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及其作用简介

货币政策及其作用简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这是由政府法令规定的、中央银行发行的、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③存款货币或活期存款。交易货币需求是指个人或家庭、厂商为了交易的目的而保留一部分货币。凯恩斯提出预防货币需求的思想根源是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及其作用简介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它是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与银行

1.西方国家的货币

市场经济运行是与货币联系在一起的,对货币的认识众说纷纭,常见的说法有:货币是交换媒介和表示价格与债务的标准单位;货币是作为交换媒介而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货币是任何作为价值单位并用以表示其他一切物品价格的东西;货币是充当债务的标准单位并为大家所愿意接受的东西。

(1)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或记账单位。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把一切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其有相同的质,而有不同的量,使商品间可以比较衡量。②流通手段或交换媒介。是指用来购买商品劳务,支付工资或作为借贷的媒介物,通过它完成商品流通的全部形态变化,商品变为货币,货币变为商品。③贮藏手段即价值储存。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一般财富保存起来,用于以后的购买,随时使用,灵活方便,但却不能带来利息,通货膨胀时会贬值受损失。因此,人们愿意以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形式作为价值储存。④支付手段。是货币用来偿还债务或延期支付的职能,使得等价交换的商品与劳务,不必同时同地出现。在信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延期支付的交换方式得到普遍发展,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日愈显得重要。

(2)货币的种类:①铸币或硬币。西方各国的铸币是镍质或铜质的小额硬币,在流通中起辅助作用,亦称辅币。铸币在货币总量中占很小比重。②纸币。这是由政府法令规定的、中央银行发行的、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货币。纸币作为经济物品,不能自由取用,私人不得发行,中央银行也不能无限制地随意发行,否则会造成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铸币和纸币的总和称作现金或通货。③存款货币或活期存款。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不需事先通知银行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提取的支票作为流通工具,可以购买商品和劳务,可以用来偿还债务,可以作为价值标准。所以,活期存款具备货币的基本性质和职能,而且使用方便灵活,在货币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很大比重。④准货币和货币替代物。准货币也称近似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存职能,并能较容易转换成交换媒介,像货币一样使用的资产,例如,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等。货币替代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职能,而不具备货币的其他职能,如信用卡、购物券等。

(3)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的总存量。西方国家通常说的货币供给是指铸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或者是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在美国,货币供给的定义规定为公众所持有的全部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公众包括除美国联邦政府和银行之外的个人、企业和州与地方政府。美国一般把货币分为:M1、M2、M3

M1是狭义的货币,用公式表示为:M1=铸币+纸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或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3称为广义货币,用公式表示为: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其中,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含不能直接开支票的全部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10万元以下)以及可开支票的货币市场的互惠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是指大额定期存款(10万美元以上)以及互助储蓄银行、储蓄和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社的存款等。

(4)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指对现金和支票的需求,它与货币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而与利息率水平反方向变化。

对于一个家庭和企业来说,货币只是持有财富的很多方式之一,所有家庭以货币形式保持他们的部分财富,通常也以其他形式保持他们的财富。居民保持的财富中某些普通非货币形式主要有:定期存款、储蓄和各种债券,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公司股票;实物主要有:房屋、汽车家具和用具。与此类似,所有企业厂商,他们持有一些货币;但他们也持有各种资产,如政府和公司的证券、厂房、设备和库存品。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利用流动性偏好一词来解释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心理动机。由于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本身就是现金,从而具有绝对的完全的流动性,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持有货币的各种动机。凯恩斯在《通论》中曾经指出人们持有现金的种种动机,他强调货币不仅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而且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货币的供给不仅决定产品的价格水平,而且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各种经济变量实物量的决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从人们需求货币或保留货币的三种动机出发的,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第一,交易货币需求。交易货币需求是指个人或家庭、厂商为了交易的目的而保留一部分货币。这部分货币对个人或家庭来说就是日常支出费用,厂商或生产经营者则作为周转资金。这部分货币额保留的多少,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或需要交易额的大小,一般是大厂商或收入高的家庭保留的货币多些,小企业或小家庭、低收入的人则保留的少一些。

第二,预防货币需求。预防货币需求就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发生的事件而保留一部分货币。它来源于货币的延期支付职能。在交易货币需求下,货币收支都是有计划的或可测定的。凯恩斯提出预防货币需求的思想根源是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正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手头就要保存一部分现金,以供未来意外之用。同时,预防货币需求还包括持有现金余额供在意外有利时做交易的愿望,所以说,预防动机下的现金平均余额也是收入的函数。这样一来,预防货币需求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按货币计算的资产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为了避免因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在价格波动中的损失。显然,按此目的持有的货币实际上就是贮藏货币的购买力,这与在交易货币需求下或应付意外的预防货币需求持有货币的目的和性质完全不同。

