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政领导小组会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力。”在APEC会议上又向与会代表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下一阶段中国改革重点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改革的新概念,有人甚至说习近平为世界经济改革开出良方。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2016年全国两会首期“两会热点”,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成为近期大众与传媒的热词。
那么供给侧是个什么概念?它的来龙去脉怎样?着力供给侧改革有没有把准中国经济的命脉?符不符合我国经济改革方向?有没有必要和可能?
所谓供给侧改革,简言之,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讲,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现在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和政策,如保护落后产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烦琐的审批制度等。换言之,就是说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面而不是产出侧面。这是从宏观角度谈的供给侧含义。
从微观角度看,经济学界有个供应链概念,其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到消费者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入手,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低。其最终目的有三个:①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②降低公司成本;③企业整体物流呈品质最优化。
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微观与宏观两者的统一,宏观发力最终要落到微观实处,微观做到最优才算实现了供给侧改革成功。
供给侧概念来自于供应学派的理论。“经济链”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有现代管理学之父称号的彼得·德鲁克,后经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发展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理论。如果再早可溯源到18世纪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巴蒂斯特·萨伊。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此定律是对“供应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断的提升。该定律认为:“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刺激消费者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要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这是萨伊定律的主要含义。
在我国经济学界持这一观点的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贾康、滕泰、白重恩等人,2013年12月由贾康、白重恩等人发起成立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贾康提出中国改革核心应该从供给侧入手。滕泰受李克强邀请参加经济形势座谈会,2012年最早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这些理念现在被中国最高决策层接受,并作为下一阶段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提升到国策层面。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不仅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而且有它的内在逻辑性,即从怎么看到怎么干的深化,“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来源
一是源于我国长期的改革发展经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内在逻辑就是不断地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推进。改革速度快时,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就会加快,特别是在遇到发展困难时,深化改革便能化“危机”为“机遇”。从农村农业改革,到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到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也就是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实行主动出击战略。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思潮。不能否认美国20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等对我们的重要启示,特别是供给学派提出的放松管制、减税等建议,使我们感到似曾相识,1978年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必须继续“拆墙”,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预期等理论,对我们也有很大启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难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着力破除供给端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供给体制,建立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还具有明显的倒逼原因。今天我们遇到了从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大坎”,阻力、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倒逼”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外实践表明,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或制度创新,都是“逼出来的”。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正在倒逼我们做出重大的决策,如经济运行出现了“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了新发展阶段决胜的关键因素。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为机”。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十三五”决胜阶段发展的战略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整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拓展阅读】
供给侧改革与凯恩斯经济主义之比较
从供给侧改革与凯恩斯经济主义对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们谈谈供给侧着力的科学性。
