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用地变化的测度方法及指标建立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泉州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加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增,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矛盾凸显。为测度研究区建设用地变化,本书采用定量分析,选择扩张速度指数、扩张强度指数和扩张系数进行研究。
第一,扩张速度指数(expansion velocity index,EVI):表示建设用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年均增长率,反映城镇用地扩张的速度和趋势。
式中,St为第t年建设用地面积;S0为起始年建设用地的面积;Δt为研究的时段。
第二,扩张强度指数(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EII):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来对其年平均扩张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具有可比性。
式中,St为第t年建设用地面积;S0为起始年建设用地的面积;Δt为研究的时段;S为研究区面积。
第三,扩张系数(expansion index,EI):表示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与城镇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反映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合理与否。
式中,EVI为扩张速度指数;ΔP为城镇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二)建设用地变化时间方面的分析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国家标准来看,建设用地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三类,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采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和管道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而根据原来的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来看,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只有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物用地这两类属于建设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沿海水面、内陆滩涂和冰川及永久积雪属于未利用地。本书为研究的方便,也采用原来的三大类分类方式;另外根据1980年、1990年、2000年、2006年、2010年的遥感数据解译栅格图,也很难辨识出湖泊水面、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物地物、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
2005—2016年泉州市建筑用地数据见表4-1,其规模变化趋势如图4-1所示。
表4-1 泉州市建设用地数据(2005—2016年)
图4-1 泉州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趋势(2005—2016年)
首先,分析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指数(EVI),如图4-2所示。总体来看,全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指数(EVI)基本都维持在0.0300左右,12年间,只有2016年的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速度指数(EVI)低于0.0300;说明该市建设用地规模基本维持稳定,反映了该市的城镇用地扩张的速度平稳,其趋势较为一致。从具体年份来看,该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指数(EVI)2006年最大,为0.0471,之后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的年份了,也反映了从2006年之后,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并且有下降的趋势。
图4-2 泉州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指数(EVI)(2005—2016年)
从建设用地具体构成的地类来看,总体上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扩张速度指数(EVI)要大于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说明该市建设用地中的城镇村和工矿用地扩张速度指数(EVI)比其他建设用地要大,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扩张速度指数最小。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来看,由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维持在84%左右,其比重比较大(表4-2),其扩张速度指数由2006年的0.0537,逐渐变成2007年的0.04151、2008年的0.0454、2009年的0.0427、2010年的0.03889、2011年的0.0369、2012年的0.0347、2013年的0.0333、2014年的0.0321、2015年的0.0306和2016年的0.0288,其趋势是逐渐下降的,反映了该市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速度比较平稳,并呈现下降的趋势。
表4-2 泉州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比重(2005—2016年)
交通运输用地其占全部建设用地规模较少,大概为15%,其扩张指数呈现增加的趋势,由2006年的0.0109,变为2007年的0.0082,之后逐年增加,2008年为0.0100,2009年为0.0116,2010年为0.0186,2011年为0.0256,2012年为0.0274,2013年为0.0278,2014年为0.0296,2015年为0.0291,2016年为0.0282,反映了该市的交通运输用地规模在增加,交通设施在不断完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总的建设用地规模最小,大概为0.60%;其扩张指数趋势在减少,由2006年的0.0625,变成2007年的0.0313,再变成2008年的0.0417,2009年的0.0313,2010年的0.0125,2011年的0.0104,2012年的0.0089,2013年的0.0078,2014年的0.0069,2015年的0.0125,和2016年的0.0114。
其次,分析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指数(EII)。全市土地总面积1686.75万亩,总体上,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在逐渐降低,由2006年的0.006485846,变成2007年的0.004991848,2008年的0.005489847,2009年的0.005202312,2010年的0.004896991,2011年的0.004821896,2012年的0.004607339,2013年的0.004446421,2014年的0.004354199,2015年的0.004173707,2016年的0.003939798。
全市12年的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基本维持在0.004上下,反映该市的建设用地在全市土地面积的标准化下,基本维持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6年已经开始下降。
从构成建设用地的二级地类来看,三大类用地的扩张强度指数如图4-3所示。(www.xing528.com)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扩张强度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三年中逐渐下降,由2006年的-0.00000344,变成2007年的-0.00000533和2008年的-0.00000880;之后8年增加,但其数值越来越小,由2009年的-0.00001107,变成2010年的-0.00001264,2011年的-0.0001446,2012年的-0.00001590,2013年的-0.00001746,2014年的-0.00001903,2015年的-0.00002018,2016年的-0.00002088。
