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对1980年、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重心轨迹进行了阐述,接下来,将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6年、2006—2010年四期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轨迹在一张图内进行分析,探讨其轨迹运动(图7-23)。
图7-23 泉州市1980—2010年建设用地重心轨迹
安溪县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的金谷镇,到1990年的魁斗镇,再到2000年、2006的蓬莱镇,最后2010年到了城厢镇。其轨迹,先从距安溪县城17千米的晋江西溪中游(金谷镇),到闽南金三角区域内一个古老乡镇,安溪县城西北隅10千米处(魁斗镇),再到距安溪县城16千米的县域东部,东经118°05′,北纬25°08′(蓬莱镇),最后到了西溪上游,紧邻县城的安溪县东部(城厢镇)。
德化县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1990年、2000年的龙浔镇,再2006年和2010年到了三班镇。其轨迹,首先在德化城关浐溪南部(龙浔镇),再到与永春县接壤的德化县南端(三班镇)。
永春县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1990年的东平镇,再到2000年、2006年的东关镇,最后2010年到了桃城镇。其轨迹,首先,从地处桃溪下游,位于永春县城东5千米处(东平镇),再到县境东南部(东关镇),最后到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桃城镇)。
南安市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的柳城街道,再到1990年的丰州镇,然后2000年又折回柳城街道,2006年再到美林街道,最后2010年到了溪美街道。其轨迹,首先,从南安市区出入厦门、泉州的重要门户的南安市区东南大门(柳城街道),到晋江中下游北岸,距市区16千米的南安市东部(丰州镇),然后又折回到南安市区东南大门(柳城街道),再到南安市区北部(美林街道),最后到南安市区中心(溪美街道)。
洛江区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的罗溪镇,到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马甲镇。其轨迹,首先从距泉州市区48千米处,仙游县与泉州市交界的商贸集镇的洛江区北部(东经118°36′、北纬25°12′)(罗溪镇),到洛江区中北部(马甲镇)。
鲤城区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1990年的浮桥街道,再到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江南街道。其轨迹,首先从泉州市区西南隅(浮桥街道),再到泉州市区西南部(江南街道)。在浮桥街道中,1980—1990年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了2000.5757米,1990—2000年移动了4652.1698米;江南街道在2000—2006年移动了1307.2575米,2006—2010年移动了56.24米。
丰泽区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的丰泽区,到1990年、2000年、2006年、2010年的城东街道。其轨迹,首先从泉州市区的繁荣中心(丰泽街道),再到位于中心市区与洛江区之间的泉州市中心城区东部(城东街道)。
惠安县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的涂寨镇,到1990年的辋川镇,再到2000年的螺阳镇,然后2006年的螺城镇,最后2010年又折回到了涂寨镇。其轨迹,首先从惠安县东部(涂寨镇),到地处湄洲湾畔,林辋溪入海口,莲城一带向西延伸的一个小半岛,距离惠安县城东北8千米(辋川镇),再到县境东南(螺阳镇),然后到在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福建省惠安县中心区(螺城镇),最后又回到惠安县东部(涂寨镇)。
石狮市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从1980年的祥芝镇,再到1990年、2000年、2006年的蚶江镇,最后2010年又回到了祥芝镇。其轨迹,首先从泉州湾口,石狮市东北部(祥芝镇),再到泉州湾南岸,石狮市东北部(蚶江镇),最后又折回石狮市东北部(祥芝镇)。
晋江市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1980—2010年都在龙湖镇,但其轨迹移动的长度不同。1980—1990年建设用地重心轨迹长度2514.0365米,1990—2000年的2798.4965米,2000—2006年的2594.3254米,2006—2010年的4894.1854米,总共移动了12801.0438米,平均移动了426.7015米。
泉港区1980年至2010年的建设用地重心移动,1980年、1990年、2000年、2006年的南埔镇,最后2010年到了界山镇。其轨迹,首先从泉港区东北部,湄洲湾港南岸(南埔镇),最后到了泉港区北部,是规划建设中的福建石化基地北部工业区所在地,系今泉州市实际管辖且国务院备案的北大门(界山镇)。
[1]Walker F.Statistical Atlas of the Gnited States Based on the Resalts of the Ninth Census 1870 with Contrihntions from Many Eminent Men Of SCienCe and Sever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M].New York.1874:179-180.
[2]Bellone F,Cunningham R.All Roads Lead to Center Laxton[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1993,13(3):47-52.
[3]Aboufadel E,Austin D.A New Method for Computing the Mean Centre of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6,58(1):65-69.
[4]Grether J M.Mathys N Is the World's Economic.Centre of Gravity Already in Asia?[J].Ssrn Electronic,Journal,2008,42(1):47-50.
[5]Lin H.et al.Evolution Path Analysis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and Air Pollutants Gravity Centre in Shaanxi Provinc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361-363):1359-1363.
[6]Yener K.Globalization and Shifting Economic Centres of Gravity[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4,56(3):261-271.(www.xing528.com)
[7]Yu H W.Evolve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ravitv Centre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re in Qinhuangdao City Based on GIS[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955-959):3819-3823.
[8]Danny Quah.The Global Economy's Shifting Centre of Gravity[J].Global Policy,2011(1).
[9]Shao Jun Wang,Ming Yong Li,Wei Luo.Analysis of mobile track of the popul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GI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2011,June.
[10]Yang Wang,Yaning Chen,Zhi Li.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ers in tarim river basin,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xinjiang,China[J].2013(6):765-772.
[11]Yingbin He,Youqi Chen,Huajun Tang.Exploring spatial change and gravity center move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using a spatially explicit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index and gravity model[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April 2011,175(1-4):563-571.
[12]李仪俊.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J].人口研究,1983(1):28-32.
[13]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5):398-407.
[14]刘德钦.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理论研究,2002(6):2-6.
[15]黄建山.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科学,2005(5):49-54.
[16]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32(4):12-18.
[17]赵坤荣,林奎,许振成,等.中国城镇生活源污染与社会经济发展重心演变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S1):226-232.
[18]刘开迪,杨多贵,周志田.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及产业分解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6):79-88.
[19]李豫新,赵东栋.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耦合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4).
[20]曹慧明,董仁才,邓红兵,等.区域生态系统重心指标的概念与应用[J].生态学报,2016,36(12):3639-3645.
[21]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22]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1998,(1):92.
[23]郭碧云,张正峰.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研究——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4):217-2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