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重要作用。林业以自己的经营活动满足着人类社会对木材、其他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需要;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林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其他部门的发展。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由于能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业还为国民经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林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林业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木材及其制品。木材是林业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材料(木材、钢材、水泥、塑料)之一,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产品,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吸音、绝缘、美观、易加工、优质纤维含量高等优良特性。正因如此木材也成为人类最初开发森林资源的主要目的产品。木材的工业用途主要是在建筑、家具、交通、采矿(坑木)及电力建设等方面。随着科技水平和森林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木材的加工制品种类越发丰富,如人造板及其复合制品,纸、纸浆等林化产品都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在全球四大材料中,木材是唯一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经过发展,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木业加工、木制品生产基地和最主要的木制品加工出口国,同时也是国际上最大的木材采购国之一。我国的人造板、家具、地板年产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
(2)林业还提供大量的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主要包括木本粮食、油料、干鲜果品、饮料、木本饲料、药材、森林蔬菜等产品。这些产品由于来自大自然,纯净无污染,与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十分吻合,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产品的生产已经或即将成为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或新的经济增长点。
(3)林业提供了重要的薪材能源和生物质能源。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大量的薪材,据统计,全国城乡年均消耗薪柴占森林资源消耗量的1/3左右。木质能源在中国农村和林区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农村能源消耗的64%用于生活用能,其中25%来自木质能源,37%来自农作物秸秆。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尽管会变化,但在一些其他资源缺乏的地区,木材能源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确定合理适用的农村木质能源开发战略以及先进的木质能源利用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林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矿物质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大量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用速生高产方式培育出大量木材使之转化为液体或气体燃料,是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又一重要选择,而用人工培育速生丰产林作为发电燃料的产业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行。森林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成为我国林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2.林业是农(牧)业生产的基本保障
森林在改造自然,减免水、旱、风、沙等灾害方面的强大力量,能大大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从而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此外,林木的许多果实、种子、树叶,又可作牲畜的饲料,促进农牧业发展。没有森林的保障,就没有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的条件,破坏森林也就破坏了农(牧)业。
3.林业是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林业生产大都地处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林业生产为这些地区带来了道路和通讯业,带来了工业,带来了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也为乡村和城镇带来了积累,林区的现代经济才随之起步。可以说,林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没有林业,其中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将面临困境甚至是停滞。所以林业的兴衰已经不是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问题,而是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生活能否进行和改善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林业是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林业是以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属性的特殊的综合性行业。林业的主要经营对象是森林,森林具有提供生产资料和发挥公益效能的双重作用。林业与生态系统平衡及环境保护和改善间的关系密切。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功能需要的日益提高,林业开始更多地承担起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水旱灾害,保护物种多样性等责任。林业以自己的森林经营活动为人类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维系生态平衡。
1.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植物总生物量约占地球上总生物量的99%,其中森林的总生物量又占植物总生物量的90%。所以,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林业。
2.林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巨大作用
林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林业通过合理经营森林能充分发挥森林的巨大生态环境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地表裸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有森林覆盖的地方,降雨时,森林通过树冠可以截留雨水;枯枝落叶层和林下植物,可以保护地面不受雨水溅击侵蚀,提高地表吸水和透水性,使大部分水缓缓渗入地下,减少和控制地面径流,加上林木发达的根系对土壤的紧固作用,从而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效益,能有效地防止水旱灾害发生。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有林的地区,林冠可以截留降水量的10%~23%,降水量的50%~80%可以渗入地下,林地内的地面径流一般在1%左右,最多不超过10%。试验表明,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最少能多蓄水300 m3,34 hm2森林所含的水量相当于一个容量为100 m3的小型水库。
