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国务院启动包括西海固在内的“三西”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开启了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历史,揭开了宁夏扶贫开发的序幕。1983年,设立“三西”地区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从这一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三西”地区的农业基础建设,对“三西”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西海固地区每年可获得3400万元专项资金。立足于宁夏区域经济的“山川二元结构”,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三西”建设之初,作出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战略决策。在川区和引黄、扬黄灌溉区开垦土地建立吊庄,搬迁安置西海固地区的贫困人口,让山区的贫困群众能够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通过10年的“三西”农业建设,国家在宁夏共投资3亿多元,兴修旱作农田183万亩,新修水浇地50万亩,新建饮水工程85处,打井窖17.7万眼;创办吊庄移民基地15处,安置移民19.3万人。西海固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贫困状况大为缓解,但人均收入较低,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三西”农业建设原计划10年结束,1992年7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将“三西”农业建设投资延长10年。之后,“三西”农业建设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合并进行,每年分配给宁夏的“三西”农业建设资金增加到1亿元,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宁夏扶贫事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自1983年以来,经过近20年的拓荒开发,宁夏新开垦土地83万亩,建立吊庄移民基地25处,搬迁安置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41.2万人。宁夏吊庄移民是“三西”扶贫开发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宁夏山川的人地资源加以合理配置,成为西海固地区贫困百姓脱贫致富和再造宁夏平原的双赢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