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拆弹部队》中,上士威廉姆斯在伊拉克疯狂地拆弹,当他回到家乡,在超市中面对冗长的货架时感到茫然。这是现代T业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职业人从重复的局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却不能选择整体的意义,是荒谬而可悲的。从福特T型车革命到中国制造大行于道,百年工业史背后隐藏的是同样的产业逻辑:“标准化”“规模化”和“流水线”。
而今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未来经济与社会组织将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阵式”形态,而呈现为互联网社群支持下、个性张扬的“树枝状”模式。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
汽车工业的先驱亨利·福特有三句话,可以概括工业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我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总是说更快的马。”
“顾客可以漆任何喜欢的颜色,只要是黑色。”
“汽车价格下降1美元,增加1000名顾客。”
在汽车问世前,除了少数工程师,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当时的人们只能想到就已知需求(马)增加速度。汽车问世以后,提升了人们对速度需求的上限。这里,笔者试概括工业范式第一定律:技术突变创造需求渐变。
这也成为工业时代企业的思维定式。施乐著名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曾开发出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PC、PDA和笔记本电脑的雏形。但施乐都未能将其商业化,在信息革命中无所作为。其主业是复印机,只想要造“更好的复印机”。
根据短板原理和格雷欣法则,传统工业经济就是将多样的消费需求与有限的生产能力截成平齐。同样的价格满足更多的低级需求,而不是更少的高级需求,所以也就压缩了消费环节的投资。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越低级的需求,相应的市场规模越大;越高级的需求,产品制造的相应分工协作越复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规模是分工协作的前提。所以福特说:“顾客可以漆任何喜欢的颜色,只要是黑色。”
将个性需求截成同质的市场,生产(工具)反超需求(曰的)。在这种范式下,企业在创造顾客的同时,也在破坏顾客。而整个经济,则是以牺牲产品内的多样性,换取产品间的多样性。(www.xing528.com)
“价格下降1美元,增加1000名顾客。”牺牲个体需求多样化,以单一型号最大化换取企业利益最大化。T型车单价最终降到3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300美元,从1908年投产到1927年共生产1500万辆。
单一最大化的生产背后,是机械重复高效率的流水线和从事标准化操作的工人。手工生产一辆汽车要728工时,流水线缩至12.5工时以下。T型车分解为7882个工种,其中949种需身体强壮,3338种需普通体格,3595种可在正常体格以下:其中又有715种可由独臂者完成,2637种可由独腿者完成.10种可由眼肓者完成,2种可由双手残疾者完成。显然大多数工人都能做比每个工种更多样的工作。
同期,泰勒的实验发现,在同一工种内部,铲子最佳容积为21.5磅(9.75千克)。配备标准铲,如果再喊号子,生产力只需简单地用21.5乘以总工时。对比流水线工种能力分级,有理由相信,用铲子和管理者对工人能力提出统一标准,可以使生产效率最大化。而如果为每个工人配备最合适用铲,不仅会增加铲子的成本,更会增加文案工作量。
福特说:“工资解决9/10的精神问题。”但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简单枯燥的工作。梅奥带队的心理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在霍桑工厂实验中发现,工人的动机复杂得多。1960年又一个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
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管理学史。梅奥确实比泰勒深刻,工人们有比钱更高的需求。但迄今为止,泰勒仍比梅奥有用。如果允许工人完全服从内心的召唤,企业将解体。
将个性能力和需求截成同质的协作。企业在创造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在破坏员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工具反超了目的。
试概括工业范式第二定律:产能限制个体需求/能力层级。工业范式第三定律:在限制需求/能力层级内扩大产量。当限制需求饱和,回到第二定律,提升需求层级,并相应地细分市场。通用汽车天生就有多种车型,1928年超越福特公司成为行业第一。当技术饱和,回到第一定律。如此往复。工业史就是将人类的长期绝对稀缺分割成多期相对稀缺。推翻旧范式第二和第三定律,就是新范式第一定律:自我提升需求层级,以及新范式第二定律:需求(层级)突变引导(过剩)技术渐变。
在工业范式下,生产者可以连接技术和(已知需求)数量两条小路,连接光明与幽暗,沿路探索。
新范式没有这样的路。技术的突变有方向,技术过剩以后,渐变则没有方向,完全由需求引导,在无限的组合中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