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言移动瓦联网时代社群的野蛮生长

前言移动瓦联网时代社群的野蛮生长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和社会网络的融合,提供了人和人之间随时随地进行社交的平台,激发了人的社交和创造需求。智能手机小米、自媒体“罗辑思维”、硅谷新神特斯拉等,都是凭借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社群部落”。但社群经济又和粉丝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其核心本质在于聚集粉丝规模之后的再生产机制和价值增值系统。社群组织的互动机制不是自上而下的、一对多的传递关系,而是社群粉丝之间的横向交互关系。

前言移动瓦联网时代社群的野蛮生长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处于群居状态,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到封建社会的“宗族”,再到费孝通笔下的近代乡土中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群体长期占据历史统治地位。进入现代社会,一方面,融合民族特性和亚文化群体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族群”;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突出专业化、功能化服务的社区趋向成熟,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实社区向虚拟化社区迅速转变。“族群”的文化特质和虚拟社区的时空感觉,内在的兴趣、情感、文化基因,加上外在的科技进步和功能支持,成为社群崛起的原动力

网络是研究人的群体交往的核心概念。社群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人们实现更加便捷、自由的网络化交往的典型。实时在线和移动交互,使人们的社交自由度得到极大提升,血缘关系、时空区隔、身份属性等限制条件不断弱化,社会关系、情感志趣、实时共享等动力因子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和社会网络的充分融合,使得社会关系的广度(弱关系)和深度(强关系)都得到极大的拓展,社会互动模式也更为多向和立体,从而实现了人的社会关系需求和价值创造行为的统一。在网络化的交互关系中,社群中的个体之间进行资源互换和协作共享,个体能量和群体智慧相互激发,由此带来巨大的价值创造,是社群经济的内核。

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属于个人生存需求,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是一种社会需求,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越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就越是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是人们既追求个性实现又渴望群体认同的终极需求。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和社会网络的融合,提供了人和人之间随时随地进行社交的平台,激发了人的社交和创造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多元需求,自由地创建和方便地管理社群,寻求满足感和归属感。而另一方面,人们加入社群的主动性、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强化,又会促进移动社群的进一步发展与活跃。人和人的实时交互和自由聚合变得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

社群时代的社交关系是一种全新的信任关系。这种全新的信任关系,处于现实社交的熟人关系与虚拟社交的陌生人关系之间的交叉地带。一方面,社群工具的普及使人们能够突破现实的“熟人社交”,向陌生人群中拓展,出现“半熟社交”的新圈子;另一方面,社交圈子的拓展又能使人非常方便地找到真正的知己和合作伙伴,建立超脱于现实的信任关系。半熟社交为现代人的社交在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同步与异步、社会关系、兴趣爱好、情感互动、商业交换等多元需求的融合,促生了全新的社群互动模式和价值实现方式。

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们通过信息介质进行互联互通;而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的连接,智能手机、信息发布、即时社交、位置服务等硬件软件结合,跨地域和本地化、线上和线下功能交融完善,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全面“社群化”。微信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仅体现在其6亿规模的用户增量,更体现在其集合媒体、社交、营销、电商一体化的平台战略和实施能力。以微信为代表的社群应用,在强化即时通信和社交分享的同时,激发了自媒体的生产力和传播力,并从信息分享延伸到生活服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通线上支付和线下消费,使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群的商业和服务价值,并由此开启了社群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后期,Web1.0时代以搜索引擎为标志,通过关键词定位和网页超链接,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21世纪初,用户原创内容(UGC)和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成为Web2.0的标志,促成了以兴趣图谱和社交关系为核心的虚拟社区;而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Web3.0时代,各种移动社交工具出现,催生了大量以移动化、本地化、交互性为特征,以垂直领域的某种兴趣图谱为核心的移动社群。移动社群彻底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基于定位追踪和位置服务,通过随时随地的交互应用,为人与人交互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和体验,进而由兴趣社交进一步向资源协作和价值共享延伸。纵观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人机交互,重视机器联网和信息共享,进化为关注人人交互,重视人人联网和价值再造这样一个历程。

