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阶段研究及思想演绎:探索与深化

第二阶段研究及思想演绎:探索与深化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第二阶段中,若干关于虚拟经济的思想在演绎中进行,W.Brian Arthur应该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他也是路径依赖的较早提出者和研究者。这些都对虚拟经济理论和传统经济理论研究及其融合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看到的是,虚拟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实质性成为可以被政府发现、认识和实施的策略建议或组成,这是一个信号。因此,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必须渗透企业竞争、市场效率、政府政策,这种科学理念为后续研究者一直坚持。

第二阶段研究及思想演绎:探索与深化

在第二阶段中,若干关于虚拟经济的思想在演绎中进行,W.Brian Arthur应该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他也是路径依赖的较早提出者和研究者。[51]不过关于路径依赖的思想,最早源于经济史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A.David[52](1975),不过当时这种思想并未引起重视。1980年以后,经由W.Brian Arthur教授处理,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之后,很快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

当然,Arthur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让别人接受的。又是Leibowitz和Margolis(1994)批评了Arthur关于路径依赖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投资者在传统产业中投入资本,关于转移成本的发生条件仍然是牵强的,而在虚拟经济下,尤其是金融市场中,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函数一说也是荒谬的[53],是欠缺和值得怀疑的。但90年代后当知名学者,如Douglass C.North(1990)[54]、Stark(1991,1994)和David(1975,1994)等人逐渐把路径依赖研究由技术变迁转向制度变迁,提出了制度上的路径依赖理论的时候,Arthur的思想得到确立。进一步,Campell(1996,1997)、Hausner(1995)、Federowicz(1997)、Vincensini(2000)等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制度性路径依赖不同机制的解释做出了贡献;Paul Krugman(1994)用路径依赖来解释产业的区位锁定。这些都对虚拟经济理论和传统经济理论研究及其融合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企业核心能力”,认为现代企业必须注重以客户规模为中心的战略管理研究。同年,詹姆斯·莫尔(Jalnes.Moore)也提出一种新的“预期管理”形式的竞争企业生态系统观,提倡企业和谐共生于一个丰富而利益相互促进的均衡环境中。在这里,由于预期具有自我实现,并且引发正反馈的特点,所以对金融市场上预期的引导和管理实际上就是政府可以拿来用的政策,当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自由发展是另一争论。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关于投资者(或消费者)群的预期管理思想的提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可以看到的是,虚拟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实质性成为可以被政府发现、认识和实施的策略建议或组成,这是一个信号。因此,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必须渗透企业竞争、市场效率、政府政策,这种科学理念为后续研究者一直坚持。

又要再次提到Nicholas Economides。因为介入到微软垄断案并发表多次评论,Economides的身份俨然是一位集经济学和法学为一体的大家。[55]实际上他关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仍然集中在虚拟经济和产业组织理论。微软产品的独占性和兼容性理论问题,较早由他而生起。1989年,他发表第一篇关于企业兼容性产品竞争性市场分析论文,简单而又直接的提出“竞争效用”和“兼容效用”之比较理论。在他看来,竞争性市场中多数企业更为注重产品的兼容,这是因为兼容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协同效应,即企业可以共享这些市场消费者,需求会上升。因为,从消费者角度上来看,他们一定更喜欢规模更大的网络或产品。因此,兼容问题取决这竞争效应和兼容效应之间的比较。如果兼容效应强大到足以抵消竞争效应的影响,那么厂商必然采纳兼容的决策

在这之后,Economides的研究更是富有且集中,1995年,他和C.Himmelberg一起,以电信企业的互联互通设定为基础,对企业兼容效用进行纯数理分析;1996年,与Fredrick Flyer共同挖掘兼容决策中的福利变化。在进行了那些“难以让人理解”的数理分析基础上,Economides得出了若干令人钦佩并不得已接收的结论[56]。仅隔一年,Economides就似乎带有爆发性意义,连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和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知名杂志上发表数篇论文,[57]以清楚地表达他对兼容效用、垄断下福利变化,以及虚拟经济下进入壁垒理论的创新思路。他的理论被美国经济学家Oz.Shy(1998)接受,后者对其进行补充性实验研究,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电信行业之外的若干行业,包括E-mail、Internet、计算机软硬件、音乐唱机、银行服务、航空服务等很多产业。由此,虚拟经济的研究重点从基础设施的供给方研究逐渐转向产品本身随着可连接节点数增加而价值提高的需求方分析;而其间瑞典学者也一度提出“经济网络”的研究思想,分析处于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间的竞争与协同。两种学说在实证上出现融合,这些引起研究者的关注。(www.xing528.com)

似乎有点偶然,与Nicholas Economides和Carl Shapiro同时代出现的虚拟经济知名研究者中,Farrell.J和G.Saloner两人也总是以合作者身份出现。两人关于虚拟经济理论观点的首次具体尝试,是在1985年一篇名不见经传的文章中。该文题名“Standardization,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5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似乎早已预见标准的战略意义,通过建立若干模型,分析认为:由于技术外溢性的存在,成为标准的产品有着强大的兼容效用,并将有利于实现产品的正反馈效应,从而达到临界容量并迅速占领市场。

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引起无数学者的争议。假设标准竞争和临界容量理论观点成立,那么,次优技术是不是可以永远占领市场?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引发出来。Farrell,J和G.Saloner对此的解答思路很清晰,他们的分析从两个角度进行[59]:其一,标准制订中,先发制人可以获得先发优势,抢得市场;其二,通过安装基础得到扩张可以使得标准竞争出现与时间相关的“增值”或“失效”。

几乎同时,Cottell and Koput(1986)以数字产品为例,研究了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中的标准竞争关系;Mitchell and Skrzypacz(1987)以实证的方法也证实标准竞争是虚拟经济下最显著的一项竞争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