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媒体史上最成功的圈地运动——WeMedia

自媒体史上最成功的圈地运动——WeMedia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疯狂的圈地运动2013年4月,WeMedia自媒体联盟南“青龙老贼”率先发起成立,并于2013年6月获得金种子创投基金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该基金合伙人董江勇成为WeMedia的董事长。WeMedia以联盟的形式和心态成立之后,吸引了一批中间量级的自媒体人。在WeMedia内部,魅力人格体这样的时髦词并不会成为大家的谈资。这也给WeMedia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难度,经常有成员投诉、抱怨。在这种情况下,WeMedia会适当开展一些关怀活动。

自媒体史上最成功的圈地运动——WeMedia

移动互联网浪潮加速了搜狐新浪网易等传统门户网站的衰落,一批具有媒体基因与创业精神的青年才俊纷纷自立门户。有人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跻身顶级新贵之列,比如陌陌创始人唐岩、YY创始人李学凌;也有人一直在进行不同的尝试,偶有小作,伺机大成,WeMedia的三位联合创始人董江勇、朱晓鸣与陈中,就属于这一类。

不想再错过微信

生于1979年的董江勇曾任搜狐IT频道记者部主任兼首席记者,作为IT媒体圈新生代中的佼佼者,董江勇很早就已经嗅到了传统门户的颓势,2007年离开搜狐后他一直在进行一些与媒体形态相关的探索与思考,包括做一些针对性的天使投资。董江勇有三点优势:熟悉互联网圈,有媒体情结,同时对新媒体形态的变化有很强的感知力。

但这些都没能使他避免错过第一个真正具有自媒体意义的、聚集数亿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新浪微博,在这个巨大的平台上,他的影响力与现实收获远远低于同期的杜子建等人。于是,当微信这个更具成长性的产品刚刚露出苗头时,董江勇觉得不能再错过了。最初,他通过专门投资与微信相关的创业项目来感知市场、捕获时机。

生于1980年的朱晓鸣是技术出身,朱晓鸣曾担任新浪地方站产品技术总监,后来加盟浙报集团任传媒梦工厂战略发展部总监,专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他真正被图内人熟知并产生一些影响力,是在以“青龙老贼”这个别名,发表了大量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分析文章之后。他与董江勇一样,很快将目标聚焦到了微信上,还陆续出版了多部与微信运营、营销、开发相关的书籍

生于1982年的陈中是这三位创始人中年龄最小的,同时也是在市场营销与推广上反应最快、感觉最好的。陈中与董江勇同属搜狐系,曾任搜狐IT频道副主编,2006年发起创办Bianews,后来在任职桔子水晶酒店市场总监期间,成功策划“星座电影”的主题营销,为桔子水晶酒店赚足了初期的人气与关注度。

回忆当初是怎么想起成立WeMedia自媒体联盟的,陈中说,“最早是在2012年下半年,老董(董江勇)开始四处宣讲微信的玩法与前景。到了2013年4月的时候,老董正式找到了朱晓鸣,朱晓鸣当时是浙报集团的投资总监,正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创业,二是去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做投资总监。但那会儿大家都被微信的魔力给吸引住了,相对而言,做一个投资总监吸引力已经不大了。”

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罗辑思维”、“鬼脚七”这样的顶级的自媒体大号,但董江勇分析,自媒体江湖不应该仅仅只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顶级选手的天下,中间层同样能获得非常多的关注。于是,他开始思考怎么把中间级的这一群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规则,以联盟的方式一起玩。陈中说,“团结就是力量。”

疯狂的圈地运动

2013年4月,WeMedia自媒体联盟南“青龙老贼”率先发起成立,并于2013年6月获得金种子创投基金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该基金合伙人董江勇成为WeMedia的董事长。

成立之初的WeMedia并不像今天这般模式清晰、前景明确。正式发起之前,董江勇、“青龙老贼”以及业内的几个自媒体朋友,只是觉得这个事儿有趣就参与了。陈中当时还在桔子水晶酒店任职,还没有确定一定要全职出来做这件事儿。

