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农民致富内生动力的五大举措

激发农民致富内生动力的五大举措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是全国各地精准扶贫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才能使贫困农民在脱贫之后,走向生活富裕的发展之道。要加大对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要通过“志”“智”双扶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性。

激发农民致富内生动力的五大举措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是全国各地精准扶贫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想”。很多贫困农民思想上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二是“不干”。很多贫困农民得过且过,只求一日三餐,今朝有酒今朝醉,陈规陋习积重难返。三是“无能”。贫困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无助”。由于各种因素,贫困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资源、能力资源、机会资源和榜样资源的帮助。五是“无奈”。贫困农民对于自身的处境显现的是一种无奈的心情,放任自流,不思进取。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才能使贫困农民在脱贫之后,走向生活富裕的发展之道。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有“想”致富的思想

要促进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贫困农民逐步认识、了解国内外大环境的基本情况,国家发展的历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以及精准扶贫战略、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贫困农民心里的震撼、自豪感、紧迫感、不甘落后的心情油然而生,进而逐步摆脱各种思想禁锢,从而产生“想”致富的冲动和念头。

(1)要加大对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宣传。通过宣传,让贫困农民开阔眼界,更有国家归属感,更能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更能感受党和国家对农村及农民群众的重视和关怀。

(2)要加大对我国发展及改革开放历程的宣传。通过宣传,让贫困农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史、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和发展的历程、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从贫穷落后到发展壮大的变化。让贫困农民深深体会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不屈、艰苦奋斗、创新进取的精神,并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3)要加大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让贫困农民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支持、执行地方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及其他农村工作,也能从内心上要求自己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

(4)要加大对精准扶贫战略、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宣传。通过宣传,让贫困农民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到自己如果不脱贫致富,将成为影响它们发展进程的一分子,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

(5)要加大对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让贫困农民了解到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迹,从而受到感动、受到启发,再而产生“我也能脱贫致富、我也要脱贫致富”的心理。

2.改变扶贫方式,激发群众“干”工作的劲头

在过去几十年扶贫的历程中,最值得吸取教训的扶贫方式就是“输血式”扶贫。因为“输血式”扶贫在贫困群体中形成了懒汉思想,造成了“等、靠、要”的思维,不但难以让贫困群体真正脱贫致富,还打击了扶贫工作者的热情及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脱贫攻坚的进程、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更阻碍了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因此,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就要改变扶贫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1)改送钱送物为送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等途径使贫困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应用技术、互联网技术,从而使贫困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农民首先具有“干”活的技能。

(2)改送钱送物为送产业。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根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径。如百色在40年的扶贫历程中通过发展粮食产业、蔬菜产业、蔗糖产业、水果产业、林业产业、茶叶产业、烟叶产业、桑蚕产业、中草药产业、畜牧水产业等十大农业产业为贫困农户“造血”,促进农民增收,使26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其中产业扶贫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农民有了“干”工作的基础。

(3)改送钱送物为送保障。贫困农民由于长期处在弱势地位,造成他们胆小怕事的性格,在脱贫攻坚中缩手缩脚,不敢为脱贫致富大胆放手地去“干”。因此,必须有足够的保障,才能让贫困农民放心大胆地为脱贫致富而奋斗。首先,要有政策作为保障。包括各级各类政策,特别是社会保障类政策和有关土地类政策。其次,要有生产资金作为保障。包括各种扶贫专项资金、低息或贴息贷款等。最后,要有风险保障,包括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产品出来后的风险保障。

3.注重“志”“智”双扶,阻断贫困续“传”年青一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5]因此,必须十分注重“志”“智”双扶。通过“志”“智”双扶,才能激发贫困农民的内生动力,摆脱贫困;才能让贫困农民的下一代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个人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得到提升,不会因为父辈的贫困而不得不接受贫困的“传承”。

(1)要通过“志”“智”双扶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因此,扶志主要是让贫困农民摆脱“意识贫困”,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毅力,通过扶志,让他们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扶志,激发贫困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依靠顽强斗志和勇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取得成就,走出贫困。[6]扶智主要是让贫困农民摆脱“能力贫困”,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扶智就要通过加强各种教育,提高贫困农民文化基础知识和各种实用技能,提升贫困农民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贫困农民为脱贫致富作出长远规划的能力,提升贫困农民就业导向的知识、技术和思路,培养贫困农民正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和工作习惯。[7]通过“志”“智”双扶,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促进贫困农民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2)要通过“志”“智”双扶增加贫困农民就业机会。通过就业让贫困农民摆脱“机会贫困”,促进其内生动力的激发。失业和无业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农民长期游离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个人志向和智慧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会加剧信心的丧失和知识技能的退化,使“志”“智”双扶工作成果付之东流。只有增加扶贫对象的就业机会,才能将他们的志气和智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通过完善多元化参与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分散补偿机制、正向发展激励机制等增加扶贫对象的就业机会[8],使得到“志”“智”双扶,摆脱“意识贫困”和“能力贫困”的贫困农民,同时摆脱“机会贫困”;这样激发其内生动力就既有思想基础,又有智力保障,同时还有实践载体。

(3)要通过“志”“智”双扶全力培养贫困农民的后代。贫困农民大多数“志”“智”不全,虽然通过“志”“智”双扶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和提高,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激发的目标,促进了脱贫攻坚的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然而,要想持续地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让贫困家庭真正、彻底地摆脱贫困并实现致富奔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要全力培养贫困农民的后一代。首先,要力保贫困农民的子女在学龄期间全部能够入读,一个都不能少。其次,对于在读的贫困家庭子女要学杂费全免,还要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确保他们不因缺少学习费用而辍学。再次,各类高校、职校、技校要免费接纳贫困农民子女就读,同时对于毕业后就业有困难的要帮助其就业。最后,对于贫困家庭的大学毕业生,要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机制、保障及资源的支持。

