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刘备离开袁绍,依附荆州牧刘表,刘备随后屯兵于当时荆州辖内的新野县。后来,刘表去世,其次子刘琮继位,紧接着,北方的曹操趁机率大军南下,刘琮派遣使者投降曹操,曹操随之占据荆州。于是,曹操大军锋芒直指刘备。
此时,刘备与曹操相比可谓兵微将寡,难以与之匹敌。此时,东吴孙权却不动声色,看不出是“抗曹”,还是“降曹”或“联曹”。在生死存亡之际,刘备能否在曹操大军面前生存下来,就取决于“联吴抗曹项目”能否成功了。在此紧急时刻,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果断接下这个“项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项目”正式启动。
我们先来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兵力情况。由于近年来对三方当时的兵力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在此采用官方通用的数字,即曹操大军有20万人(曹操号称80万),刘备可以参战的部队有两万人,孙权可以参战的部队有三万人。曹操当时已经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在当时占据的地盘最大,统辖的人口最多,具备最强的战争动员能力;相对来说,刘备尚无牢固的根据地,孙权也只是偏据东南一隅,两者的战争动员能力与曹操相差甚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按照诸葛亮与刘备之前的“隆中对”战略,荆州是要占领的,并依据荆州的资源,进而占领西川(今四川和重庆地区),最后一统天下。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刘备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是顶住曹操的进攻,最好是击败曹操。为此,刘备军团制订“联吴抗曹”的计划,旨在联合孙权的力量迎击曹军,并且在战后伺机占领荆州。
“项目”制定妥当,诸葛亮便临危受命,奔赴孙权辖地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面见孙权。当时,孙权阵营里既有主和派,也有主战派,以主和派人数最多,其中,东吴(代指孙权统辖的区域)资格最老的大臣张昭都主张与曹操谈和,不赞成迎击曹操。主战派中,仅有周瑜等少数将领主张迎击曹军。因此,在当时的东吴,主和派的呼声最高,舆论倾向于主和。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见到孙权后,首先开门见山,用二分法为孙权指出了两条路:要么投降曹操,要么和曹操开战。实际上,孙权也只能从这两条路里选择,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因为曹操此前已经给孙权下了战书,已经声明孙权要么投降,要么开战。(www.xing528.com)
此时,孙权反问诸葛亮“你家主公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便用激将法,陈述刘备是汉高祖后代,出身高贵,虽然现在没什么实力,但是很有气节,誓死不降,同时还显示了刘备联合孙权的决心。这一来,激起了实力比刘备强大的孙权对曹操的抵抗心理,尽管如此,孙权还是担心刘备实力,这时,诸葛亮又分析兵力情况,解释说曹军虽然人多,但一路远来将士疲乏,再者,曹军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曹军内部又有很多新近投降的部队,军心不稳,并告知孙权,只要孙刘联合,一定有办法、有可能战胜貌似强大的曹军。这一来,孙权基本被诸葛亮说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东吴首领孙权已经倾向于联合刘备抵抗曹操,这使得诸葛亮的“联吴抗曹”项目在执行中初战告捷。
然而,以区区几万人迎击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毕竟不是儿戏,孙权还是要听下大臣的意见。于是,孙权安排诸葛亮在次日与自己的文武大臣一起商议下究竟是战还是和,也就是诸葛亮接下来著名的“舌战群儒”。这是诸葛亮“联吴抗曹”项目中的一个重点,如果不把道理说透,即便孙权靠权威压制群臣选择了“联刘抗曹”,也难保手下大臣能够忠实执行。
次日,诸葛亮来到孙权大帐中,看到孙权手下很多大臣已经在大帐中等候。先是东吴老臣张昭出来质疑诸葛亮的能力,说诸葛亮投奔刘备后,使得刘备接连打败仗,言外之意,是说诸葛亮“不靠谱”。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人废言”,如果诸葛亮自身能力受到质疑,那么他提出的“孙刘联合抗曹”的策略显然也不是很“靠谱”。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据理力争,解释了自己投奔刘备后,刘备阵营出现了战斗力大增的变化,并且解释了刘备因“携民渡江”才导致兵败,正说明刘备爱惜百姓,说得张昭无言以对。
在东吴阵营中,张昭一旦被说得无法应对,尽管仍有些其他人提些为难诸葛亮的问题,但已基本不在话下,可以说,诸葛亮基本通过语言在逻辑和道义层面战胜了东吴的主和派,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舆论动向。接着,东吴主战派周瑜也出面建议抵抗曹操,并分析了战胜曹操的可行性。于是,外有刘备做援手,内有周瑜等主战派积极抗战,再有诸葛亮瓦解了主和派阵营,孙权最终决定“联刘抗曹”,使得诸葛亮“联吴抗曹”的项目获得阶段性成功。
然而,到此还没结束,因为在诸葛亮和刘备的项目计划中,还要占据荆州。于是,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当孙权派周瑜大战曹操时,诸葛亮秘密调兵遣将,攻占了荆州,终于使得原定的项目计划获得成功,使得刘备和诸葛亮一步步地推进了“隆中对”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