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消费者行为
利昂·G.希夫曼与莱斯利·L.卡纽克(2007)指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获得并使用或处置消费品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之前的决策过程。其特点是多样性、复杂性和可诱导性。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即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者个性或偏好、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以及外部因素,即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偶像团体、生活团体、家庭等。
2.2.2 社会餐饮业的消费者行为
韩亮(2009)提出,以上海为例,随着生活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日益提升,该地区餐饮业的消费者行为呈现出了以下特征:消费者不再仅仅追求完全意义上的物质利益(如对菜品的命名产生了好感而消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较物质需求的比重增加;消费者更加关注品牌价值;消费者更加注重餐饮企业的便捷性和效率以节省时间;在信息大量涌入的时代,消费者很难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餐饮企业上;消费者认为对产品的感知和评价比品牌忠诚度更可靠等。根据消费者的决策因素,可将上海餐饮业的消费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捷型、价格型、享受型、尝鲜型、健康型、印象型。因此,根据消费者呈现出的特点和类型,餐饮企业可以采取提高服务效率、烘托环境氛围、优化饮食健康、提供个性服务等方式来迎合消费者在身心的多方面的需求。
2.2.3 校园餐饮业的消费者行为
2.2.3.1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在餐饮业中的消费行为(www.xing528.com)
综合徐海滨等(2015)、王晓娜(2012)的观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处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但个体之间却又存在着差别;对时尚产品和科技产品消费逐渐增加;消费结构与内容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消费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具有不同阶段的特性;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平衡变动;整体上以生活性消费为主,辅以呈增长趋势的交际性和休闲性质的消费;在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的同时越来越具有品牌意识;消费偶尔具有盲目性;消费观念较为先进和超前,而消费能力相较而言较为薄弱;消费过程中更偏向于感性。
高庆、盛鹏、郭玲艳(2011)认为,大学生的餐饮业消费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大学生追求有新意的菜品和幽雅舒适的就餐环境;大学生对在食堂就餐的满意程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减;大学生周末或者是节假日在学校餐厅就餐比例较平时有所减少,饮食消费趋于社会化;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饮食偏好具有地域色彩,并在升入高年级的过程中有逐步被校园所在地的饮食口味所同化的趋势;大学生饮食消费决策较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并且比较关注口碑。
2.2.3.2 教职工的消费行为及在餐饮业中的消费行为
魏爽(2012)提出,高校教职工的消费行为有如下特点:在生存性消费上重视消费档次;在发展性消费上重视后代的教育消费;在享受性消费上则着重于精神方面的诉求;理性消费,注重节俭,在必要时也会接受奢侈;实用主义与注重品位并存。
从饮食消费来看,高校教职工在注重食品消费的内容的同时又关注食品消费的方式,即既要求食品健康绿色,又要求用餐环境幽雅、舒适、有情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