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角度研究虚拟经济的经济学家中,Jeffrey Rohlfs(1974)或许是这个领域中最富有研究兴趣的一位。他甚至在互联网没有诞生之前,就展开对电话网络的研究。他撰文提出,在共同需求面前,消费者具有协同效用。[43]这个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对通信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这也是关于“技术外溢性”理论的第一次系统性成功探索。而在他之前,其他一些学者也曾涉及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约翰·弗劳尔和威廉·达维多。弗劳尔着迷于一个具有共同需求产品的用户(群)数量的价值研究;达维多则强调这个被共同需求的产品其更新速度的研究,为此甚至还提出了“达维多法则”。[44]但由于两人对技术外溢性理解的差异,所取得的成果多数应该归属于信息管理科学一类,难以视作虚拟经济理论成果。
客观来讲,关于虚拟经济的全部研究历史时期仍然是较短的,可是在第一阶段的摸索研究中,研究者就似乎已经发现其异于传统实体经济的迹象,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有意思[45],并纷纷取得了一些进展。应该说,前期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还是着眼于协同效用或者技术外溢性之上。而之后的一些研究恰恰是虚拟经济理论研究中最为关键和基础的。在这些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恐怕还是要数Carl Shapiro和Hal R.Varian等人了。
Carl Shapiro是一个经济学奇才。他在职业生涯中,运用了大量的观点对虚拟经济及相关产业进行细致分析。他甚至在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就被美国电信界“互连互通”的游戏所吸引,并令人吃惊地指出类似于界面、兼容性、标准、瓶颈等词语,这些看似自然科学一类的词语进入虚拟经济研究领域,意义重大。并且Carl Shapiro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一系列论文。198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辗转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这时他的研究中开始出现一些崭新的东西。他指出,“技术外溢性不是单一的”(1985)。他继而解释技术外溢性应区分为直接技术外溢性和间接技术外溢性(1986)。与此同时,他把技术外溢性(尽管当时是不严谨的)定义为消费者多消费某种产品所得到的福利随着消费同样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变化而变化。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也就是大约十年之后,Carl Shapiro成为后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并兼任美国反托拉斯局的经济顾问。此时他重新审视技术外溢性理论,这也是他第二个关于虚拟经济理论的重要研究时期。不负众望,他和Katz、Michael L.(1994)等人合作,并共同发表了论文,其中“Systems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s”一文成为虚拟经济研究领域的纲领性文章。在这篇论文中,较为完整地体现出Shapiro在虚拟经济研究中一贯坚持的“规模优于技术”[46]之观点。
尽管和Carl Shapiro是非常合作者[47],Hal R.Varian教授的研究成果仍表现出独树一帜。由于具备较为深厚的微观经济研究能力,Varian的建模成果突出。在他的论文“Copy and Copyright”(1997),“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9)以及“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and Market”(2001)中,Varian建模水平和运用能力尽数显露。也正是如此,1997年,Shapiro和Varian再度合作,写出Information Rules: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一书。这本以信息产业为基础内容的研究成果中,凸现对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开先河意义。著作中,两位经济学充分表达了“技术会改变,经济规律不会”的思想[48]。他们指出:所谓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虚拟经济,其实是指传统的供给需求分析不能适用于信息这种特殊商品。而近几十年来无数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早已将信息纳入了传统经济学领域,扩展后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全可以解释和指导当前的虚拟经济。(www.xing528.com)
Shapiro和Varian的结论似乎可以结束论争,或至少让研究技术外溢性的学者有一个统一认识,但实际上,包括他们两人在内,争论和研究仍在并行继续。传统经济学家和金融研究者也加入到这些研究中来。Nicholas Economides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之一,他最初的研究成果就始于外部性研究(1985)。他对技术外溢性下的需求曲线进行分析,考虑消费者基于同一产品的预期需求要素在内,对需求曲线进行演绎、推导。这一研究后期成为经典成果[49](1996),并广泛被学者所接受,至今成为各类学术文章用以分析的理论依据。
Economides的研究特点是直接和高效。他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消费者群进行研究。他认为,当消费者身份由网络(对同一产品拥有共同需求或需求群的代称)的节点或组件所标定的时候,则构成直接网络效应。与此同时,他还强调直接网络效应来自发生在市场之外消费者直接的相互作用。[50]
虽然Economides的研究成果如此科学并认为可以跨越产业来进行应用,但敢于怀疑大师的学者也大有人在,Leibo witz和Margolis(1990)早就发表文章否定或者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煞费苦心区分技术外溢性和网络效应,认为在股票市场的买卖中,当一种行为的协同价值受采取同种行为的代理人的人数影响时,这种所谓的技术外溢性或网络效应就应该存在。
争论仍在继续。但此时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探讨更为深刻的话题了,包括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投资者协调、随机选择、投资成本、路径依赖、临界容量、正反馈、知识产权与许可证发放、产品标准与兼容性、反垄断和政府规制等。可以看出,课题研究陆续拓展,并极大地跨越产业及其学科研究范围,涉及金融组织、市场战略、创新经济及公共政策等,而同时研究者的队伍也在扩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