从交通运输用地来看,它的扩张强度明显在减弱,由2006年的-0.00000012,变成2007年的-0.00000018,2008年的-0.00000033,2009年的-0.00000051,2010年的-0.00000103,2011年的-0.00000169,2012年的-0.00000212,2013年的-0.00000245,2014年的-0.00000294,2015年的-0.00000321和2016年的-0.00000342,反映了交通运输用地的扩张强度增长在下降。
图4-3 泉州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EII)(2005—2016年)
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扩张强度来看,基本维持在-0.00000002和-0.00000005这两个数值中,其中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这7年其扩张强度指数都是-0.00000002,剩余年份的扩张强度指数都是-0.00000005,因此总体来说,全市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扩张强度基本稳定。
最后,分析建设用地的扩张系数(EI)。整体上,泉州市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扩张系数与人口增长呈反比(图4-4)。2007年建设用地扩张系数为4.048364888,人口为783万;2008年扩张系数为1.340874055,人口为797万;2009年扩张系数为0.859553761,人口为808万;2010年扩张系数为0.687740964,人口为814万;2011年扩张系数为0.576335738,人口为821万;2012年扩张系数为0.470590339,人口为829万;2013年扩张系数为0.402878796,人口为836万;2014年扩张系数为0.349434473,人口为844万;2015年扩张系数为0.304499631,人口为851万;2016年扩张系数为0.26348157,人口为858万。从年份来看,2006年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扩张系数最大,为4.048364888,之后年份数值逐年降低,说明该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在减弱。另外从扩张系数和人口之间关系来看,随着人口增加,泉州市的扩张系数反而在减少,从这个方面也可看出,城市建设规模维持低水平扩张,其扩张速度和系数都没有受到人口增长因素的影响,也说明该市在内涵式发展。
图4-4 泉州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系数(EI)(2005—2016年)
从构成建设用地的地类来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系数(EI)也在逐年减弱,由2006年的4.618518519,变成2007年的1.89003268,2008的1.527965647,2009年的0.971949891,2010年的0.7525,2011年的0.608517205,2012年的0.489153439,2013年的0.415807945,2014年的0.355805409,2015年的0.308177008,2016年的0.265432099,反映了该市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强度在减弱。
从交通运输用地来看,其扩张系数由2006年的0.945054945,变成2007年的0.375242405,2008年的0.3389871,2009年的0.265796703,2010年的0.361483516,2011年的0.422258592,2012年的0.386613387,2013年的0.347250532,2014年的0.327394035,2015年的0.292721564,2016年的0.260043528,说明该市的交通运输用地扩张系数在下降。
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扩张系数来看,2006年的系数最大,为5.375,之后年份都在下降,变成了2007年的1.422794118,2008年的1.402173913,2009年的0.711397059,2010年的0.241875,2011年的0.171542553,2012年的0.125649351,2013年的0.097530242,2014年的0.076785714,2015年的0.125649351,2016年的0.104707792,也说明了该市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扩张系数在下降。
分析泉州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指数(EVI)、扩张强度指数(EII)和扩张系数(EI)可知,该市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强度和系数都在下降,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其扩张系数反而下降,说明其建设用地不是追求规模,而是在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行内涵式发展。首先,该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其中,到2016年左右,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城市新区平均容积率比现城区提高30%以上。其次,实施土地内涵挖掘和整治再开发战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万亩左右、农村建设用地整治1万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1万亩左右。再次,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该市特别优化开发的城市和建制镇用地,主要以盘活存量为主,率先压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适度增加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最后,该市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对其下辖的市、县、区,着重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指标。
(三)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方面分析
泉州市城市建设用地从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变换。改革开放40多年来,泉州“东进、西拓、南下、北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6年,泉州市正式成立。20世纪90年代,原来的鲤城区“一分为三”,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世纪90年代初,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泉州概念,提出大泉州要向东、向南发展,规划整个大泉州的发展蓝图,而不是只着眼于原来的中心城市(当时的鲤城区)。泉州做了大泉州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遵循这个思路,城市规划也不断完善。由此规划,泉州城市核心区发展每年以1~2平方千米在推进。20世纪80年代初,泉州市区主要道路有中山路、东西街、新门街等10多条。324国道(现温陵路)于80年代中期改建成东大路,作为城市道路使用。90年代,中心市区向东扩展,新建了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宝洲街、丰泽街等主干道。再后来,中心城区再东扩,城东片区、东海片区的道路逐步完善;向西北扩展,则建有站前大道、南北大道、江滨南路等。
20世纪90年代地改市后,随新城区向城东、东北、东南和桥南拓展,中心片区新建的主干道有温陵路、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少林路、宝洲路与丰泽街、东湖街、湖心街、津淮街等,构成市中心五纵六横加环城路的主干交通格局。1992年,泉州计划投资15亿元的漳泉铁路湖(头)泉(州)肖(厝)段得到国务院批准。1998年,安溪湖头至肖厝段建成通车,泉州人实现了铁路梦。2001年,漳泉肖铁路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全线贯通。该铁路西起鹰厦线漳平,东至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全长243.876千米,共设货站19个,客货兼营。到2000年城市建设进展较快,这时中心市区着力推进交通道路、排水排涝、环保绿化、市场设施、居住小区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3.85平方千米(含泉港区)。
