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的是,对“愚蠢的短尾巴”即小煤车的批判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无效率分析,而没有解释其给市场主体带来的任何好处。在传统的理论分析中往往缺乏目标价值认定,缺乏适用性,因而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度和理论穿透力都不强。而此处建立模型,正是希望能引入相关用户的博弈过程,对其进行分析,这不仅是基本的假设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将市场用户数量简化为两个。当然即使有多个用户,其博弈进程亦可模仿进行。这里,设有两个用户(i=1,2)。他们所面临的决策是新旧技术之间的抉择。他们既可以沿用老技术,也可以采用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技术是不可兼容的,因而网络[31]的规模具有企业特定性,即两个提供不同技术的企业之间的网络规模是不交叉的。令u(q)表示用户沿用老技术的效用,且老技术的网络规模为q1。同理,v(q)表示用户采用新技术时的效用,且此时该技术的网络规模为q2。注意,函数u和v是减去转移成本或采用成本的净收益函数。很显然,无论是沿用老技术还是采用新技术,两个用户都将试图使自己的效用函数最大化。
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u(2)>u(1)和v(2)>v(1)。进一步设u(2)>v(1)和v(2)>u(1)。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用户都不存在对某种技术的偏好而排斥另一种技术,他们只希望能够正确地选中那个将来会成为标准的技术,将来网络规模最大的技术,而不管这是什么技术,不管这个成为标准的技术是否是最优的。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用户总是偏好一种技术而排斥另一种技术,那么关于外部性的讨论就无须进行了,协调的需要也不会出现,这点非常重要。
图3-4 新旧技术的市场选择(www.xing528.com)
在以上的前提条件下,我们首先讨论用户之间的静态博弈过程,也就是说,这两个用户在是否转向新技术上同时做出选择,我们可以用图3-4中的支付矩阵来表示这个博弈过程,图中的a、c、e、g和b、d、f、h分别表示用户1和用户2在不同选择中的收益。由于两种技术都存在外部性,这就意味着a>c,e;b>d,f;g>c,e;h>d,f。当两个用户之间没有进行协同合作的时候,很容易看出存在两种纯Nash战略均衡:两用户都沿用老技术,或者都采用新技术。在两种技术优劣既定的情况下,这两种均衡中必然有一种是无效率的。当v(2)>u(2),即新技术是更优者但两用户沿用老技术时,就出现了过大惰性。在新技术上的协调将会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每个用户都不愿单独行动。当u(2)>v(2),即老技术更优但两用户因担心沿用老技术会陷入困境从而转向新技术时,就出现了过大冲力。
很自然,在上述模型中,与过大冲力或惰性相联系的无效率,是该模型假设同时行动的人为产物。现实经济中这种静态的假设是很少见的,一旦放松这个假设,与同时行动相联系的无效率可能就不会出现。例如,为避免过大惰性,一用户可能在实际时间采用新技术,并诱使另一用户跟随其后。同样,如果一个用户能够对另一用户的转向决策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那么,过大冲力实际也不是一个问题。同样,一个沿用老技术的用户也不会因其他用户的转向而陷入很长时间的困境。因此,在更符合现实世界的动态博弈过程中,过大惰性和过大冲力除了以下两种情况外是不会成为问题的。一种情况是,当信息滞后或反应滞后很长的时候,即使用户并不同时选择技术,但由于他们没有迅速地对另一用户的决策做出相应的最优化选择,就有可能出现无效率。但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以光速流动的背景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因此我们将把讨论的重点放在第二种情况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