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文化扶贫:工作举措

教育文化扶贫:工作举措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解决好主客观“入园难”的问题,精准教育扶贫工作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为了确保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任务,构建控辍保学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体系,百色市在控辍保学上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

教育文化扶贫:工作举措

1.教育扶贫的工作举措

自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在教育扶贫中聚集了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了纵向和横向工作的大扶贫格局。纵向工作是以教育阶段进行划分的,通过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七个教育阶段,落实教育政策保障,开展各项帮扶措施,基本构建起了终身教育体系;横向工作是以项目制为基本单元开展的,目前主要是以信息化建设、教育安全工程、移民安置区学校建设、营养餐计划、民族双语教育、学生就业服务、对口支援帮扶、人才支持计划、千校行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两免一补”政策、助学金制度、雨露计划等项目的开展为依托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我国的教育扶贫在全面铺开落实的过程中,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稳定有力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作制度,对于指导地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制度性保障作用。在2020年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实现公平、均衡、高质量教育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后续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源源动力。

“十三五”以来,广西教育扶贫通过积极联合扶贫、教育、人社三部门,围绕“转移就业扶持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三方面工作,全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落实好“雨露计划”,优先保障教育补助资金,做到应补尽补,在“两广”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试点工作、扶贫巾帼励志班建设、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计划、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等工作中,有力提升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百色市教育扶贫工作依据国家和自治区一级教育扶贫工作方针的指导,在严格落实的教育扶贫基础性、普遍性工作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将教育扶贫工作落实落地,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为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发展学前教育。在精准教育扶贫以前,农村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是一项短板。客观原因是农村幼儿园的数量相对较少,收费较高,且幼儿居住分散,年龄较小,造成入园困难;主观是因为农村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制约,对幼儿教育不够重视。为解决好主客观“入园难”的问题,精准教育扶贫工作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百色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布局,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贫困村依托小学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举办幼儿园(班),并按标准配齐幼儿教师,配足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实现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乡乡全覆盖和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基本解决了“入园难”的问题。在资金支持上,加大贫困村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制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贴标准。田东县还在落实国家学前一年教育资助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实现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另外,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儿童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百色根据自身少数民族山区的具体情况,积极落实好推普脱贫工作任务,在幼儿园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活动。在教师培训中,多措并举、分类培训,对普通话不达标的教师开展网络培训,进行小班教学、训练和辅导,为幼儿推普教育保障好师资质量;在儿童培养中,开展了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多种教育活动。例如,那坡县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学说普通话”,通过诵读文明礼仪儿歌、召开主题为“小手拉大手,共学普通话”的班级专题会、校园广播宣传等,积极向幼儿、家长、社会宣传推广普通话,让孩子把推普传单带回家给家长,帮助纠正家人不正确的普通话发音和表达方式。同时,还到民族聚居地幼儿园开展送培下乡活动,对在园和非在园、完全不会说普通话的幼儿进行普通话培训,让会说普通话的在园小朋友与非在园不会说普通话的小朋友“手拉手”学说普通话,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通过教师、儿童和家长的共同参与,营造出“人人讲好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2)保障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精准扶贫投入的持续性增大,在经济物质层面已经能够基本保障每一位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但是在精神思想层面要实现控辍保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确保高质量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任务,构建控辍保学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体系,百色市在控辍保学上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

在工作机制上,百色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控辍保学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体系,明确各单位、各层级的责任及要求,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的动态管理,注重控辍保学的长期效果,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其中,隆林县充分发挥“双线四包”劝返工作机制,制定了“情况周报制度”“逢十乡镇小结制度”“月分析研判制度”三项制度,实现对全县控辍保学工作进展情况的密切跟踪,构建国扶系统、学籍系统、学校在校生花名册、资助管理系统及残疾信息等五大系统的信息比对,适时分析研判、动态管理,做到不漏户、不漏人,保障好辍学学生的教育,全力推动辍学学生劝返工作。如乐业县在“双线四包”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线(教育线、政府线、政法线)六包(四包+政法领导包乡镇、政法责任干部包人)”的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防联控,有力地动员所有可利用的力量开展控辍保学工作,顺利地推进了劝返工作的完成。

