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拟经济的理论来源

虚拟经济的理论来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在本书开头部分特别指出的是,虚拟经济,尚没有发展成为某种确定“层次”的虚拟经济理论。这些经济事实在中国同样引人关注,尤其是国内虚拟经济的组成,及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瞬时极具理论、历史和统计意义。换一种说法就是,虚拟经济的研究,应更多地基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市场基础及其比较而进行。因此,时至今日,关于虚拟经济的若干思想和见解难以完全整理就绪。

虚拟经济的理论来源

需要在本书开头部分特别指出的是,虚拟经济,尚没有发展成为某种确定“层次”的虚拟经济理论。虽然在包括中国、美国等多数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界、学术界几乎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虚拟经济或许更多源于虚拟金融载体。希拉里(2007.12)从国家视野出发,所考虑的是美国若干资产在国际上的定价方法及被接受,也就是说,以虚拟金融为标志的虚拟经济,已经显现出和传统经济或产品异化的路径。奥巴马(2009.2);(2013.5)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后的行为也表现出他对虚拟经济或许有的一些担忧甚至不为满意的情绪。他认为,虽然美国联邦储备法允许危机期间美联储无须国会批准也可自行无限发行货币,但是这些“资产”的膨胀可能使得全球资产被“稀释”,这种“重大决策”可能引起美国政府的焦虑、国际社会的担心。

这些经济事实在中国同样引人关注,尤其是国内虚拟经济的组成,及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瞬时极具理论、历史和统计意义。

本书中,作者希望整理和归纳出一些有意义的思想。但或许仍然是由于虚拟经济的“新”,所以本书的研究基于认真追溯虚拟经济的思想源泉,但研究重点则是虚拟经济的市场表现、机制体系及政府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本书旨在描述一个具有新意的关于虚拟经济的原创性研究,并建立一个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关于虚拟经济的框架式体系。

当然,还需要提出的是,虽然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试图对虚拟经济进行定义上的解析,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或许是刘骏民[1](1998)和成思危[2](2000)的系统研究。他们较为注重从马克思“虚拟资本”角度出发研究虚拟金融,继而分析虚拟经济。本书尊重和包容这些观点,但对上述研究成果中基于虚拟金融的虚拟经济定义的过于狭窄表示担忧。本书认为,之所以金融危机深入影响了汽车、IT、零售、航空、房地产、能源,甚至娱乐和体育等产业,这正说明了对于虚拟经济一词,恰好就是这些看似传统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相关领域拓展之后的必然表现。虚拟经济不宜,也不应仅限于特指虚拟金融、金融衍生或衍生市场[3]。比较而言,虚拟经济应更为全面,更为注重从基于市场的若干产业表现来科学解析。换一种说法就是,虚拟经济的研究,应更多地基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市场基础及其比较而进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区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使得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全球视野中重新注重和研究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若干理论,尤其是对其«资本论»第三部中大篇幅论述的虚拟资本理论表示兴趣,并进行分析。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资本论»第三部发表之前的半个世纪,已有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提出虚拟金融一词,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诸如此类的众多现象实际上说明一点,就是虚拟经济的研究,或许可以从经济历史中寻找理论渊源,但是其发展却是在21世纪,伴随着现代经济模式生成,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上所述,本书中,作者的思维主线更为强调虚拟经济的市场表现及其政府思想。因此在进行写作之前,作者也力求理论追溯和创新。但是所得结果或许不甚理想。也许这是因为,本书能够整理出的一些思想或观点,在理论支持上只是能够远溯到1928年[4]。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似乎没有找到确切用于描述虚拟经济的“字眼”。现实经济中,虚拟经济更多地显现出这样一个事实:最初的禀赋被不对称地配置,各种经济活动存在很大的沉没成本,致使半自主行为和目标函数的经济后果扩散,直接导致学术界对传统新古典理论的怀疑,及其对动态经济制度稳定状态的明显偏离。因此,时至今日,关于虚拟经济的若干思想和见解难以完全整理就绪。但是就研究领域来讲,一个关于虚拟经济的纯经济特性的分析框架非常有必要建设并逐渐形成。(www.xing528.com)

但是,关于虚拟经济体系的构建能够成功,这种说法可能又是缺乏说服力的,或者难度太大。因此,在开始进行虚拟经济若干研究和写作时期,作者若干次审视和确认本书纲要。由于相信研究进程中某些观点是比较先进的(注意,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是非常有害的判断),或者说,尽管能够确认书中一些“看法”或“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表现得迷惑不解,或者还应该有另外的、更好的见解,但是,本书的宗旨是始终坚持,并一直期待改进。

唯其如此,作者在本书中曾努力设计和定义一些微观、科学的研究内容,发掘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点。就目的和方法而言,本书的研究是“实证性的”,但也是“理论性的”。这样的理论坚持实际上说明,本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希望能够在经济理论上有所创新或作为,当然这不是作为方法上一种信仰表白的地方。但或许可以说,由于虚拟经济对现实经济的冲击,虚拟经济对国民福利的贡献,虚拟经济理论框架的建设必然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后果在现时代、国际领域表现得极为突出。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对于虚拟经济(或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础并不是虚拟金融,或者说,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虚拟金融只是本书研究中的一个视野和研究点而已。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远超过虚拟金融之界定,且不排斥实体经济,研究中甚至更多的是依赖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比较、现象反映和社会认识。其中,对于“实体的”研究和“虚拟的”研究关系,作者现在的想法和早些年有些不同。较早时期,作者仅限于对虚拟金融及金融衍生等经济现象和社会规则进行分析,罗列出简单的观点,之后逐渐开始运用计量进行实证分析,也尝试用一些实验来做点研究,以使得虚拟经济研究成果趋向于正,并对社会、政府有补。这期间不断出现的科学工具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考察事实和实际问题的依据,以至于总是可以不断地更加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不断地有新的理论模式来启示作者,从而广泛地和默然地改进任何现有的、可能并不完善的理论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