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夏天,所有人都在尽情享受着北京奥运赛场上中国队的金牌盛宴。转眼1个月后,雷曼兄弟垮台,全球经济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低迷与危机之中。就在这前后1个月间,牛文文卸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总编辑,正式创办《创业家》杂志。
创业家的季节
《创业家》杂志的创刊辞为“创业家的季节”,这是牛文文自己同样作为一名“创业家”应有的敏锐嗅觉。与牛文文之前供职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不同,《创业家》的特点是关注最具特色的创业家,专注于高成长中小企业。
6年时间,《创业家》在创业圈里的影响力数一数二。然而一本传统杂志肯定远远不是牛文文最终想要的。他内心里的真正想法,是做一个创业家的综合服务平台,而这一切都与互联网有关。
2008年,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苗头已经出现,包括新经济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但牛文文坚持认为,一本传统杂志,同样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做,他更在意的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转型,而不是随手搭建一个网站、开发一个App、运维一个微博或微信。
按照这样的思路,《创业家》开始了一系列的转型探索,具体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内容产品化,一个是产品服务化。内容产品化的具体操作就是做榜单。为什么做榜单?因为这是一件可以重复的事儿,只要把规则想清楚了,每年都可以重复举办,只要稍作创新即可。基于这种思路,《创业家》推出了黑马榜。
黑马榜主要是为了帮助新创的小公司,以及为投资人寻找早期项目。为了让榜单有足够的公信力,黑马榜摒弃了“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而是通过树立公信力,吸引赞助商。
除了排名,牛文文还有第二步:让产品服务化,即为上榜企业提供有偿的服务。《创业家》决定向创业者提供一系列服务。这样做的明显改变是:原有的读者变成了服务的用户,与杂志本身的关系也开始强化。这也意味着,《创业家》真正从一本传统杂志,开始了社群化的转身。
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2012年2月6日i黑马上线,以《创业家》的品牌资源做后盾,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的创业者提供服务。i黑马包括创业大赛“黑马大赛”、创业商学院“黑马创业学院”、创业者组织“黑马汇”、创业投资基金“黑马基金”,以及拥有多家投资合作伙伴的“黑马投资联盟”。在中国,每年有接近200万的创业者,这也是i黑马作为一个线上社区能够生存、延伸的基础。
整个i黑马服务链是一个第三方整合项目与资金的平台,重点服务那些成立3年左右,营业额低于l亿元,创始人和商业模式可资本化,但止步于A轮融资前的小企业。这些人已注册公司,有核心团队和产品架构,但是亟须依托投资人的支持以进一步扩张。(www.xing528.com)
拉卡拉创始人兼总裁孙陶然曾经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分析《创业家》与i黑马成功的原因:“牛文文发现很多创业者不懂管理,融资没有渠道,也不会有媒体报道,但这又是市场的刚性需求。于是他做了一个系列产品来满足市场,首先是企业来参加黑马大赛,有一个媒体(《创业家》杂志)可以常年对其进行报道,现在又多了一个网站(i黑马),不参赛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站或者杂志来获取信息。此外,这个网站也把创业者和投资人联系在一起,投资人漏投的好项目,黑马基金会去补投。”
为了完善产业链,牛文文发展了聚集黑马大赛获奖者的黑马创业学院,为这些人提供创业教程,以及帮助早期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实现对接的i黑马,帮助补投漏投项目的黑马基金,还有类似黑马创业学院校友会的黑马会……牛文文为创业者打造了一所“黄埔军校”。
创新孵化器
2013年6月,牛文文做出了一个令业界惊讶的决定:关闭《创业家》的广告部和发行部。在随后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牛文文甚至毫无留恋之意地说出:“《创业家》随时可以停刊,印不印刷一点都不重要,这事儿只有用户说了算。”
牛文文认为《创业家》之所以如此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彻底摧毁了传统媒体的盈利基础,传统媒体的整个产业链都遭到了解构。“过去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是只要做好内容就可以卖广告。但互联网尤其像谷歌这样的企业出现后,依靠大数据就把广告做到了最好,这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完全无效。而移动互联网和电商加速了这一灭亡进程。”
《创业家》虽然目前还是一本杂志,但它早就“互联网化”了。在《创业家》编辑部,一个记者必须会三种活——首先会看项目,其次会做黑马大赛服务,最后才是会写文章。过去,从产品到营销,有着长长的链条,而现在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服务众包化,从内容到用户到关系到营销,几乎一步到位。
说到底,牛文文和创业家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么把内容变成用户?而未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黑马系列产品将会成为《创业家》的核心产品,在这个基础上生产内容。从用户到服务再到内容彻底转一个圈,形成创业家传媒的商业闭环。
《创业家》不是第一个服务创业者的,但《创业家》却是第一个将创业者推上全民关注这种高度的。《创业家》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是凭借以前的经历经验还是凭借后来的定位和视野?牛文文说,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看你想做什么事,精神比商业模式重要,我们帮助创业者找到了这样的定位:始终围绕用户、围绕人来做事。
其实,这对每个社群来说都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