(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防止风沙灾害。大面积的森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对空气的湿度、温度、风速和降水等气象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森林能增加空气的湿度和降水。在森林区,由于树木能像抽水机一样从土壤中吸取大量水分,通过强大的蒸腾作用散发到空气中,因而森林区的空气湿度通常要比无林地区高10%~25%。森林比同一纬度相同面积的海洋所蒸发的水分还多50%。由于森林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以及森林的强大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能,结果就降低了林内和森林上空的温度。据试验,夏季在森林地区上空500 m高度范围内,森林地区比无林地区气温低8~10℃。由于气温降低,湿度又大,空气中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最后成云致雨。据长期研究证明,森林地区的雨水比无林地区增加17.5%~26.6%。
在森林地区,日间约有80%的太阳辐射被林木的枝叶截阻,不能直接射到林地上,而树冠接受的太阳热能又因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而大部分被消耗掉。夜晚及冬季,则由于林冠遮蔽,林中的热量不宜很快散失。因此,在气温变化中,森林区呈现出昼低而夜高、冬暖而夏凉的特点。
森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免遭风沙的侵袭,对保障农牧业稳产有重要作用。风经过森林时,一部分进入林内,由于树干和枝叶的阻挡,以及气流本身的冲撞摩擦,风力逐渐削弱,风速很快减低,甚至基本消失,在林内150 m深处几乎平静无风;另一部分被迫沿林缘上升,越过森林,由于林冠起伏不平,激起许多漩涡成为乱流,消耗了一部分能量,结果风经过森林后,风力大为降低。农田防护林带和林网就是根据森林能降低风速的作用设计的,防风效果很明显。一条防护林带,可以使相当于树高20~25倍距离内的风速降低一半;如果林带和林网合理配置,就可以把灾害性大风变成无害的小风。沙是因风而起并产生流动的。由于森林(包括林带、林网)具有防风效益,林木庞大根系又能紧固沙土,所以森林会大大削弱风的挟沙能力,逐渐把流沙变为固定沙。日久天长,风化雨蚀,加上枯枝落叶和其他植被根菌的分化瓦解,沙子能变成具有肥力的土壤。
森林还可减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在寒冷季节,由于林内及其附近温度高于空旷地,因此可以延长生长期,减轻霜害;而在夏季,树林强大的蒸腾作用降低了气温,从而避免气流的急速上升,破坏了产生冰雹的条件,因此有林地区还很少有冰雹危害。
国内外资料显示,当森林占土地面积的30%以上,而且分布均匀时,即具有显著的调节气候作用,可减免水、旱、风、沙、霜、雹等危害。
(3)森林可以净化环境、减轻污染、增进健康。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卫生保健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第一,森林是吸碳放氧的“绿色工厂”。在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和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已超出生物圈自然净化的能力,影响人类健康。如果地球上没有森林和其他绿色植物不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来维持其平衡,人类就不能生存。空气中的氧60%来源于森林。树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吸收44 g二氧化碳,即可产生32 g氧气。1 hm2阔叶树林每天吸收1000 kg二氧化碳,放出氧气730 kg。城市居民每人至少需要10 m2的林木,才能呼吸到真正新鲜的空气。(www.xing528.com)
第二,森林是大气的自然“过滤器”。被污染的空气中含有粉尘、飘尘、炭粒、油烟、尘埃以及铅、汞等金属微粒,容易使人体患有多种呼吸道疾病。烟尘还会影响太阳照明度,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森林具有庞大的吸附面,1 hm2高大的森林,其叶面积总和是林地面积的75倍。树叶表面不很平滑,有的有绒毛和皱折吸尘,或能分泌黏液起到净化作用。1 hm2森林一昼夜可滞留粉尘32~68 t。
森林还具有吸收多种有毒物质的作用。虽然污染环境的有毒物质浓度大时树木本身也要受害,但在一定浓度下森林却能把相当多的有毒物质吸收处理掉,而自身不致受害。据美国环保局研究结果表明,1 hm2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0.748 t、氧化氮0.38 t、一氧化碳2.2 t。不同的树种可以吸收不同的有毒物质。如银杏、刺槐、丁香、核桃、柳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加拿大杨、栓皮栎、桂香柳等有吸收铅、汞、苯、醛、酮、醚、醇的作用。
第三,森林是天然的“防疫员”。因为森林中有相当数量的臭氧,能氧化和分解有毒气体。许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出大量挥发性的或无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如桦树、柏树、按树、梧桐、冷杉等能分泌出挥发性植物杀菌素,可以杀死空气中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可防止传染病,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第四,森林是城市噪音的“隔音板”和“消声器”。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所发出的噪音,是一种致病的慢性毒素,影响人体健康。森林能有效地减弱噪声,为人类提供宁静的环境。据测定,100 m树木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
第五,森林是不下岗的“监测兵”。环境污染的范围一般比较广泛,若使用理化监测手段,需要大量仪器设备和专业队伍,不易做到。而许多树木对污染十分敏感,在微量污染的情况下,即可有“症状”反应,人们可根据树木的反应来观测与掌握环境污染的程度、范围,以及污染种类和毒性强度,以采取对策。例如用苹果、油桐、雪松、落叶松、马尾松等监测二氧化硫,用杏、梨、梅、雪松、落叶松等监测氟化物,用糖槭、桃、落叶松、油松等监测氯及氯化氢,用柳树等可监测汞污染,用悬铃木可监测氧化物等。
此外,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还在于它形态各异的冠型、花果、枝叶能美化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绿色的森林总给人一种优美、恬静而又柔和的感觉,能使人消除疲劳,促进身心健康。
(4)林业可以能动地改善生态环境。林业通过合理经营森林,调整其总量和结构,不仅能被动地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能动地改善生态环境,使恶劣、脆弱的生态环境向良好、稳定的方向转化。如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防止荒漠化、建设自然保护区等。
(5)林业建造和发展物种基因库。林业通过合理经营森林,可建造和发展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动植物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物种基因库。林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发展生物资源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凉水的红松原始林自然保护区等。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2729个(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总面积达147×104km2,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4.84%。
