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在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重大历史使命面前,从百色市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了自身的不足与自然禀赋的资源优势,在既保证贫困地区的人民得到脱贫致富的同时,又积极向乡村振兴瞄准,做好脱贫攻坚的巩固,为乡村振兴做好准备,在金融扶贫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2009年起,田东县开始开发和建立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对全县7.9万农户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入库、评级、授信。针对贫困户的信用信息采集,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注重农户信用信息的可得性,除了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外,降低“家庭收入”在信用评级中的影响,综合考虑道德品质、社邻关系、遵纪守法等信息,采集包括林权、土地承包所有权、资产、违纪违法情况等具体指标,全面识别贫困户信用状况。评定信用户和信用村镇,开展“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初步建立了包含全县79902户农户在内的信用档案。
2015年开始,为了配合“精准扶贫”的工作,田东县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将农户信用信息与全国扶贫管理系统相结合,再次对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贫困农户凭借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同年8月已完成全县9万农户的扶贫信息采集、录入农户系统工作,新系统将更全面地反映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信用评级、帮扶责任人帮扶需求和规划、帮扶措施和成效,更加具体地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查询、扶贫措施精准实施的工作目标。为贫困户信用评级开辟了“绿色通道”。
凌云县按照“网点到乡、站点到村”的思路,大力开展金融网点下农村、进农户活动,以银行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扶贫互助社等为依托,广泛增设乡村金融物理网点,持续加大金融机具投放,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制定出台《凌云县农村支付机具补贴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银行机构在乡村布放POS机、转账电话等各类机具,积极建设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惠农支付服务点和金融综合服务站等服务网点,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已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1个、助农取款(支付)服务点114个,安装ATM机、POS机、转账电话等服务机具599台,让农户足不出户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靖西市在金融扶贫过程严把贷款发放审核关,树立贫困户诚信意识。把好贫困户贷款申请审核关,确保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安全、财政贴息精准,做到还得上、不逾期,向贫困户讲清扶贫小额信贷目的意义、政策要求、贷款用途和有偿属性,树立诚信意识、信用意识,对不符合银行征信要求的,一律不予发放贷款。
2.扩大金融供给,为百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田东县自开展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来,在仅有中国人民银行田东县支行、银监局田东办事处,以及4家商业银行的基础之上,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重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并成立了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丰富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构成,这两家银行在随后的金融扶贫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扩大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田东县非金融机构中,保险公司由原先的3家扩大到9家,引进1家证券公司。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窄的问题,田东县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先后成立了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融资担保公司,2013年,引进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并在田东成立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结合近几年的脱贫攻坚田东县采用“引金入县”,壮大金融服务主体力量,随着“引金入县”工程的大力推进,田东的金融机构组织建设日益完善。村镇银行、中国银行、柳州银行相继落户田东,桂林银行也将在年内开张营业。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的改制,使田东农商行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金融服务更为便捷高效。金投集团、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为企业和农户缓解了发展生产资金需要难题,国海证券为广大群众提供金融知识宣传和理财渠道,北部湾保险、太平洋保险壮大了为田东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驾护航的力量。覆盖全县10个乡镇和村(屯)的金融网点,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问题。此外,对一些极度贫困、信用等级太低、有贷款需求而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的贫困户,财政投入435万元建立29个“扶贫资金互助协会”或“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互助协会”,解决银行不能满足贫困户短期资金周转的难题,从供给上不断丰富和充实田东县的金融机构结构,扩大了对农民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丰富了农民的金融选择,增强了农民选择金融服务的渠道范围。
凌云县按照“网点到乡、站点到村”的思路,大力开展金融网点下农村、进农户活动,以银行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扶贫互助社等为依托,广泛增设乡村物理网点,持续加大金融机具投放,全面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制定出台《凌云县农村支付机具补贴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银行机构在乡村布放POS机、转账电话等各类机具,积极建设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惠农支付服务点和金融综合服务站等服务网点,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已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1个、助农取款(支付)服务点114个,安装ATM机、POS机、转账电话等服务机具599台,让农户足不出户享受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乐业县推进政策性金融扶贫建设,深入开展金融扶贫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加强扶贫投融资平台监管,提高融资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扶贫再贷款运用模式,确保全县扶贫再贷款限额循环使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贫困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投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政策性贷款投放力度,加强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等。推动商业银行优化我县网点布局,实现村镇银行区域全覆盖。引导各银行机构向贫困地区延伸业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合理下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农业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和管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办理无还本续贷和有条件续贷,对确因非主观因素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贫困户可协助其办理贷款展期业务,继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发展,扩大扶贫产业保险覆盖率,实现贫困户政策性农业保险“愿保尽保”。