第三,投机货币需求。在证券市场上,投机和投资虽然在表面上都是一种买卖证券的活动,但它们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当事人的动机和收益来源。投资者关心的是本金的安全,他买入证券后主要期望从所投资的证券中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利息收入;投机者则企望从贱买贵卖证券的过程中使资本增值,只要遇到有利时机,他们就会迅速购入或出售证券,所以,手边必须保留一部分现款,以免错过机会。投机活动的关键是投机者对利率变化的准确预测。当利率较低时,债券价格便较高,因此,相对很大量的投资只能产生不太大的收益。这时,购买债券就不是引诱力很强的投资方式。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将会下降,债券持有人将会遭到本金亏蚀的损失。所以,如果普遍预料到利率将要上升,势必出现对流动性的偏好,此时人们宁可保持现金而不愿对生息资产投资。当人们预计不久债券价格会下降时,持有的货币就会增加;而当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不久会上涨时,则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债券,持有的货币额就会减少。因此,为投机动机而保存的货币额多少同债券价格的高低呈同方向变化。由于为投机需求而保存的货币额是债券价格的正比函数,而债券价格又同利率水平成反比关系,所以,由于投机需求而保存的货币额的多少,同利息率的高低呈相反方向变化。即为投机需求而保存的货币额是利息率的递减函数。

2.西方国家的银行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或政府通过银行体系来实施的。

(1)中央银行及其职能。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为其主要职能的公共机构。它发挥作用还要依靠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西方各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如:英国英格兰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等等。中央银行是根据议会有关法案而成立的。各国的中央银行都设有董事会,由精通金融业务和工商事务的专家组成。

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由12个区的联邦储备银行和24个分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咨询委员会和大约6000个成员银行所组成的。所有的国民银行(归财政部管的商业银行)都必须参加联邦储备系统,符合一定条件的州银行(归州政府管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参加。这些商业银行虽然参加不到一半,但是,其规模比重大,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80%以上。成员银行是联邦储备系统的基础,联邦储备系统对成员银行进行管理。占银行总数一半以上的非成员银行也程度不同地受到联邦储备系统的主要政策工具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①调节和控制商业银行。这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包括管理全国的货币制度,控制货币供应和信用状况,密切关注货币制度能否按经济目标运行。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权力当局,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②拥有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通货唯一的和最终的来源。现在纸币发行同黄金量无关,而是以国库券、公债等政府债券作为根据。③发行和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即国家的银行),代理政府发行和买卖政府债券是其主要职能之一。中央银行为政府管账记账,政府收入存入中央银行。出现赤字,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政府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客户。④对商业银行存放款。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第二类最重要的客户,要听取中央银行关于金融问题和货币政策方面的意见。

中央银行是一种公共机构,主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公共利益,二者发生矛盾时,前者要服从后者。

(2)商业银行。银行是办理活期存款和主要为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金融机构。由于过去向银行借款的人都经营商业,所以称为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信用业务是接受活期存款和发放短期贷款。依靠发放贷款和接受存款来投入货币和收回货币,包括发放消费信贷、抵押贷款、长期商业贷款和接受定期存款。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可以通过它的资产负债表看出。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有准备金、证券和贷款;其负债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负债中的各类存款都要按规定付息还本,只不过提取的条件不同。资产中准备金原是银行为准备存款人提款而持有的通货,现在成为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以影响货币供给的手段。在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必须按法定准备率留有一定准备金,准备金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一部分是通货。证券是商业银行更为重要的资产,按规定可掌握各类证券,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按期兑现取得免纳所得税的利息。贷款是资产中最大项目,包括各种类型、各个行业的贷款,可按期收回贷款和利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是资产项目,这是现金、房产和设备等项目的金额。

(3)银行活期存款的扩大和收缩。西方经济学认为,整个银行体系能够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这就是所谓银行存款的创造。整个银行体系扩大或缩小活期存款有两种方式:一是向个人或企业发放和收回贷款;二是向个人或企业买进或卖出证券。第一种方式简单明白。第二种方式举例说明:某银行购买某企业政府公债券10万美元,一种办法是在该企业账户上增加活期存款10万美元,另一种办法是给该企业一本向本行提款支票,存到其他银行。两种办法的结果是一样的,银行都通过增加活期存款10万元支付债券。这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相应扩大。反之,相应缩小。

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创造存款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与利率水平,举例说明如下:

假定准备金率20%,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没有通货流出,贷款增加就是存款增加,企业和家庭持有通货不变。此时,某人将10万美元存入某银行(称为第一级银行),这家银行留20%即2万美元做准备金,8万美元放给某企业;某企业将8万美元存入另一家银行(称第二级银行),另一家银行留1.6万美元做准备金,余下的6.4万美元贷给另一企业;这一过程继续下去,10万美元存款的增加,带来数倍存款货币的增加。计算如下:

