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2017/2018)的综合分析,报告发现我国绿色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第一,总体而言,中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从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看,东部水平最高,西部和东北部水平居中,中部水平相对较弱。东部地区2017 及2018 绿色发展指数稳居第一;2017 东北部绿色发展指数位居第二,西部位居第三,而2018 西部绿色发展指数位居第二,东北部位居第三;相比其他三个区域,中部地区2017 及2018 绿色发展指数始终处于最末,绿色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第二,不同区域绿色发展驱动力存在差异。从绿色发展指数的三个一级指标来看,多数东部省(区、市)主要依靠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驱动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多数西部省(区、市)则凭借着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获得了相对较好的绿色发展水平,但经济增长绿化度的制约仍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步较大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绿化度的驱动效应以及不断改善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相比西部和东北地区,多数中部地区的省(区、市)在绿色发展上缺乏突出优势和核心驱动力。(www.xing528.com)
第三,省际绿色发展水平具有发散特征,但部分区域之间呈现收敛。从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来看,排名靠前的省(区、市)与排名靠后的省(区、市)差距较大,排名靠前的省(区、市)得益于较强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政府的高度支持,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领先位势并进一步拉大差距;而排名靠后的省(区、市)受制于较差的经济基础、地缘劣势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未来上升途径可能较为曲折。在部分区域之间,特别是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具有收敛态势,二者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已十分接近。
第四,资源禀赋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弱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带来的高质量增长。从各级指标对绿色发展的贡献来看,不少不具有先天资源环境禀赋优势的地区(比如上海)反而具有较高的绿色发展水平,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升了绿色增长效率、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并不断增强政府能效,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不少具有先天资源环境禀赋优势的地区(比如青海)的绿色发展水平反而陷入“低端锁定”,原因在于尚未将资源环境禀赋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出现“绿色”与“发展”之间的失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