隆林各族自治县抓住中国农发行总行定点帮扶隆林的机遇,加强与农发行的对接,助力隆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截至2020年底,隆林百矿扶贫产业园项目8亿元,已投放7.6亿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建设项目6亿元,已投放1亿元;隆林乡村振兴项目8亿元,已投放2亿元;其中乡村振兴项目采用土地增减挂+模式,投入2.5亿元用于土地整治、5.5亿元用于支持4条通乡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20年底,土地整治项目已实施完成,4条农村公路已完成招标,正在陆续开展施工建设。(www.xing528.com)
3.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扩大金融扶贫覆盖面
百色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虽然创造了“田东模式”,其经验得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百色贫困地区存在思想观念落后、脱贫内生动力不强以及对金融扶贫认知不足的问题。尽管百色市人民政府开展金融扶贫模式从金融环境、金融服务供给上大大提高了农户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但许多贫困户对贫困问题认识不清,脱贫主动性差,甚至存在不愿意脱贫的观念,习惯于被动等待政府援助,由此,对金融扶贫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与此同时,百色许多农户缺乏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难以使金融扶贫实现最大化的效果。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依靠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但在百色市的广大农村当中,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年人口大量外流,留守贫困村的农户往往是年纪偏大、生产能力弱、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严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金融知识。在学习和了解金融服务和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对金融扶贫政策缺乏关注,金融扶贫工作参与度不高;甚至对金融机构缺乏信任,习惯于从非正规金融渠道寻求帮助,导致金融扶贫效果无法实现最大化。因此各个县(市、区)针对自身存在的不同问题纷纷制定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扶贫政策。
右江农合行的工作人员一是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渠道,将疫情期间贷款申请、延期、续贷、展期等相关政策传达到村级扶贫工作人员、贫困户。二是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干部等下村入户,向贫困户宣传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开通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贷款支持。对贫困户无法到网点办理贷款手续的,管户信贷员通过“移动信贷”为贫困户上门办理贷款。积极借助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力量,切实抓好村“两委”、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和政策宣传,用入户扶贫的机会深入村(屯)、深入贫困户,把宣传页送到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开展宣传,使贫困户进一步熟悉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并及时收集贫困户金融服务需求。
那坡县在金融扶贫工作中,一是通过手机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送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短信1.1万多条。二是电视滚动宣传。不间断在那坡县电视台电视屏幕下方滚动播放小额信贷政策。三是发放张贴宣传资料。在全县乡、村、屯张贴2000多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海报。四是村级广播宣传。通过录制音频宣传内容,在各村每天早晚广播播放。五是点对点入户宣传。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帮扶干部入户宣传等方式,提高了贫困户的政策知晓率。
凌云县实施“扶贫再贷款+个人精准扶贫贷款”“扶贫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等信贷服务模式,瞄准贫困人口脱贫和奔康产业园发展,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积极引导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千方百计争取信贷资源,精准对接易地搬迁扶贫和农村基础设施、“四好村”建设等项目,加大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农村路网建设等各种扶贫贷款投放,助力全县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
德保县成功创建11个广西农村金融服务进村专项活动示范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老人、五保户等取款难的问题,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足不出村办理金融业务,享受到便捷、个性化、均等化的金融服务。
靖西市实施“三个强化”,确保工作进度。自2016年以来,靖西市把金融扶贫作为加快扶贫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出台《靖西市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以政府推动、银行主动、部门参与、市场运作为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部门职责。二是强化调度,加快进度。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作为靖西市重点工作之一,开设扶贫小额信贷办理绿色通道,组织召开专题会、部署会,加强督查调度,梳理汇总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定期监测扶贫小额信贷投放进度,做到“周报告、月小结”,确保了工作进度。三是强化宣传。深入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讲,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开展专题培训,让乡(镇)村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充分了解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乐业县积极开展政策性金融扶贫建设,深入开展金融扶贫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加强扶贫投融资平台监管,提高融资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扶贫再贷款运用模式,确保全县扶贫再贷款限额循环使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贫困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投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政策性贷款投放力度,加强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等。推动商业银行优化我县网点布局,实现村镇银行区域全覆盖。引导各银行机构向贫困地区延伸业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合理下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点、农业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和管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办理无还本续贷和有条件续贷,对确因非主观因素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贫困户可协助其办理贷款展期业务。继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发展,扩大扶贫产业保险覆盖率,实现贫困户政策性农业保险“愿保尽保”。
在国家不断出台新的融资政策的情况下,隆林各族自治县积极寻求新融资方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拟通过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扶贫项目的风险补偿,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隆林各族自治县已有23家企业进入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储备项目库。农发行隆林县支行推动隆林县首个“风险保证金模式”贷款的投放,向三冲茶业投放产业扶贫贷款,实现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