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消费符号
孔明安(2002)认为,鲍德里亚谈到的“符号”包括三个维度的含义:物品的标记、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志以及潜在的欲望的表现形式。他谈到相对于物的普遍性的功能,鲍德里亚对物的个性,即非功能性的、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特点更为重视,于是得出符号价值的定义:物或商品在被作为一个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与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的使用价值或劳动价值来计价的。也就是说,物或商品的外观、设计、品牌、广告甚至是对生产者的认同都是潜在的符号价值。
宋夏(2011)提出,商品消费的符号意义分别为:商品外观上的示差符号——美感、地位象征、消费的环境、消费的仪式。
王宁(2005)指出,消费活动构成个人认同的形成、塑造、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方面。潘友梅(2010)表明,社会学对“符号消费”的定义是: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之外,还消费它们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美感、心情、情调、档次和气氛,还包括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是指通过消费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就是将消费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而非消费品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
周艳(2008)指出,索绪尔认为在符号学分析方法中,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与代表符号的表现形式的能指不同,所指是能指在内涵及意义上的引申,并且,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自由的。(www.xing528.com)
齐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中指出,时尚消费具有分化与同化的双重作用。他谈到,时尚在使特定的一个社会圈子与其他的圈子因差异而分离的同时,又使这一既定社会圈子的内部更加稳定和紧密。
2.3.2 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刘筱丹(2013)认为,大学生作为有知识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往往会通过现代消费方式建构一种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并从中获取个体的归属感。刘筱丹(2013)谈及布迪厄提出的“惯习”“场域”和“资本”的概念,并且把这一概念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结合起来——由于大学生具有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惯习”“场域”和“文化资本”,因而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具有自己的特性。
理查德·詹金斯认为,认同就是寻求与他人相似或相异的过程。沙莲香认为“认同是一种心理学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文化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持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表达了一种个体对文化的确认感与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