是误读或忘记了对方名字、职位而错称。《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中国10 129个姓氏,其中,有些姓的读音很容易出错,如“华”姓应读huà(化)。“任”姓应读rén(人)。“仇”姓应读qiú(求)。“查”姓应读zhā(扎)。“盖”姓应读gě(葛)。“区”姓应读(ōu)欧。“逄”字读作pang (旁)。“万俟”复姓应读mòqí。“尉迟”复姓应读yùchí等。

为了避免读错对方的姓氏,可以事先查问或者当面请教。如果忘记了对方的姓名或职位,可以间接询问他人或采用索要名片等方法以避免尴尬,切勿使用错误的称呼。

(二)忌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称谓

有些称谓,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伙计”一词旧时指店员或长工,在北方地区,“伙计”是男性熟人间的昵称或泛指合作的人。但南方人认为“伙计”是“打工仔”之意。

阿姨”是晚辈对女性长辈的尊敬称呼,但在上海,人们习惯称呼保姆、钟点工等女性为“阿姨”。

中国人习惯把配偶称为“爱人”,但涉外场合,不能将“爱人”译为“lover”,因为在国外“lover”是“情人”之意。

此外,“小姐”、“同志”、“老头子”、“师傅”、“小鬼”等称呼也容易引起歧义。近年来,被赋予新含义的还有“干爹”、“表哥”、“校长”、“教授”、“专家”等称呼。

(三)忌使用不当的称谓

使用称呼要谨慎、恰当。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如将“范局长”简称为“范局”、将“苟处长”简称为“苟处”等,这样的称呼显得不伦不类。

(四)忌使用庸俗的称谓

有些称呼听起来亲切,但不宜在商务等正式场合使用。如“兄弟”、“哥们儿”、“姐们”、“死党”、“闺蜜”等。

(五)忌称谓绰号

在任何情况下,当面称呼他人的绰号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六)忌以生理特征作称谓

以生理特征相称谓是非常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如胖子、瘦子、瘸子、四眼等。“美女”、“帅哥”等称呼则又显得轻浮。

资料:

中国古代的称谓[1]

中国有很多古时的文明称呼至今仍被使用着。例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家庭院称为寒舍、舍下、草堂;称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称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等。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挚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早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的“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里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资料思考:在商务场合,哪些中国旧时的称呼能够使用?举例说明。

[1] 《称谓礼仪》,http://baike.baidu.com/view/8252245.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