(6)林业是转换太阳能的“生态产业”。林业是太阳能收集与转换的巨大的“生态产业”,是人类所需物质、能量的最有前途的供给者。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合理经营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有益的生态功能实现的。
3.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与社会息息相关,林业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林业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人类早已摆脱了采摘、狩猎的生活方式,对森林的直接依赖性有所降低,但对森林的整体依赖性并没有减少,因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与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而且随着当代森林的大幅度减少,人类生存对森林的依赖性更加突出。没有了森林,人类社会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命维持系统,人类也就没有未来。林业的发展能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
(2)林业为社会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场所。林业是吸收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行业。林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多样性,为劳动者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就业场所,并为他们提供了一定水平的收入,为国家的就业与收入政策的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
(3)森林促进了民族繁荣与社会文明。我们祖先的生存和衣、食、住、行各方面完全依赖于森林,没有森林,人类无法生存,也形不成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最初的足迹是留在森林之中并在森林的庇护下逐渐繁荣的,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结成社会,又发展社会,向森林走去,社会与林业息息相关。
森林孕育了人类文明。森林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形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永恒的文明形式。人类因工具而走向文明,而最早的工具就是森林产品(木棍),现在的工具也大部分是森林的产物。火的利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而人类的第一堆火来自森林。东方文明的建筑体系是以森林产品(木材)为原料。传统造纸方法(木浆造纸)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中国文学史上4万多首诗中,有3万多首涉及森林。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森林文明将成为最重要的文明形式。
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伴随着森林的消失而衰败。我国古黄河文明也随着森林被毁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开始衰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此退出。历史证明,森林能促进人类文明,也能使多年的文明毁于一旦。相反,我国陕西榆林地区,过去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凄惨景象,经过多年治沙造林的综合治理,而今该地区已经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被誉为“塞北小江南”,昔日文明得到了重现和发展。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一种生活的理念,森林的发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4)森林促进了人类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森林不仅能提供美的享受,而且能增进身心健康,森林是人类疗养健身的胜地。森林的扩散物能杀死有害细菌。正是由于这些作用,目前,走向大森林,谋求“森林浴”的活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盛行。现代社会高度城市化,工业污染不断加剧,人们节假日闲暇时间的增加,加之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森林旅游活动广泛展开,林业旅游活动已成为林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4.现代林业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有人提出建设现代林业。当时人们简单地将现代林业理解为林业机械化,后来又走入了“只讲生态建设,不讲林业产业”的朴素生态林业的误区。张建国在《现代林业论》一书中对现代林业的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徐国桢提出:区别于传统林业,现代林业是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指导下,以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管理为指导,通过新的森林经营方式,达到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担负起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江泽慧在《中国现代林业》中提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关于现代林业起步于何时,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代林业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国则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有学者认为,就整个世界而言,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即进入现代林业阶段,因为此时的森林经营目标已经从经济物质转向了环境服务兼顾物质利益。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采伐森林提供木材为重点,长期处于传统林业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才逐步向现代林业转轨。
理解现代林业的“现代”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当今时代,可以对应于从前或过去;二是新潮的、时髦的意思,可以对应于传统的或落后的。也就是说现代林业是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先进的、发达的林业。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林业是否达到了现代林业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考察其发展理念、生产力水平、功能和效益是否达到了所处时代的领先水平。
因此,现代林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它是指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发展状态和方向。
中国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三大体系建设为目标,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高素质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现代林业建设构建的三大体系,包括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林业生态体系是指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指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指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