在预防工作中,百色根据控辍保学工作特点和规律,自觉将控辍保学关口前移,做好辍学预防工作。如田东县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县脱贫攻坚战指挥部义务教育保障专责小组指挥下,组织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班主任、教师、村组干部、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人员,组成寒暑假联合大家访工作组,深入“六类”学生(辍学和易辍学学生、留守儿童、建档立卡户学生、残疾适龄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家庭不完整学生)家庭,开展假期联合大家访活动,精准了解“六类”学生家庭状况及学生思想动态、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做好人生理想规划,动员学生新学期按时回校上课。那坡县建立了“135”长效机制,即班主任负责了解学生每天到校情况和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少年、学困生、辍学生等特殊学生台账,科任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到位情况进行清点,发现有未到课堂的立即告知班主任。学生1天没有到校的,班主任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并及时报告学校;3天仍未到校的,由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5天未到校的,则报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政府干部、村组干部、教师开展劝返工作,落实好各项措施做好辍学预防工作,切实保证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部门联动工作中,明确学校、乡镇、司法、公安、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等单位的工作责任,做好控辍保学的联防联控工作。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局、文旅广电局,对旅馆、网吧、游戏厅、KTV、酒吧等营业性娱乐休闲场所排查整治,切除不良诱因,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联合人社、公安、扶贫办、卫健局等部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一人一案”电子学籍和台账化精准控辍管理机制,按照“人籍一致”“一校一册、一生一案”要求建立有辍学动态监测、辍学生登记、书面报告等台账,成立控辍保学数据处理中心,以“四步工作法”精准排查辍学学生,对已框定的疑似辍学生的辍学原因与去向,对违反规定使用未满16周岁在校学生务工单位、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排查整治,并进行严肃处理,切断学生辍学务工源头;组织教育、司法、人社等部门,加大控辍保学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百场法律宣传进村(屯)”“千条宣传横幅标语进社区”“万名党员教师进万家”等活动,在公共场所通过标语、板墙报、宣传单、宣传栏、宣传车、上门宣传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宣传,加大控辍保学宣传力度,做到宣传动员家喻户晓,实现发动全民参与控辍保学工作,营造控辍保学浓厚氛围,形成联防联控工作局面。

在劝返保学工作中,各县区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劝返工作方法,以合适的方法分别对厌学辍学类、外出务工类、同居生育类、特殊病患类等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劝返。在劝返后,再具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做好保学工作,做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百色各县(市、区)在保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探索研究教学方法,开办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或者兴趣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返校生劝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对不愿在普通学校就读或学业困难、极度厌学学生,采取灵活安置方式,实行职业教育融合办学方式,安排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普职融合体验班继续接受教育,做好义教与职教的衔接融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对残疾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学生,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随班就读、到特殊学校就读、送教上门或免学缓学的教育分类安置,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保护每一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3)推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最快实现脱贫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通过对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学生进行中职或高职教育,使学生在全日制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中获得基本职业技能,从而能顺利就业。百色作为较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导致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厌学、辍学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以普通教育作为脱贫手段,见效慢,时效长,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职业教育学习内容操作性强、专业设置丰富、教育目标实用性强,能够给予厌学或是有经济负担的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在贫困地区推进职业教育是符合地方发展、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

田东县在推进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构建了多层级多维度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做到了面面俱到。围绕“就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目标,把家庭贫困学生全部纳入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计划,努力转变贫困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达成“扶贫先扶智”共识,通过在职校开办“协力文更班”“海南成美巾帼励志班”“广西芬芳巾帼励志班”和开展“雨露计划”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费,有效引导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激励贫困山区孩子上学读书,励志成才。在“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中,田东县实施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计划,帮助了数百个贫困家庭“两后生”完成一年的学习培训后实现就业或继续升学。他们还尤其重视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中职学生的补助与引导,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政府奖学金项目以及“雨露计划”,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创办扶贫助学班,多元化资助贫困学生,扎实推进中高职贯通办学,鼓励和支持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

(4)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学生资助是最为普遍的扶贫方式。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化,学生资助工作也朝着更加全面、科学、精准、规范的方向发展,做到了“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前,学生资助主要分为两大来源,一是国家资金资助,二是社会资金资助。