ΔM=10+10(1-20%)+10(1-20%)2+…+10(1-20%)n

根据无穷几何级数公式:

所以,。这表明,存款增加10万美元,带来了存款货币增加50万美元。

如果,ΔM表示存款货币增加总量,R表示法定准备金率,Δm表示最初的存款数量(或者表示银行系统的准备金),那么有:

公式中即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货币创造乘数。公式表明: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即活期存款)等于银行体系准备金与货币创造乘数之积,或等于银行体系准备金与准备金率之商。

货币创造乘数与投资乘数一样,也可以从两方面发挥作用:使银行存款既可以多倍扩大,又能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准备金或法定准备率,对市场货币供给量与利率水平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调节国民经济

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指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活动来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金融市场。它是短期信用工具与货币相交换的场所。在货币市场上交易的短期信用工具有:商业票据,即由公司发行的短期票据;国库券,即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承兑票,即由私人或公司所签发而以某一承兑银行为付款人的定期汇票;可转让的定期存单,即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债券。参加货币市场活动的主要是:政府主管国库的机构,它通过国库券的出售以获得短期资金;中央银行,它通过货币市场调节货币供给量与利息率;商业银行,它通过货币市场从事它所需要的准备金数量的调整;其他金融机构(人寿保险公司、互助储蓄银行等),它们通过货币市场从事其资金的运用与筹措。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长期信用工具是指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信用工具,例如公债(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房地产抵押单,等等。

(二)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管理来调节信贷和利息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包括对铸币、纸币和存款货币的管理。因存款货币占的比重最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存款货币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准备金的管理。

西方学者认为,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样,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在存在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或交替使用二者,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通过酌情使用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即总支出)的行动,通常也叫“经济微调”。

经济衰退、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采取放松措施,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货币供给扩大,银根松动,容易得到贷款,而且使利息率降低;信贷放宽和利息率下降,刺激公私投资增加;投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作用,会大大提高就业水平与价格,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消除衰退,解决失业。

在经济高涨、价格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首先采取紧缩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准备金增加,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带来存款货币多倍收缩;货币供给减少,银根收缩,难以得到贷款,而且使利息率提高;信贷收缩和利息率上升,迫使公私投资减少;投资减少,通过投资乘数作用,会大大降低收入和价格,减少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消除和解决通货膨胀。(www.xing528.com)

(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从前面第6章“IS—LM”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息率的变动通过对投资和总需求的影响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经济)。这一分析正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由此出发,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息率。

1.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总需求。这样,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因此可以看出,要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必须弄清两个问题:第一,货币量如何影响利率;第二,利率如何影响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认为货币量可以调节利息率,是以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与债券这两种形式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一假设之下,债券是货币的唯一替代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只能在货币与债券之间做出选择。持有货币无风险,但也没有收益;持有债券有收益,但也有风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总要使货币与债券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就要以货币购买债券,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人们就要抛出债券以换取货币,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根据下列公式:

这就是说,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正比,与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因此,货币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息率就会上升。

利息率的变动会影响总需求,因为利息率的变动首先要影响投资。利息率下降会降低投资者贷款所付的利息,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的收益。同时,利息率的下降也会使人们更多地购买股票,从而股票价格上升,而股票价格的上升有利于刺激投资。此外,利息率的下降也会鼓励人们更多地消费。相反,利息率的上升就会减少投资和消费。

2.货币政策的工具

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又称公开市场活动,它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信贷资金的一种政策手段。西方经济学认为这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重要、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策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这样,一方面出卖债券的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资金,把它存入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引起利息率降低;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提高,引起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从而又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膨胀。

(2)调整再贴现率。贴现是银行放贷的办法之一。一般是持有票据人把商业票据卖给银行,得到现金。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叫再贴现,其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得到的票据,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这样中央银行就能够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调节金融市场。这种措施又叫中央银行的利息率政策或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值的计算是复利的逆运算,公式为:

式中n表示时间或次数。

中央银行调再整贴现率,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用降低再贴现率措施,可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反之,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要提高再贴现率,限制或收缩给商业银行的借款,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于是货币供给减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资以及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Changing reserve rate)。法定准备金率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对不同的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量,准备金率的高低有差别。法定准备金率有最低限和最高限。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因此,一般不经常使用。

由于银行的货币创造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高,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少;法定准备金率低,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多。因此,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会影响货币供给与利息率。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衰退时期,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从而收入、就业和价格都提高。在通货膨胀时期,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银行减少可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缩总需求;使得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资料12-2】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自1999年底到2008年6月,我国多次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11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调到6%;2003年9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调至7%;此后经多次上调,2008年6月7日,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7.5%。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存款用于贷款的比例就越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就越少。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贷款规模,避免经济过热,使我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2008年9月25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适当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发生重大转变。这是因为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股票市场表现不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也很大,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流动性不足而倒闭。同时,我国通货膨胀率也出现下降趋势。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给是什么关系?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有什么作用?

