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纺织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一是纺织原料涨跌无常,一吨原料少时跌二三百元,多时跌二千元左右。我司每月库存原料和产品、半成品约400吨,原料一跌价,企业损失很大;涨价时原料又很难买到。二是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员工的工资、“五险一金”、福利待遇等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三是退休员工逐年增加、外地员工逐年减少、本地的年轻人又不愿意进纺织厂,本地国营、大集体纺织厂大量招收经过正规培训的民营企业熟练工和技术工。四是招工用工、管人留人的难度不断加大。根据我厂设备和资金的实际情况,要规避风险、摆脱困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适时适度地缩小生产规模,逐渐搞好企业转型。我们制订了可操作性强(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举措)的实施方案,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在确保愿意留在公司继续工作的在职员工有班上、有正常收入的前提下,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逐渐减少开台、淘汰落后设备,通过实行“兼、并、带、转”,不断压缩非生产性人员,尽量做到用工既无富余又无空缺,将腾出来的厂房、场地、设施等出租。
2008年底,因前两年市场变化大、接单能力弱、管理跟不上,新厂每年亏损一二百万元。为了彻底扭转这个局面,根据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和“三产”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形势,我们反复调研、分析、论证,决定不惜代价,停止新厂生产,全部转型搞“三产”。将新厂好的设备搬迁到原纱厂(充分利用纱厂的房屋、场地)继续生产,其余设备能成套卖就成套卖,不能成套卖的就把好的配件拆下来继续用,其余当废铁卖,损失共计700多万元。当时有人说我“瞎弄”,但我坚信新厂转型是正确的。2009年初新厂开始出租,其结果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www.xing528.com)
从2012年初,纱、布厂根据市场行情和用工情况,有计划地压缩生产规模,到2018年4月,纱、布厂生产规模压缩到原有的35%—40%。腾出的厂房、场地、设施再出租。这样做不但确保了企业平稳运行,员工收入逐年递增,连同租户在内上缴的税费没有减少,企业也增加了收益。那些没有压缩生产规模、没有转型升级的纺织厂,有的濒临破产,有的勉强维持,有的被法院拍卖。有的纺织厂法定代表人变卖家产还债,有的自杀,有的“人间蒸发”。时任市纺织协会会长、市政协副主席等领导及同行们,评价我有远见有魄力,企业转型早、转得好,对我司“退二进三”的做法大为赞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