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态”和“势”
1.泉州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态”方面
为研究泉州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本研究从自然维度构建了地貌类型、地形坡度、高程、地表组成物质、地下水深度、地基承载力、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表6-7)。
态是指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建设用地在利用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通过计算,总体来看,泉州市各区县市的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态”情况较好,1980—2010年,其自然生态位都在不断增加,但其改善的数值不是很大,其中晋江市的“态”数值都处于领先状态,最大是在2010年,为0.08652222。其次是泉港区,2010年为0.05658522;最小的是永春县,2010年为0.00895222;说明泉州市建设用地的自然因素随着时间不断改善(表6-8)。
表6-8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态”情况(1980—2010年)
注:*表示这些区域由于1980年、1990年还在市辖区(鲤城区)行政区内,缺少数据
2.泉州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势”方面
势是指建设用地单元土地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建设用地的速率等。通过计算,泉州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势”方面,1990—2000年和2006—2010年,其“势”值都为正值,其他年份的值有正有负,说明泉州市各个区县市的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在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1980—1990年,数值变动得比较明显。变动最为显著的是石狮市,2000—2006年,其值为-60.5920178,而到了2006—2010年,其值变为35.7331644;另外,德化县的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势”变化也很明显,由2000—2006年的7.033338937,变成2006—2010年的66.32939383(图6-6)。
图6-6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势”变化(1980—2010年)
(二)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态”和“势”
1.泉州市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态”方面
建设用地由于其主要是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来建设城乡住宅、公共设施,也可用于工矿、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还可以用于旅游、军事。该类土地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土地,并且必须通过付出一定的投资和建设成本才能获取,其土地利用价值非常高,因此建设用地必须考虑其经济因素。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从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期间,泉州地方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要相应消耗掉1平方千米(约1500亩)的土地量。通过计算,泉州市建设用地的经济生态位在1980—2010年都在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后面年份的数值要大于其前一个时期的数值,2010年的经济生态位数值比2006年、2000年、1990年和1980年都要大。另外,安溪县、永春县和德化县的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和市域内其他地方相比而言还是小,也说明这些地方的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还比不上区域内其他地方(表6-9)。
表6-9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态”变化(1980—2010年)
注:*表示这些区域由于1980年、1990年还在市辖区(鲤城区)行政区内,缺少数据
2.泉州市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势”方面
在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势”方面,1980—1990年,鲤城区的势变化最大,而后年份,鲤城区的经济生态位逐渐变成了正值,到2010年,其值为3.942866282,从全市来看,处于第五位。2000—2006年泉州市的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的“势”都为正值,而2010年只有泉港区和晋江市两个地方的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势”值为负(图6-7)。
图6-7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势”变化(1980—2010年)
(三)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态”和“势”(www.xing528.com)
1.泉州市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态”方面
整体来看,泉州市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都在缓慢增加,如安溪县由1980年的0.00362892,增加到1990年的0.00385222,到2000年的0.00458522,到2006年的0.0059852166,到2010年的0.006557852。其他各区县市的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也在不断增加,说明建设用地的社会因素在增加(表6-10)。
表6-10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态”变化(1980—2010年)
续表
注:*表示这些区域由于1980年、1990年还在市辖区(鲤城区)行政区内,缺少数据
2.泉州市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势”方面
从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势”方面来看,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这两个期间的社会生态位“势”值绝大部分区县市都在增加,唯有鲤城区、晋江市出现负值;2000—2006年和2006—2010年“势”值都在增加;增加比较明显是洛江区、惠安县、永春县和德化县四个区县(见图6-8)。
图6-8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社会生态位“势”变化(1980—2010年)
(四)建设用地生态位“态”和“势”分析
1.泉州市建设用地生态位“态”方面
通过上述计算泉州市建设用地自然生态位、经济生态位和社会生态位,综合得到该市建设用地生态的“态”(表6-11)。
表6-11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生态位“态”变化(1980—2010年)
注:*表示这些区域由于1980年、1990年还在市辖区(鲤城区)行政区内,缺少数据
泉州市的建设用地生态位“态”方面在1980—2010年都在缓慢增加,唯有石狮市的生态位“态”值在减少,由1980年的0.022418004,增加到1990年的0.039269163,再减少到2000年的0.015870723,减少到2010年的0.019790394。增加比较大的泉港区,由1980年和1990的零值变成2000年的0.045085418,2006年的0.045857575,2010年的0.046027685。
2.泉州市建设用地生态位“势”方面
泉州市建设用地生态位“势”方面,198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06年三个期间出现负值,2006—2010年都为正值。变化比较大的是2000—2006年,这期间中,永春县和安溪县其值变化较大,如永春县由1990—2000年的-0.194411264,变成2000—2006年的283.9525247,而到了2006—2010年,其值又变成6.320748949,与其他区县市接近(图6-9)。
图6-9 泉州市各区县市建设用地生态位“势”变化(1980—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