实践中,以上三项政策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但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相互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准备金率政策。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工具外,货币政策还有以下次要的工具:

第一,道义上的劝告(Moral suasion)。又称“打招呼”,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给以指导或告诫,以取得商业银行的配合。这种措施虽然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对商业银行的行动也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第二,局部的控制——垫头规定(requirement)。即规定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垫头”。例如,如果规定垫头为60%,则买进证券时必须拿出60%的现款,其余的40%可以用向经纪人的借款来支付。这项措施是为了控制金融市场的活动,使之不至于影响信用的一般条件,并影响货币供给量与利息率。具体做法是:在萧条时期,降低垫头规定,以便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在通货膨胀时期,提高垫头规定,以便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第三,利息率的上限(Interest-rate ceilings)。控制商业银行对定期存款所支付的最高利息率,这样可以减少定期存款,使存款更多地转向易于控制的债券与短期存款。

第四,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Control over installment terms)。中央银行规定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条件,如规定应付现款的最低限与付清贷款的最长期限。这一措施的目的是调节信贷在消费信贷和其他用途之间的分配,并鼓励或限制消费。

第五,控制抵押贷款的条件(Control over mortgage terms)。这种措施对控制住宅建造是一种有力的武器。例如,减少购买住宅应立即付出的现款并延长付清房款的年限,可以刺激人们用抵押贷款来购买住宅,从而刺激建筑业,扩大总需求;反之,提高购买住宅应立即付出的现款并缩短付清房款的年限,可以限制人们用抵押贷款来购买住宅,从而限制建筑业发展,缩小总需求。

【拓展阅读】

美联储的主要辅助性货币措施

(1)道义上的劝告。美联储以各种方式将自身的意图知会银行,希望它们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虽然这种指示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由于各银行的业务都与美联储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它们违背其劝告时,就会受到美联储的警告或业务上的限制。因此,银行一般都会认真考虑美联储的建议。

(2)对购买股票准备金的管理。在美国,购买股票不必立刻全额支付,只需先缴纳部分保证金,就可以凭信用购买股票了。因此,当股票市场出现波动时,美联储也会相应改变股票保证金的限额,从而控制股票的交易量。

(3)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控制。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数量,从而改变住宅建造的支出。从具体手段上说,就是美联储对抵押贷款的偿还方式和偿还年限做出规定。例如,当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政府会缩减抵押贷款的偿还期限,增加每年偿还数额,从而减轻总需求压力。

(4)对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的调节。这一措施与措施(3)相似,旨在通过对首付现金的比例和分期付款年限的调整,达到调整消费需求的目的。当经济萧条时,美联储会降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现金的比例,同时延长分期付款的年限。

从美国的实践情况来看,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则注重稳定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并不快。60年代之后则注意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从而使货币供给量迅速增加,以至于引起了70年代初严重的通货膨胀。70年代中期以后则实际上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而代之以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并不属于需求管理。为了使读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对这一政策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在传递机制上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不同。货币主义的基础理论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即认为影响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量。货币量直接影响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这一机制的前提是: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如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耐用消费品等。这样,人们在保存财富时就不仅是在货币与债券中做出选择,而是在这各种财富的形式中进行选择。在这一假设之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并不是影响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在货币供给量增加后,各种资产的价格上升,从而直接刺激生产,在短期内使国民收入增加,以后又会使整个价格水平上升。

货币主义者反对把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会在短期内降低利息率,而其长期影响还是提高利息率。这首先在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一方面增加了货币需求量,另一方面提高了价格水平,从而减少了货币的实际供给量,这两种作用的结果就会使利息率提高。其次,利息率还要受到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名义利息率等于实际利息率加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量增加提高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也就提高了名义利息率。因此,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息率,利息率是一个会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指示器。

货币主义者还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是一项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应该作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根源的政策,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并抵消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该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即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也被称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可以制止通货膨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灵活偏好理论,利息率的降低总有一个最低限度,超过这一限度,货币供给量无论如何增加也不会降低利息率(灵活陷阱)。因此,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正因为这样,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是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的作用大小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萧条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鼓励贷款的政策,但因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难以奏效;相反,在膨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限制贷款的政策,但因利息率偏高,商业银行仍愿多放款,无法减少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也往往由于公众的不配合(萧条时期,公众不一定卖债券;膨胀时期,公众不一定买债券)而流于失败。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政治因素的影响、其他政策措施的影响以及政策本身的时延都会影响政策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