4.树立致富榜样,实现先富“带”后富的气象

在农村贫困农民中有一部分人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只是由于多次创业的失败,不仅让他们丧失了大量资源,也丧失了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也有一部分人因为自身贫困,不具有对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成功。针对这些贫困农民,需要扶贫干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帮扶,先从心理上解决问题,再为其提供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脱贫方案,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帮助其重拾脱贫致富的理想与自信。[9]在这部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后,要将他们作为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树立典型,并加以宣传,扩大影响,以点带面,带动附近农村贫困农民争取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1)树立的典型必须具有榜样的作用。首先,这个典型原先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这个贫困户有自己进行过脱贫致富的努力,是个积极有上进心的人。不能选择一些农村的能人作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更不能选择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作为典型。其次,要就近发掘、扶持脱贫致富典型。身边发生的事情更能感动人、影响人。要让贫困农民从身边的脱贫致富事例中心灵受到冲击、心情萌发冲动、信心得到鼓舞。

(2)树立的典型必须具有普遍的学习性。首先,这个典型的脱贫致富事业必须是其他贫困户能够学习、模仿的,而不是只有特殊的人才能做的。其次,这个典型的脱贫致富事业必须是困难程度不是很大的,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加上有扶贫工作队的扶持和帮助,就能够实现脱贫致富的。最后,这个典型的脱贫致富事业必须是低风险、有保障的。(www.xing528.com)

(3)树立的典型必须具有带动的效应。首先,树立的典型人物必须为人正直、公道、正派,有感恩之心、回馈之心和家乡情怀。其次,树立典型从事的必须是当地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最后,树立的典型必须是能够长期发展的产业。只有这样的典型,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才能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从而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5.加强道德建设,激发群众“内”在的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培育与践行。[10]如果没有道德精神,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将无法实现;没有道德精神,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将无从追寻;没有道德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无法实现。因此,促进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激发,必须要加强对贫困农民进行道德教育及培养。只有贫困农民都具有道德精神,其才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自内心地配合决战贫困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发自内心地要求摆脱贫困。

(1)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强化道德评价机制。一是要完善道德评价组织。由县乡一级成立道德评价领导机构和指导小组,指导本县本乡进行道德评价,由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所辖农户家庭的道德行为表现开展评议,把评议结果量化成道德积分。这些道德积分将作为贫困农户的信用积分。二是要制定道德评价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的评判标准,具体的以农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需遵守的行为规范为基础,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行为文明、热心公益、支持发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八方面内容为重点。三是要建立道德评价运行机制。采取群众自评、评议小组月评、指导小组季评的办法,评议结果要公开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道德评价公平、公正、公开。

(2)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强化道德修养机制。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引领道德建设,不断更新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农民群众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样既能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又能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优化社会道德风尚。[11]二是要帮助农民群众提升道德修养。首先通过开办道德讲堂、农民夜校、文艺演出、微课堂等渠道向农民群众普及道德知识,提升农民群众文化和道德素养。其次要强化宣传和树立典型。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行的塑造,离不开宣传引导,最有效的宣传引导方式莫过于树立典型榜样。要大力开展文明创建、评先评优和优秀事迹宣传报道,引导农民群众向典型学习、向先进看齐,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提升自身文明修养和道德品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2]最后要强化监督、合理规范村规民约。加强村民的行为规范监督和管理,不但可以减少农民群众一些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营造美丽和谐民主文明的乡村环境,而且对于农民群众的道德素养的培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三是要强化乡风治理。乡风文明是农民群众道德素养培育的温床。强化乡风治理,提升乡风文明,让农民群众增强内心自律,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保持自身操守,升级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自觉参与到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中,激发其内在的潜能。

(3)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强化道德激励约束机制。乡村的德治水平是乡村文明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提升乡村的德治水平,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农民群众全面发展,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大的方面来说,不仅有利于脱贫攻坚战略的推进,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推进,更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提升乡村的德治水平,就要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有序参与、信息公开、议事协商、权力监督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机制,引导农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保障村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通过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道德风尚,实现农民家庭和睦、乡村邻里和谐、农村工作中干群关系融洽。

总之,百色虽已如期脱贫摘帽,但这并不是我们扶贫工作结束的时候,而是由扶持绝对贫困向扶持相对贫困转移的开始。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实行“两促”工作,把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保证贫困群体致富奔康,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1]毛铖:《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171890639791857&wfr=spider&for=pc,2020-05-20。

[2]张开华、万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8期。

[3]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20年5月12日。

[4]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20年5月12日。

[5]马玉娜:《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2019-08/15/c_1124879115.htm,2019-06-04。

[6]玉娜:《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2019-08/15/c_1124879115.htm,2019-06-04。

[7]玉娜:《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2019-08/15/c_1124879115.htm,2019-06-04。

[8]玉娜:《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2019-08/15/c_1124879115.htm,2019-06-04。

[9]申红卫:《延安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62-67页。

[10]江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21/c40531-29226728.html,2017-04-21。

[11]江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光明日报》2017年4月21日。

[12]何何:《提升群众文明道德素养,建设美丽乡村》,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99431381_100145635,2019-03-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