凯恩斯主义创始人是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创立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相对论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的三大革命。他所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反对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自由经济也不能自动达到均衡,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政策,直接表现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是国家干预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一句话,他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凯恩斯主张刺激需求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采用凯恩斯经济政策,如通过财政杠杆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一直通过以上手段来调节经济,三驾马车理论实际就是以增加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如我国在经济低迷时往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大搞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经济总量增速。前几年增发4万亿货币,购买电视机等有关消费品给予财政补贴等,都属国家宏观干预经济的手段,都是通过国家财政政策和增发货币刺激需求端。由于过度干预,现在回过来看后遗症多多,具体不举。
从学术角度看,我们不好贸然讲哪种合适,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从需求端发力,国家通过财政、货币等杠杆干预经济也被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纳,有过很好的效果。古典经济学代表的萨伊定律主张自由经济,不主张国家干预也有其弱点,关键要分析制约本国经济的主因是什么?所以国内媒体讲习近平为世界经济改革开出良方,说这话把牛吹大了,有媚上吹捧嫌疑,贻笑大方。一来供给侧理论早就有了,二来各国情况不同。以市场经济来说,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已200多年,我们才三十几年,且是党国一体下的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格地讲做人家的弟子都不够格,还谈为世界经济改革开出良方。
现在我们先看看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导致我国经济下行,把问题谈清了就说明经济改革着力点应该放哪里的问题了。
这几年我们经常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以奶粉为例,因为近几年来国内奶粉制造业质量关没把住,爆出奶粉中有三聚氰胺添加剂超标等问题(其实有媒体吸引眼球以偏概全的味道),内地民众纷纷到香港抢购奶粉,引起港民不满,最后香港特区政府只好采取应急办法限制内地人购奶粉数量。后来又转移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据说那里的奶粉也因中国人抢购变得紧张起来,前两天还听说在荷兰,中国人为抢购奶粉大打出手。有报道称,因日本生产的马桶盖具有多项功能,引起中国游客抢购。现在日本、欧美各国都放宽签证手续,欢迎中国游客入境,为什么?中国人的消费力太惊人了。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14年出境游消费人均达8400元人民币,出境游人数1.17亿,其中购物总支出超过4000亿元,根据预测每年将保持20%增长率,至2020年出境游规模将超3万亿元,多么惊人的消费力。难怪国外高等级旅馆破例为中国游客配放一次性牙刷、牙膏,国外商家特意设置吸引中国游客的广告词,原谅个别在旅馆抽烟的中国游客。原来听说瑞士手表等高端消费品,因欧美经济低迷都已走下坡路,后因中国消费市场对高端消费品需求强劲,挽救了瑞士手表行业。在消费品中尤以高端消费品需求最强劲,着实让那些欧美日等国家狠狠地赚了一把,实在太可惜了。这类例子太多,不举。
从国内需求看,上面讲的对高端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有关民生需求也远远需求大于供给,如幼儿入托、学生入学等。近段时间宁波有不少小学纷纷在报纸上刊登警示报告,根据调查,说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已超过学校接纳能力,只能根据户籍迁入前后来决定入学与否,弄得现在还在幼儿园的家长恐慌起来。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但老有所养问题国家根本无法解决,主要是养老院严重不足,又不制定鼓励民企入行的政策。医院也人满为患,病人看病得花去起码半天排队时间。尤其是妇幼医院,在宁波你用人头攒动形容,绝不夸张。再看房地产业,看起来房源严重积压,供大于求,但一边有大量的市民尤其外来务工人员买不起房。住房原本涉及民生大事,不完全归属市场,前几年各级政府完全忽视了民生利益,追求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和政绩。在这样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地价节节攀升,税收占了房价的很大比重,加上房产商逐利本性,房地产业因需求强劲过于追求利润,盖的大多是大面积住房,适合工薪阶层或外地来宁波就业的小青年中小型住房没有。就房源积压分类看,其中商业用房积压更严重,所以说房地产业供应过剩,与其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如果改变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放宽户籍政策,加快城市化进程,多建面向工薪阶层宜居的住房,降低房地产业的税收及制定稳健利民的住房消费政策,住房需求照样强劲得很。如此等等现象不一而足。
我们一边有强劲的需求,一边产能严重过剩,工厂大量倒闭;一边事关民生的需求严重不足,一边到处唯上唯官跟风建设效益有问题的开发区,新城,乃至形成有些地区的鬼城;一边大量中小民企需要资金得不到银行支持,前些年浙江民企高利贷向民间融资,一边4万亿投放,几乎被央企瓜分,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一边对高端消费有强劲的需求量,一边国内生产不了高端产品,硬生生看着国人跑到外国去抢购,钱都让外国人赚去。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萧条并非是需求不足,而是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提供不了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也就是现在说的供给侧出问题了。
我们老沾沾自喜自己是第二大经济体,其实以人均值标准衡量,还落后得很,远没到发展的瓶颈。以高收入群体的绝对数看,量大得很,以国内生产的水平看,也满足不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从以上罗列的情形看,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让“僵尸企业”破产,包括央企在内的特大型垄断企业,切断政府给他们无为的供给,放到市场与民企共同参与竞争,优胜劣汰。政府从宏观角度入手,用财政、货币杠杆向新兴有科技含量产业倾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更新换代,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果再与需求侧合力,我国经济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使国民经济能健康持久地运行。
以上列举说明从供给侧改革发力应该是对症下药了。当然能否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有很多政策措施要配套,并且要落到实处,说到底,供给侧改革不是调整,而是涉及体制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这中间会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包含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群体,至少从目前进行的情况看,远没有做到回归市场,仍与原来政府为主导的做派相似。如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就业本是政府事情,全民创业要政府干吗?创新本是精英中的精英的事情,而且也绝难胜任,怎么让万众去做?这不明摆着让普通民众为政府失误买单?现在大力提倡互联网+,互联网是工具,本在制造业,舍本逐末,经济怎么走出困境?更要命的是市场经济要靠自由、公平、契约、法制做保证。回望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市场经济道路,也是在不断地与贵族官僚垄断经济抗衡中完善起来的。没有了政治上的契约、公平、法制、自由做保障,谁敢放手去打拼?而眼前我们政府明确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新闻必须姓党,连人民政府也成了党的政府。拿什么保证供给侧改革?