在国家资助中,百色构建起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宣传单、横幅、标语、电话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力度,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享受政策。在全力摸排中,组织学校认真核对学生信息,全面摸排比对核实核对,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信息精准,不错补或漏补,做到应补尽补。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残疾学生补助等教育资助,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提供国家助学金、大学新生入学补助、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资助项目等,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同时,严格落实在脱贫攻坚期间,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摘帽不摘政策”要求,对建档立卡未脱贫户和不同年份的退出户家庭学生的差异化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如凌云县根据本县民族情况,在四个民族乡中心小学和县城初中、高中、职校开设了特少数民族提升班,发放生活物资和生活补助,有力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均衡教育发展成果,确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在社会性资助中,得益于大扶贫格局的构建,在全社会共同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百色得到了高校、企业、商会、社团组织、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和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的社会帮扶,各组织纷纷捐资助学,给予贫困学生生活费、奖助学金,发放教学物资、慰问物资等,这些社会资助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如靖西市利用深圳市对口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保障每位学生接受3~4年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给予学生免学费、生活补贴、住宿补贴、交通补贴等学习待遇。在凌云县的4个瑶族乡,特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生活条件差,经济落后,受历史条件限制,送子女入学积极性不高,教育水平低,是辍学高发区。该县利用两广对口帮扶资金,在特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办盐田班、启航班、白鹭班、鹏城班等教育扶贫资助班级,加大对贫困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学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入学率和在校巩固率,为提升特少数民族人口劳动力综合素质夯实了基础,助推了凌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5)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因此乡村教师是保障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持。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做好教师增量提质工程,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原则,配齐配强师资队伍,才能推动教育扶贫的高质量发展。百色市精准教育扶贫开展主要是围绕教师待遇、优先教师职称评定、拓宽教师聘用和加强教师培训四个方面展开的。通过这一系列政策倾斜,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保障乡村教师利益的基础上有效地保障了乡村教育的质量。(www.xing528.com)

在教师待遇方面,百色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标扩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将特岗教师、政府购买服务临时聘用人员纳入年终绩效奖励范围,切实增强获得感。在补助上,还根据学校距离、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程度等实行差别化补助。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建成农村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和教师公租房,确保乡村教师安居乐教。凌云县在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中,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实施校长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教师与公务员同等享受年终绩效奖励工资,为特岗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实现同工同酬待遇,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每两年为全体在职教职工体检一次,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在职称评定方面,对乡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百色市对任教满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不受本单位岗位限制,可参加职称评聘;有支教、走教经历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具有优先条件;县城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称时,应具有一定乡村学校任教年限;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通过政策倾斜,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教师聘用方面,由于乡村教师依然存在招不到、留不住的问题。目前,百色市在对乡村教师的聘用中,积极盘活教师编制,核定教师基本编制情况,每年通过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特岗教师、“银龄计划”、定向培养全科教师、专项招聘、使用核编控制数招聘等方式补足配齐乡村学校教师,对农村边远地区和寄宿制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实行倾斜核编,满足其紧缺学科教师编制需求。凌云县在补充乡村教师工作中,还注重提高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推动“县管校聘”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让一批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教师培训方面,百色各区县已经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国培”“区培”“市培”的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交流方面,百色市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与对口帮扶的地区开展交流学习。如德保县通过引进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专家智力帮扶,还邀请深圳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南山区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的老师到德保中学开展课堂示范教学等活动,积极创设机会让当地教师在交流学习中有所收获。

(6)学校建设项目有序开展。教育扶贫保障的是全社会贫困受教育群体享有教育权利且享有均衡的教育,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国家具备相当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才能满足学有所教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对于全国教育扶贫工作来说,学校建设是可视化、可量化的硬性指标,也是均衡教育发展指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下,百色和全国一样,城乡学校建设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学校建设和乡村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都达到了各项指标要求。

对于现有的城乡学校中,以实施学前教育工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学生宿舍楼,解决了“大通铺”现象和学生上学难问题;通过合理布局乡村教学点,保障农村儿童就近入学;通过以撤并薄弱学校,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化基层教育资源配置,扩增学位,加快消除了“超大班额”和入园难问题;通过配齐体育运动场、网络多媒体教室、音乐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等基础设施,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多方面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优质均衡项目的有效衔接。

对于新建学校,主要是根据易地搬迁移民户和进城务工子女的需要,提前做好学校办学规模及项目建设的规划,推动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教育项目建设。在集中安置点,要配套齐全幼儿园及中小学校,以“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确保贫困学生就近能上学、上好学。

2.文化扶贫的工作举措

(1)传承发展地方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殊印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百色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又是革命老区,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与发展。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为繁荣发展本土文化做了许多工作。

例如,隆林在文化扶贫中,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化遗产。通过实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非遗传承人扶持政策,切实保护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隆林壮族歌会习俗、隆林壮族山歌(哥侬呵调)、隆林仡佬族拜树节、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隆林北路壮剧、隆林彝族祭送布谷鸟节、壮族踩风车、壮族八音坐唱、壮族衮服制作技艺、彝族打磨秋、隆林蓝靛膏制作技艺等1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和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