但风口的力量是巨大的,即便你不想往前走,它都会推着你往前走。WeMedia以联盟的形式和心态成立之后,吸引了一批中间量级的自媒体人。这些人大多是之前在博客时期已经有了一定作品积累与知名度的专栏作者。(www.xing528.com)

2013年年初,微信用户突破3亿,仅仅半年之后,微信用户突破4亿。当大批量用户转移到微信之后,传播渠道也随之发生变化。“到2013年8月时,所有人都觉得微信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了。首先是用户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第二是阅读公众号成为一种新的习惯,大家在写法上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探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陈中决定完全解放出来去做自己爱好和喜欢的事情,9月份他从桔子水晶酒店办完了离职手续。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陈中忙于鞭牛士(BiaNews,创建于2006年的网络编辑社区门户),董江勇、“青龙老贼”作为代言人,行走于微信江湖。2014年4月,WeMedia自媒体联盟与岩浆互动(核心业务是微信自有渠道运营,创始人叫李岩,是个90后)、鞭牛士i家公司正式合并,成立WeMedia新媒体集团,涉及金额上亿元人民币,而在此之前已有消息称WeMedia已获得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合并后的WeMedia无论是从用户覆盖、团队实力还是渠道运营等方面,均已确定了行业领先的地位。这也是三家公司创始人决定合并做一家公司的原因。

我们从WeMedia官方最新了解到的数据显示,WeMedia新媒体集团目前有员工60人:覆盖自媒体会员近400位,其中第三方签约接近300位,其余为自有账号;覆盖粉丝3000万(平均每一个自媒体接近10万)。同时,WeMedia还运营着4个主要的微信群,其中最大的一个微信群有400人,成员涵盖白媒体从业者、行业分析师以及资深媒体从业者等,平时一些日常的话题沟通、事务讨论,都会在这些群里面完成。

社群孵化器

如果没有自媒体,那么WeMedia的定位更像是一个社群孵化器。在WeMedia内部,魅力人格体这样的时髦词并不会成为大家的谈资。他们像是一个自媒体的“创投”,把一批有潜质的白媒体聚在一起,再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运营,将其提升到一个高度。

按照陈中的理解,社群最需要的核心要素是这件事儿由谁来牵头,像《罗辑思维》这样的社群是一个人或者两三个联合创始人,但WeMedia则更像是一群人,这群人当中有的人是小星星,有的人是月亮,这里面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山头儿,背后是不同的内容属性。这也给WeMedia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难度,经常有成员投诉、抱怨。

但陈中认为这个问题是无法完全解决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避免地会将资源倾斜给20%的成员。“即便这300位自媒体人都是优秀的,也总还是分三六九等的,包括不同的客户会根据自媒体辐射的人群进行选择,这都难免会造成一些资源的倾斜。”在这种情况下,WeMedia会适当开展一些关怀活动。

最常见的就是线下的聚会,包括有主题的和闲聊沟通感情的,也会不定期跟企业联合去搞一些话题性的沙龙,“这样白媒体来参加讨论之后,可以把现场的内容当作一个传播的素材去做,从而获得商业上的收益。”

但更加现实一点儿的考虑,其实还是跟着WeMedia干有粉丝也有钱赚。陈中认为最根本的就是把写文章这个行当的手艺人的定价提高了,“以前这些人写一篇两三千字的专栏也就是500元,而且得整整一晚上。”而现在,通过更加精准的渠道,有些自媒体人一篇文章甚至可以赚一两万元。

当然,除了内部的投诉,外部也会有很多争议。比如说一些圈内人批评WeMedia挂羊头卖狗肉,只不过把以前写得不错的博客和专栏的作家又重新圈在微信上面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人质疑自媒体的价值。但董江勇、朱晓鸣以及陈中等人,并不担心这个,“我们几个人一直在研究微信的生态,同时身在其中参与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很清楚自媒体的价值。批评家更多是站在河岸上的人,包括有些人喜欢批评特斯拉、批评苹果,但可能他们都没有摸过这些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