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现象形态,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学者通过对经济周期定义、性质、阶段、特征、长度、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并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实际资料,这些对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但他们却不谈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不承认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甚至不用“危机”二字,用一般代替特殊,回避经济周期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联系。
(2)对经济周期原因的分析,西方学者从消费、货币、资本、创新、心理或政治事件,甚至太阳、金星运动等诸方面寻找根源,唯独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不去分析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与对立,不从资本主义经济机体内部去寻找根源。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投资变动,用乘数—加速数的交互作用解释国民收入的波动,这实际是循环论证。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增减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所决定的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波动的表现和结果,而不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与内在动力。这种解释也为国家调节与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政策主张。但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及经济变量的技术关系看,乘数—加速数的综合分析有其合理成分,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是有参考价值的。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的一个体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曾有过稳定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出现新的特征,经济增长成为研究的主题,甚至提出“为经济周期唱挽歌”,但是1973—1975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经济周期的研究又活跃起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力图从市场失灵的现实出发,在分析名义黏性和价格弹性不稳定性的基础上,分析与解释经济周期,为经济周期构筑微观经济基础,这无疑丰富了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但是西方学者仍是从现象上看问题,把经济危机的原因说成是工人要保持较高工资,抛开生产领域,只是片面分析流通领域,这显然是不科学的。(www.xing528.com)
(4)RBC理论(真实经济周期论)的提出,改变了经济周期理论,也改变了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其分为长期和短期以及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分开的说法。这是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RBC理论也遭受了质疑,主要集中在其假设上,即将技术冲击作为经济波动的根源。RBC假设存在正向和负向的冲击,而负向冲击缺少经验检验,因此导致解释经济衰退的说服力不够。如果这种质疑成立的话,则RBC模型解释经济波动的能力将大大降低。RBC理论中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也受到了质疑。有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劳动供给对工资变化的反应微弱,但经济波动中所观察到的就业波动却比较大,所以很难用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进行解释。
客观地说,当前经济学界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存在不少争论,但是随着对这个理论的完善,许多质疑都得到了克服。目前,许多经济学家仍在继续寻找新的方向来发展和完善该理论体系,比如多部门RBC模型、异质个体(Heterogeneous agents)RBC模型、引入离散选择(Discrete choice)的RBC模型、引入产业动态发展(Industry dynamics)的RBC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