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通信发展史中,小灵通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并给无数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小灵通的学名叫PHS,全称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译为“个人手持式电话系统”,是一种无线本地电话技术,被认为是固定电话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眼神,它在传入我国后才取名“小灵通”。
小灵通技术最早由日本研究成功,1995年,日本国内推出小灵通服务,但推出不久,由于其覆盖范围窄、漫游能力弱,在日本大受限制,小灵通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也逐渐下降,同时随着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支持全球漫游)技术在全球的普及,以及从1998年起世界范围内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几百kbps以上)研发项目启动,小灵通所占据的频段(即1.9GHz 频段)又正好与3G所需的频段相冲突,这使得小灵通技术在日本刚推出不长时间,就面临着被GSM技术取代,使得小灵通技术在日本迅即成为一种即将被淘汰的技术。几乎与此同时,我国的电信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96年,从原中国电信中拆分出了中国移动,即俗称的“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家”。由于中国移动拥有优质的移动通信业务,又赶上中国手机发展的大浪潮,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不断飙升;另外,中国移动和此前在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又在国内加速建设通信基站(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相比较来说,中国电信当时只有固话和网络业务,缺乏利润新增长点,增长乏力,想发展无线通信业务却又未被颁发无线通信牌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电信浙江省余杭市(现为余杭区)电信局的某领导去日本考察,看到当时的小灵通,认为在中国会有市场,于是和UT斯达康公司(由中国留学生创立,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总裁吴鹰合作,将小灵通引入中国。没想到的是,在日本即将被淘汰的小灵通,换了一个“土壤”到中国后,却焕发了蓬勃的生机,UT斯达康公司总裁吴鹰也借由小灵通业务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
1998年1月,当时的浙江省余杭市正式开通小灵通,与当时采用接打双向收费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相比,小灵通实行单向收费,拨打电话按照固话资费标准,接电话免费,小灵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小灵通资费相对较低,而且低辐射,在市区内通信信号较好,使得小灵通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www.xing528.com)
2002年8月,我国小灵通用户数量超过600万;2003年9月,UT斯达康宣布,小灵通用户数突破1500万;2004年4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总数突破4700万;2005年9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数达到8127.5万;2006年10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数达到历史顶峰的9341万。
在这期间,UT斯达康公司凭借小灵通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于2001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6年5月,UT斯达康公司入选“2006年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家企业”,排名第四,同年11月,UT斯达康公司总裁吴鹰入选由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推出的“全球华商影响力100强”榜。
虽然此后随着3G技术的兴起,小灵通的发展在我国日益受到限制,并最终于2014年彻底退出市场,但是,在小灵通长达十几年的畅销中,的确创造了财富传奇。对此,华为总裁任正非由于当时觉得小灵通是“国外淘汰的技术”,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小灵通上,结果,看到小灵通在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后,不由得总结了一个道理:“低科技”的产品,未必没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如果存在用户需求,“低科技”的产品同样可以畅销并获利。
总之,当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即将被淘汰、退出市场时,我们不妨将其放入另一个市场环境,或许换了“土壤”后,可以延续该产品的“生命”,甚至使其呈现辉煌。在这方面,小灵通可谓是一个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