20世纪90年代,国家下决心让2000多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中小国企转为私营,国家算是卸下这块大包袱。今天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并有硬着陆的危险,能不能有当年向底层百姓动刀的魄力,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利益集团设置的障碍?敢于向自身动刀?而不是总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我们拭目以待!(www.xing528.com)
【资料11-5】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未来20年的八大趋势与机遇
你能想到未来的机遇吗?虽然,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出现,但也许未来20年这些大趋势值得我们现在就开始关注!中国未来20年八大趋势你的机遇全在这。
1.城市化进程
未来20年,城市化或许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到2030年,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
城乡接合部,地级市、县、中心城镇将成为城市化的主战场,县和城镇的居民消费升级将创造未来创业的重要机会,以地级市为核心落地于各城镇的连锁服务商业模式将出现爆发性增长,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2.AI变成服务,人们对它有需求时下单就可以了
AI系统是一种电脑智能系统,未来20年,AI会成为很多行业的基础。AI系统将成为电力一样无处不在的商品化服务。人工智慧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所有人类制造的东西里。
AI会成为一种“服务”,人们对它有需求时下单就可以了,就像电力网络一样。未来企业的创业公式是:制造一个产品,给它加上智能。
3.健康产业迎来井喷
未来20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医院日渐忙碌。
主要原因有:
第一,环境污染残留经由食物进入人体造成人体病变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第二,生活方式,暴饮暴食,富营养化,缺乏锻炼等因素将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
第三,老龄化,未来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
因此,健康将成为严重的问题,健康产业将引来前所未有的产业机遇!
4.出现全球高端制造中心及新智造巨头
未来的20年,小商品、服装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制造将逐步萎缩,而在电子、微电子、汽车、飞机、高速列车、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将在全球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将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并通过制造走向研发,到2030年,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将进入全球前列。并将彻底改变初级加工的产业结构。未来20年,中国的制造业将全球领先。
5.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中国的电子商务由于有大量外贸企业的支撑,发展很是迅速,如今,内贸外贸都更加依赖电子商务,随着物流体系及金融配套的完善,未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将发展迅猛,并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电子商务领域将越发热闹,电子商务的发展,将给中国的零售业及商超等业态带来巨大影响,传统商超所扮演的终端角色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未来,百货商超的功能将逐步由产品销售转化为产品体验和客户服务终端,而产品的销售将主要由互联网来完成。
6.虚拟现实会成为最普遍的社交平台
VR、AR和MR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生态系统。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而AR虚拟数字画面加上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加上虚拟数字画面。
目前,所有主流制造商都在做VR产品,大多数产品做得非常逼真。从只能通话的手机变成智能手机一样,VR也会经历这种过程。VR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因为镜片、屏幕、数字处理器正在低廉地普及化。
7.无人驾驶满街跑
也许就目前来看无人驾驶离现实生活还有段距离但这注定是大势所趋,总有一天它会走入你的生活满大街跑。
英国政府近期宣布,将于2017年开始在高速公路上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目标是到2020年让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面向消费者。
预测到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在全球的市场价值约为9000亿英镑(约合1.3万亿美元)。
当前,从微软、谷歌到国内的百度、高德等企业纷纷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领域发力。
8.新技术、新经济、新商业
新技术正在改造和重构经济与商业。这股新技术浪潮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O2O、工业4.0、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节能、航天、军工等等。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一系列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面临着全新竞争、彻底改造甚至全面颠覆。
资料来源:央视财经至诚财经网(www.zhicheng.com)2016-05-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