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应用,更是人们用于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肢体和思想的延伸。无时无刻不在线、随时随地地连接,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移动化的社群,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递、沟通交流、工作学习、情感互动、购物消费等,对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商业规律、品牌营销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www.xing528.com)

智能手机小米、自媒体“罗辑思维”、硅谷新神特斯拉等,都是凭借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社群部落”。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自媒体产品,打造独特的魅力人格体,发动社群成员参与,为社群成员定制产品,一次次激发情感消费;小米手机通过论坛聚拢志愿者参与开发,让参与开发者自愿贡献、自愿传播、自愿消费,通过把开发者发展成粉丝,再把粉丝发展成朋友,通过极致化的粉丝营销打造“米粉部落”;特斯拉通过高科技产品和明星效应聚合粉丝,不断在“特粉”中制造话题,形成裂变效应,进行免费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社群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激活社群成员的创造力、传播力和消费力,利用社群来探索社群运营、社群营销和产品创新的独到模式。没有社群成员的信任追捧、主动参与、口碑传播和消费买单,社群经济就失去了基础。

社群经济是粉丝经济的进化,是粉丝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社群经济的运营初期会有粉丝经济的基本特征,需要打造魅力人格和明星效应,比如“罗辑思维”运营初期,就是依靠粉丝对于罗胖的信任和喜爱而累积知名度,最终让粉丝买单(支付会员费)。但社群经济又和粉丝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其核心本质在于聚集粉丝规模之后的再生产机制和价值增值系统。这种再生产和价值增值,源自粉丝的参与和创造。小米创立伊始,紧紧抓住一部分智能手机发烧友的创造热情,并且不断激发和强化其参与热度,从用户中获得先发式和持续性的产品创新动力和品牌传播优势。

社群组织的互动机制不是自上而下的、一对多的传递关系,而是社群粉丝之间的横向交互关系。信息、资源、创意等在横向交互中不断被激发出来,进行意义和价值的再生产,因此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和自我增值。简言之,社群经济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组织性”和“再生产性”。社群的遍在性和交互的实时性,激发了粉丝的参与度、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社群内的交流互动和分享协作,催生群体智慧和价值再造。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基于用户规模的平台竞争。谁拥有用户谁就拥有了一切。哪个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越强,对用户的整合力也就越强,平台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替代性竞争。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却具有新的竞争特征。社群平台因为聚合的是具有无限差异化的群体,所以具有极强的差异化竞争特征。个体的自由性和主动性,赋予不同社群多样性、灵活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同一个个体通过不同的社群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不同的个体通过不同的社群相互连接。社群运营者,可以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和敏锐捕捉,进行特定需求的深入发掘,对人群进行精准定位,做无限多的垂直平台。寻找差异化定位,抓住最具痛点和引爆力的小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社群,为最精准的群体服务,是社群营销之道。

社群营销,将经典营销理论中的关系营销、定制营销、体验营销和口碑营销充分融合,发挥社群的交互性优势,重塑品牌、社群、消费者的关系,在三者的互动中打造全新的品牌营销模式。追求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已经不足以建构品牌。品牌和消费者需要建立长久的情感关联和互动体验。因为有了社群,品牌和消费者找到了连接的最短路径,只要一个品牌创建者有足够的闪光点、吸引力人格魅力甚至是噱头,就可能迅速聚集到一群追随者,而这群追随者决定着这个品牌的生命力。社群时代的品牌路径是先通过独到的产品创意来吸引粉丝,再通过营销手段激活粉丝参与,优化产品体验,最后通过持久的粉丝关系维护来打造品牌和提升品牌价值。激活你的粉丝,再让粉丝激活你的品牌,才是一个品牌最大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