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映在土地利用冲突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数量变化所引起的功能性冲突和要素冲突。土地利用功能性冲突,往往表现为冲突维度间不是一种尖锐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此消彼长的关系,要解决这种冲突既要满足它们之间的条件,又要寻求各自发展的“度”。正确处理冲突维度间的辩证关系,权衡不同冲突维度间满意的结合点、平衡点,是功能性冲突和解的重要方法。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一)土地利用功能冲突已成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书认为,土地利用功能冲突研究已成为国家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土地生态系统动态的平衡系统,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动过程中存在多种干扰因素,土地利用,如建设用地增加,占用耕地资源,这就改变了系统各要素的竞争能力,但各种要素通过对抗和竞争,必然寻找到各自的生态位。反映在土地利用冲突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数量变化所引起的功能性冲突和要素冲突。

土地利用功能性冲突,往往表现为冲突维度间不是一种尖锐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此消彼长的关系,要解决这种冲突既要满足它们之间的条件,又要寻求各自发展的“度”。正确处理冲突维度间的辩证关系,权衡不同冲突维度间满意的结合点、平衡点,是功能性冲突和解的重要方法。土地利用要素冲突是指双方根本对立或不相容的冲突,冲突的解决必须要求一方付出代价,或者在第三者参与协调的情况下才能解决,这种冲突必须及时制止,以防事态扩大,否则可能对冲突各方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或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传统冲突管理就是对这种要素间的排斥性冲突进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利用冲突来说,排斥型要素冲突,如建设用地与耕地冲突,主要是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分配、保护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所有权绝对性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已经不再重视对土地的绝对占有,而是更加关注土地的利用效益,因此,土地利用要素间排斥性冲突逐渐减少,而功能性冲突逐渐增加。

(二)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与耕地资源存在功能性冲突并产生严重影响

本书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与耕地资源保护方面也存在功能性冲突,而这种冲突改变了生态系统生物相互作用和资源可得性的格局,导致负面的局地影响和区域效应。首先,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冲突对区域生态效应具有影响。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和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组分、能量、物质、信息等循环,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状态、特性和功能,导致了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过程和景观动态的快速变化。开展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不仅能够有效揭示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而且可以预测土地利用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采取相应对策。其次,土地利用冲突对区域社会经济也有相应的影响。土地利用是土地在人类活动干预下进行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它既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重大影响。而土地利用变化反过来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又会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化、区域发展政策、区域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等,一定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应所显示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所以,土地利用冲突的解决应尊重自然规律,在人类行为、土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系统之间寻求平衡,充分权衡人类土地利用的后果并做出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生态系统的选择。

[1]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城市用地面积中的各项建设用地面积。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

[2]曹卫星.五年来全国建设占用耕地1560万亩实现占补有余[EB/OL].(2017-11-14).http://finance.people.com.cn/nl/2017/1114/c1004-29644750.

[3]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下同。

[4]城市面积指城市行政区域内(不包括市辖县)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城市面积由市区面积和郊区面积两部分组成。

[5]建设用地面积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它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理厂、通信电台等)。

[6][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法]勒·柯布西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HIROSHI MORI.Land convrsion at the urban fringe: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J].Urban Studies,1998.

[10]Mark Juergensmeyer,Julian C.Farmland preservation:A vital agricultural law issue for the 1980s.21 W ASHBURN LJ,1982.

[11]野日悠纪雄.土地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R P and Harlin J M.Threat to high market value agricultural lands from urban encroachment:A nation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5(32):137-155.

[13]R P.Prime farmland and urban encroachment:Consequences for the western states[J].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of Arid Lands Studies,1995(11):75-81.

[14]卫珑.关于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讨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1(6):28-281.

[15]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1:31.

[16]SETO K C,KAUFMANN R K.Modeling the driver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Intergrating remote sensing with socioeconomic data[J].Land Economics,2003,79(1):106-121.

[17]ZHAI G F,IKEDA S.An empirical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J].Reviews of Urba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2000,12(1):36-53.

[18]向敬伟,李江风,曾杰.鄂西贫困县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72-279.(www.xing528.com)

[19]杨春艳,沈渭寿,王涛.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64-271.

[20]赵文武.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2,32(20):6452-6462.

[21]郇红艳,谭清美,朱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区域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201-213.

[22]潘佩佩,杨桂山,苏伟忠,等.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8):990-998.

[23]茆三芹.基于GWR模型的耕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24]牛星,欧名豪.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12(6):729-734.

[25]李旭东.贵州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动态关系及协调度[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1):64-69.

[26]王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27]荣颖.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河南省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28]郭诗卉.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建设占用耕地资源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29]曹宗龙.安徽省城市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及耦合性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0]范辉,陈超,余国忠.河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184-189.

[31]李国敏,刘洵,卢珂.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负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2018(1):83-85.

[32]筱明,吴泉源,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

[33]摆万奇.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以深圳市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997.

[34]吴次芳,陆张维,杨志荣.中国城市化与建设用地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18-23.

[35]赵可,张安录.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7-12.

[36]姜广辉,张凤荣,吴建寨,等.北京山区建设用地扩展及其与耕地变化关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11(10):88-93.

[37]黄明华,高峰,郑晓伟.构建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调控理念——对我国当前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8(1):96-101.

[38]田思思.建设用地与耕地数量时空格局演变及互动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9]刘建明,王泰玄,谷长岭,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