市政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419公顷,总绿地面积达1109.2公顷,绿地率为27.7%;绿化覆盖面积1241.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1.0%;年末公共绿地面积达204.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69平方米;市区公交路线增至29条,营运车辆365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360.60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297千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6770万立方米,用水人口41.50万人;津淮街、坪山路、迎宾路和新门街二期拓改等市区道路建设项目相继完成;浦西污水泵、芳草园二期工程、宝洲污水处理厂、室仔前垃圾填埋场和江南市民广场一期等市政设施陆续建成;市区排洪排涝整治工程如期实现主体工程完工通水的目标。重点乡镇的规划和建设有所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继续推进。2000年投入改旧建新资金12.3亿元,拆除旧房117.69万平方米,新建住房203.7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1047.84千米,绿化面积119.96万平方米。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建改建公路940千米,其中,新建公路160千米,建成二级以上公路67千米,铺设高级次高级路面780千米,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450千米,平均公路密度达87千米/平方千米,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500千米,高级次高级路面5400千米,增长12.8%。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以鲤城区、丰泽区为主的中心城区得到快速发展,其建设用地规模增大,由1980年的100万亩左右,增加到1990的150万亩,再到2000年的180多万亩,与1980年相比,1990年、2000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0%、80%。
从建设用地的空间发展格局来看,1980—2000年,泉州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鲤城和丰泽两区,其次,就是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等周边市县,最后才是安溪、永春、德化比较偏远的县。20世纪80年代,泉州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首先是鲤城区进行分割,分出丰泽区、洛江区,形成了鲤城、丰泽和洛江三区的中心城区格局,此时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建设用地规模剧增,2000年,市中心城区范围继续往外面扩张。
在2001—2010年这10年间,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迅猛。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年末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千米。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191公顷,总绿地面积达3418.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730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0.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55平方米;市区公交运营线路长度为1090千米,营运车辆904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1013.2万平方米。全年中心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8826万立方米,自来水供水中居民家庭用水量4816万立方米,用水人口100万人。至年末共铺装天然气管道267.71千米;天然气用户数1.46万户。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334.72千米。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252.95千米,比上年增加122.64千米;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级公路里程1951.88千米,高速公路里程215千米;公路密度达131.2千米/百平方千米。从福建首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1994年开建,1997年通车至今,泉州高速公路历经20多年的建设历程,目前已建成13条(段)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3千米,高速出入口总数达50个,占福建省总数的近1/6。如今,泉州城市发展从沿江向环湾推进,城市建设的“北上南下,东进西拓”的战略蓝图也在高歌猛进,基本形成中心市区田字形路网结构,形成城东片区、东海片区、北峰片区三大片区的市政路网格局,市区主次干道共89条(段),总长约172千米。泉州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高速公路主骨架,泉州环城高速“中环”“小环”已闭合,各城镇通过二级以上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绝大多数乡镇在半小时内、个别偏远乡镇在1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2010年4月,泉州铁路实现新跨越,拥有了第一条高速铁路,福厦动车组让泉州铁路迈入“高速时代”。此时,泉州市城市建设基本完成。
至此,泉州积极构建“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以各级中心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二、三产业向“一区两翼”多极集聚,在此之外,形成开阔的一产发展空间。“一区”:指环泉州湾核心区(主要包括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两翼”:指北翼湄洲湾南岸区域(主要包括泉港和惠安)和南翼环围头湾区域(主要包括安海水头组合)。“多支点”:指南安、安溪、水春、德化等城镇支点。其中,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鸡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水宁镇。惠安县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安溪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为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永春引导发展区包括县城、一个次中心城镇、三个重点镇。县城由中心商贸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岵山片区组成,次中心城镇为蓬壶镇,三个重点镇为达埔镇、下洋镇、湖洋镇。德化引导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次中心城镇、重点镇。中心城区由城北区、城南区、城西区、城东区组成,次中心城镇为上涌镇,重点镇为水口、葛坑两镇(图4-5)。
图4-5 泉州市城市建成区(2001年)
资料来源:中国泉州国际“花园城市”申报文本
总之,1980年至2010年,泉州城市建设面积整体上表现出速度持续增快的趋势。近20年来,泉州中心城区扩展速率非常快,从1987年的建成区面积仅为9.1平方千米到2012年的泉州主城区建成面积达161.5平方千米,年平均速率达6.09平方千米,扩展的趋势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蔓延和沿道路(河流)带状扩展相结合,其中泉州的带状扩展趋势比较明显。在新一轮规划中,泉州中心城区规划面积980平方千米,可供发展空间较大,对城市空间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