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要建立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充分证明了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客观科学地看待西方宏观经济学,充分发挥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已经是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1979年至1999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学实现范式转换,理论构架得以初步形成并获得创新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学基本上确定了其研究对象与分析角度,引入了非均衡概念、预期分析,形成了较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思想,甚至出现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是以刘国光为代表的“宽松派”。在宏观调控的目标上,主张追求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形成一种“有限的买方市场”的宽松环境,为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与结构的优化创造条件;在政策取向上,主张“稳中求进”,反对以通货膨胀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以吴敬琏为代表的“协调改革派”。认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协调配套,由于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和存在“市场失灵”,政府需要掌握各种宏观(总量)调节手段,集中必要的宏观决策权力;在政策取向上,协调改革派与“宽松派”相类似,主张采取偏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营造一个宏观经济关系比较协调的良好环境。

三是以厉以宁为代表的“非均衡派”。厉以宁以其“非均衡”理论为分析基础,在经济运行机制与宏观调控体系上主张由市场机制进行基础性的第一次调节,政府进行事后的第二次调节,并且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政策取向上,则认为一定的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政府主要应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优先处理失业问题。

纵观最近这2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宏观经济学成功地实现了范式的转换,初步形成了规范的理论构架,将制度分析、结构分析等引入宏观分析,从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本土化”或建立中国宏观经济学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还在实践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大力构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及出台宏观经济政策,为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但是,中国宏观经济学还十分幼稚,尤其迫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提供理论解说,中国宏观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研究相当深入,认识也比较一致,这就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对通货膨胀紧缩的研究就比较零散而肤浅,分歧也比较大。中国的经济实践迫切需要宏观经济学提出系统而深入的通货紧缩理论。二是要建立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迄今为止,中国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观念下构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整个世界经济息息相关,因而其宏观经济政策也失去了独立性,往往成为多国博弈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多国博弈的高度,在开放的模型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学。三是要构建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还不一致,也欠成熟,从而导致了这一领域的分歧多,简单重复劳动多,构建一个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既可以使我们开展竞争性研究,加速知识积累,也可以使我们加强与西方经济学界的对话与交流。也许人们会觉得,宏观经济政策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事,其实,宏观经济状况和政策对每一个人都影响深远。作为企业和投资者,你只有了解宏观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了解政策的影响和趋势,才能做出正确的经营与投资决策;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然关心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收入有多少,物价变动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有什么影响,而这些正是宏现经济学研究的,这也算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意义。

应该看到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类似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继续发生的可能已经不大了,但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问题又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正是这些人们关心的经济热点问题,它指导着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其正确或错误的时候,都较通常所认为的更具力量。事实上,这个世界是由少数别的什么东西统治着,那些自以为能免受任何知识分子影响的实干家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充分证明了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作为新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突破了原来的计划经济的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经济效益。但同时给中国的经济学界留下了复杂的研究课题。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转移,具有它特定的环境。比如,当通货膨胀时,按西方宏观经济学家基本理论,政府应该采取提高利率、增加税收的措施来抑制消费,控制经济过热现象。然而,在利率与税收都不尽完善的中国,这样的措施并不能对控制通货膨胀产生有效的影响,中央政府能够采取的最有效的经验措施是控制贷款指标。因为中国没有私人银行商业银行改革也同时起步,控制银行贷款便能控制投资。但随着投资的渠道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控制银行贷款已无法有效地控制社会总投资,经济继续过热,通货膨胀持续上涨,主要靠银行贷款来进行周转资金的国有企业包袱越来越重。而正是这些国有企业又承担着大量的劳动就业负担,它的暂时困难往往会使待业问题严重起来,并造成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步上升的非正常现象,并且也使西方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失去了意义。

更重要的是,1996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步入需求不足的状况,东南亚金融危机加剧了这种现象。1997年以来,中国连续多次大幅度降低利息,希望能刺激消费和投资。但是,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强烈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发展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刺激经济。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使用宏观经济学的工具发展经济,应该注意些什么?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应该向政府提供怎样的理论指导?因此,客观科学地看待西方宏观经济学,充分发挥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已经是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www.xing528.com)

在对待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问题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特别注意宏观经济学理论适用的前提条件和内容的明确性

对于宏观经济理论,一方面要自成体系,逻辑内洽,更重要的是还要能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发展。并且西方的经验表明,理论最终都要归结为一定的政策主张,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借鉴和运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时候应当慎之又慎。我们在前文谈到“凯恩斯革命”是对古典理论的前提加以否定,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试图否定凯恩斯主义也是否定其部分前提和提出了新的前提假设,其实质在于以新的理论假说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直到更新的理论出现。我们认为这样恰好符合人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正是因为社会和自然的不断变化,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我们的认识也就不断加深,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来解释实际。而这一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我国借鉴和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因此,加以研究、学习和借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很长阶段,并且与我国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部分学者曾经照搬凯恩斯主义,鼓吹温和通货膨胀无害论,引入了许多新名词,却疏忽了要将不同类型的通胀内容严格定义清楚,彼此争论很热烈,用的是同一名词,说的却是不同内容。再如在我国能否运用“滞胀”这一范畴?这就需要在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将其内涵严格定义清楚,西方是指在增长停滞甚至为负数的情况下,同时伴有通胀的情况,而我国却是9%以上的增长速度并伴有一定程度的通胀。两相比较,我国能否适用“滞胀”这一概念也就不言而喻了。

2.借鉴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精华,系统构建我国的宏观经济基础理论

西方宏观理论学派林立,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学者现在更多注重对表面现象的“深入”研究,现在的西方经济理论注重研究涉及生产力的问题,但这种研究却舍掉了根本的经济主体——“人”的差异,舍掉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差异,就不可能揭示本质,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这样给我们的启示是,西方的理论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更不可能搬过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在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方法上都有其先进性,我们应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理解和学习。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和优势。我们研究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上,都深入地探讨了许多本质的东西,再加上我国丰富、生动的实践材料,同时借鉴西方生产力研究的精华,构建我国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对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总而言之,对于庞杂而又变化不定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我国所用,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积极的作用;从中汲取科学的东西,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并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不是简单地搬用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