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地理理论:活动空间和行为特性

行为地理理论:活动空间和行为特性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活动空间”就是主观行为空间;由于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特性和规律的,因此有些专家认为行为空间是客观行为空间。可见活动空间是在某种目的和利益的影响下,个人与个人的,或者个人与社会的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直接的接触范围。

行为地理理论:活动空间和行为特性

某一时期内,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界线就是人类行为空间,这种行为空间既包括人类行为直接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也包括通过交流等方式形成的间接活动空间,而间接的活动空间超越了直接活动空间的空间。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佳克尔(J.A.Juckle)等就曾认为,行为空间“是全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反映,通过直接的经验与间接的交流人类所了解的空间”[1]。联邦德国的麦耶(J.Maier)等在《社会地理学》中则从狭义上理解行为空间,把它仅限于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2]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活动空间”就是主观行为空间;由于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特性和规律的,因此有些专家认为行为空间是客观行为空间。可见活动空间是在某种目的和利益的影响下,个人与个人的,或者个人与社会的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直接的接触范围。活动空间包括:第一,在居住小区内、工作场所或附近的移动;第二,某些活动地点间的规则地往复移动(通勤、通学、购物、交际等);第三,向这些活动地点的周边移动。这些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即活动空间。1978年高里基(G.Golledge)提出“锚点理论”(anchor point theory)[3],该理论系统阐述行为地理学,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空间形成规律。

行为地理就是研究人类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等行为活动及其空间发展规律。行为地理理论就是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条件下,带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某种目的和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各种行为过程和所处行为空间的相关关系。学者们对于行为地理的理论方面研究在居住空间、消费行为、空间重构等方面,由于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是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进行的各种空间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对土地利用空间的影响程度,因此行为地理理论对于土地功能之间的矛盾冲突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