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探析与思考

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探析与思考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增长理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长期稳定增长为目标;经济发展理论则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目标。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发展中国家公认的长期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水平的劳动就业、物价稳定、收入差距缩小、卫生保健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盈余等。

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探析与思考

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构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研究经济成长问题的两个分支。经济增长理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长期稳定增长为目标;经济发展理论则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目标。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具有农业比重高、人口出生率高、失业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以及出口增长率低、生活水平低的特点(或特征),因此,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它不仅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而且还研究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收入分配以及对外贸易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独立,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主张仿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尽快增长。这些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投资,都实行了高积累和高举债的政策。但经过50多年的实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仅没有赶上发达国家,反而差距更加拉大了。他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农业萎缩、结构畸形、财政赤字、外债沉重、通货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所谓的“无发展的增长”。因此,实际情况日益明确地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增长问题,而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综合问题。

为此,多数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主张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以及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或增加。这是一个侧重于数量的、内涵较狭窄的概念。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则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整个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收入分配等的合理成长或根本转变过程。它是一个既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又强调经济和社会进步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有相应的经济发展。如果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引发种种积重难返的矛盾和弊端,就会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背离,即出现上述的“无发展的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也是不同的。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量的指标;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则要复杂得多。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因此,除了GNP总量和人均量的指标外,至少还应有其他的一些基本指标。一般发展中国家公认的长期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水平的劳动就业、物价稳定、收入差距缩小、卫生保健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盈余等。

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以下10项: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通货膨胀、人均寿命、成人扫盲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摄取热量占所需热量的比例及人均能源消耗。

美国社会卫生协会(ASHA)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是:

ASHA=就业率×识字率×评价估计寿命指数×人均GNP增长率/出生率×婴儿死亡率×100%

上述指标侧重于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所享受的福利水平来衡量。从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www.xing528.com)

(2)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上升和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百分比的上升。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居民的消费结构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社会成员对经济发展进程的参与程度。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这个目标的达到必须是全体人民自主加入、参与到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结果或红利。所谓参与经济发展进程,是指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并且参与形成这些好处的生产活动。如果经济增长仅仅使一小部分人获利,则不能被视为经济发展。

【资料11-1】

中国经济何时能赶上美国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教授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7%,而后工业国家长期保持2.5%的经济增长,则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46年接近或者超过美国。

韩康教授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曾经出现过热的问题,但从2000年特别是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完全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经济全面过热,最重要的区别是经济增长的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90年代中期出现的加速增长,主要的带动力、刺激力是以政府投资项目为主导刺激起来的加速增长,或者说是大量非市场性投资项目带动起来的项目增长,所以不具有市场持续性;而这一轮经济的增长,就其主流说是由市场发展带动起来的,有深厚的市场持续基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是1.5亿到2亿左右的中等收入阶层把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汽车等新兴消费领域刺激了起来,中国经济增长就有了持续性的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员则指出,对中国经济总量何时成为世界第一的预测有不同的版本,有2046年、有2041年、有2050年,这些模型很精巧,但基本上是假定。他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即使成为世界第一,但人均的GDP还不会很高。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为什么每次繁荣过后,发展的步伐又逐步缩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商人创造财富,但赚钱之后把钱藏起来,这使得整个财富的扩张速度在缩小。新增的居民财富运用效率怎么样?是拿去赌博,还是藏起来?还是投入到更有用的领域?这种途径的选择,涉及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命运。他认为,未来20年或40年为个人创造财富提供了足够的机会,但机会的把握取决于我们对财富的管理能力。

资料来源:毕式明:《经济学家乐观估计:2046年中国经济总量赶上美国》,载《南方日报》,2005-03-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