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流动从两个方面加剧了城乡的不平衡。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力大量过剩,加上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妇女劳动力解放,农业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工农、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产生了农村过剩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吸引力。实际上,引起人口流动的动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别。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1.人口流动给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他们认为通过这种人口流动,一方面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实现了城市化,解决了农村失业问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别,清除了贫困,促进了经济发展。7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感到,以前,对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论证,有很大片面性。他们认为不受节制的人口流动,会使城乡经济上和结构上的不平衡日益加剧,会使城市失业问题不断恶化。

人口流动从两个方面加剧了城乡的不平衡。从供给方面说,人口流动促使城市中谋求职业者的增长速度快于也已达到很高水平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而且流入城市中有不少人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这一方面加剧了城市中谋求职业的竞争;另一方面造成了乡村中可贵的人力资源的流失。从需求方面说,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比乡村困难得多,因为工业部门中许多工作都需要大量补充性的资源投入。而且,城市工资上涨,加上养老金及其他津贴的强制规定,使雇主们不愿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样劳动力供给的迅速增加和需求的相对落后,使城乡人力短期的不平衡转化为城乡劳动力长期的过剩。

因此,不顾及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而盲目流动人口,是促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口流动模式

(1)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

西方经济学中最早提出系统的人口流动理论的是著名的黑人学者刘易斯。他早在1954年就以《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为题写成文章,论证了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刘易斯的论证,一般称为“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二元结构发展模式。后来,拉尼斯和费景汉又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演,称为拉尼斯—费景汉发展模式。下面分别叙述其内容。

刘易斯从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仅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中劳动生产率水平十分低下;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这个部门中的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业部门。(www.xing528.com)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力大量过剩,加上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妇女劳动力解放,农业劳动力过剩更为严重。表现为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增加劳动力的产出为零或负数,存在大量隐蔽性的,伪装的或公开的失业,农业收入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城市工业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工人工资较高。工农、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产生了农村过剩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吸引力。同时,当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时,工业的自发扩张会产生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这两个方面因素的结合,引起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部门流动。人口流动这一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别缩小,城乡工人收入水平基本一致才会停止下来。而在这时,农村已为现代城市工业部门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积累了资金,从而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全社会收入水平,减少了失业和贫困,促进了经济发展。

拉尼斯和费景汉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模式。他们指出,刘易斯模式有两个缺点:第一,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对工业化的重要性;第二,未说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剩余产品是人口流动的先决条件。按照这一思路,他们将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式;第二、第三阶段,是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这种生产剩余可以供给非农业部门的消费,为农业过剩劳动力向工业等部门的转移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农业不仅仅只是消极输送劳动力,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要的农产品。这说明农业对于工业的增长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的大量事实证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同时,城市失业也在不断增长。这就引起了人们对刘易斯模式实用性的怀疑。如何解释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托达罗提出了新的模式。

托达罗认为,刘易斯的模式用城乡收入的绝对差别来说明人口流动,这是不完善的。实际上,引起人口流动的动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别。预期收入可以用城乡工资水平的现实差异和就业概率来说明。托达罗论述道,发展中国家城市一般未实现充分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之前,一方面会比较城乡现实收入的差别,同时,还要权衡进入城市后就业的可能性和失业风险。假如一个农村劳动者年实际收入为50货币单位,进入城市后年实际收入为100货币单位,城乡实际收入差额为50货币单位,但还不能断定他会做出进入城市的决定。因为,如果他在城市中一年的就业概率为20%,则他的城市预期收入只有100×20%=20货币单位,因而他估计自己进入城市不合算,就不会入城。如果他的就业率为60%,则他的预期城市收入为100×60%=60货币单位,这时他才会做出进入城市的决定。这种情况表明,只要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现值大于未来预期农村收入现值,人口就会由农村流入城市。所以尽管城市失业已相当严重,农村人口还会向城市转移。

总之,托达罗模式说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合理经济考虑,而且是心理预期做出的合理决策;而要控制人口合理流向,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还必须重视农村发展,提高农村收入和农村就业率,减少城乡经济机会的不平衡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