(2)积极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国家法定的通用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目前,百色地区使用的地方语言主要有壮话、白话、桂柳话等,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尤其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普通话不够普及,还有部分群众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这影响了学生到外求学发展和劳动人口到外务工的质量。因此,在脱贫攻坚战中,以普通话促脱贫,是文化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百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如德保县在“推普脱贫”方面做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工作,将普通话纳入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语言交流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针对“四类”人群开展普通话培训,明确“学龄前儿童、青壮年农民、教师、基层干部”这四类人群的培训目标,组建师资团队,开展普通话培训;组织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以实现2020年50%以上学校完成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的指标任务。

(3)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旅游发展虽然是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也需要文化发展的支持助力。百色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落后,目前还有很多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开发程度低的状况。部分市县通过以高品质的文化理念注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既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方位发展。如靖西市以“山水边城、锦绣靖西”为形象品牌,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旅游路线上,着力打造“中越跨境之旅”“生态休闲养生之旅”、边关探秘游线路、壮族风情游线路等旅游精品路线;在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中,打造安德南天国故地文化艺术节、龙邦非遗传习大典、化峒三月三歌圩、湖润元宵歌圩、新兴二月二传统花炮节等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特色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品牌,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在文化产业方面,靖西以文旅结合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壮锦、绣球等已被列入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技艺,确定为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项目,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将壮锦和绣球打造成为靖西的文化象征,衍生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特色产品。通过这些文化扶贫项目的开展,鼓励农村群众自办农家乐,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让农村群众通过制作手工艺品,经营旅游产品、本地土特产品、餐饮、民宿、旅游服务等增加收入。

(4)完善文化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生活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设施配备,在文化扶贫中,填补文化性公共设施的空白是文化扶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平果市按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服务综合楼、篮球场、文艺舞台、宣传文化栏(墙),组建文艺队、体育队,到2020年完成全市大部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实现有条件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全覆盖;通过设立农家书屋和管理员,配备报刊、藏书、卫星机顶盒、电视机、计算机等设施,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又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文艺队的组建工作中,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状况,再次收集梳理业余文艺团体中能力较弱的扶持对象,有针对性地对节目创编及文艺骨干培训予以重点扶持,制定开展文艺演出的计划方案和规章制度,深入贫困村(屯)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服务活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假日等举办各种演出、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自办文艺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业余文艺队的整体素养和节目质量;同时,还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切实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5)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我国农村具有淳朴、朴素的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和行为习惯。为改善农村在婚丧嫁娶、清洁卫生等方面的不良思想风气行为,在文化扶贫中,百色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活动。在隆林县,把引领和传播时代文明新风尚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引导文明单位在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方面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深化隆林各乡村文明行动,健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组织开展乡风评议;倡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强农村科普宣传和阵地建设,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如在德保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是开展搬迁群众“五美家庭”评比活动,评选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乡贤、最美自富户、最美致富带头人,通过“最美长廊”进行宣传,积极创建安置小区“五美家庭”,树立搬迁群众标杆和道德楷模,促进搬迁群众爱党爱国,遵守居规民约,积极参与就业产业脱贫致富,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二是建设“移风易俗长廊”,吸收优良的乡约民规和家风庭训,制作社区新民公约板报、标语,强化公共道德意识、卫生健康意识、文明和谐意识,促进搬迁群众道德自律,摒弃向窗外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践踏草坪、攀比浪费、酗酒闹事等不良习惯;三是建设“议事会长廊”,通过老乡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促进搬迁群众团结友爱、互助互信。坚持新事新办,废除陈规陋习,简化改良殡葬习俗,禁止大操大办,树立良好的婚丧喜事习惯。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搬迁农户禁毒禁赌、拒毒拒赌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发展。

(6)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文化素质的提升能够持续性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田林县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通过面对面宣讲、扶贫专栏宣传、文艺编演等多形式宣传,营造“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社会氛围,从思想情感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田阳区通过深入开展物质与精神“双脱”行动,全面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在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大宣传行动中,创新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利用新型传媒,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制作一部扶贫宣传推介片、建设一个扶贫工作展览馆、创建一批扶贫公益爱心超市、创作一台扶贫大型民族音画舞蹈史诗、举办一场高质量脱贫主题研讨会、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典型人物等“六个一”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引领全区人民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