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用商品价格黏性和劳动工资黏性代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商品价格刚性和劳动工资刚性,又代替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商品价格弹性和劳动工资弹性,用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取代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市场出清假设,引入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经济人最大化假设,吸纳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设,并把上述这些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有微观经济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期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原因,并坚持国家的经济政策在影响产量和就业方面有积极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经济变化,这种变化被经济中摩擦与不完全性放大与扩展,结果出现了实际总产量和就业量的周期波动。对此沿着两条不同思路分析:一是在名义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基础上论述经济周期;二是从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角度分析经济周期。
1.名义黏性与经济周期
名义黏性与经济周期是分别以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和可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来描述非均衡经济(非市场出清)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图10-5 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1)
(1)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原材料成本价格固定不变,由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决定的产品价格固定不变,进而实际工资也是固定不变的。图10-5中的两条劳动需求曲线:一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理论劳动需求曲线,二是有效劳动需求曲线TSKN2。前者是表示厂商在不同实际工资下愿意雇佣工人数量;后者是表示在现行实际工资下,厂商不能卖出但想要卖出的产量时的劳动需求数量。实际工资由于黏性的工资和价格存在而固定不变。
社会总支出减少时,图10-6中的总需求曲线从初始的AD0左移到新的AD1,均衡点从E0左移到K,K点是新的AD1与不变加成总供给曲线SAS(W0)的交点,此点收入或产量从Yn减到Y2。对应在图10-5中,厂商削减工人,就业量从N0减到N2,因为固定,厂商雇佣工人数量离开理论劳动需求曲线而沿着有效劳动需求曲线移动。有效劳动需求曲线表现为折线,一段与理论劳动需求曲线重合,即TS段;另一段从S垂直下降经K到N2,同就业量N2对应,即SKN2。由于就业量为N0时,厂商部分产品卖不出去,库存产品积压,使得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不沿着理论劳动需求曲线移动,只能沿着有效劳动需求曲线移动。在这一模型中,总供给曲线不是具有正斜率而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SAS0,而是一条水平线的不变加成总供给曲线SAS(W0)。
图10-6 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2)
在模型中,均衡点K不是市场出清的均衡点,这时,劳动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即K与E0之间距离,如图10-5所示,失业为N2N0;而产品市场也存在超额供给,如图10-6所示,多出KE0。工资黏性与价格黏性成为产量波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工人面临非自愿失业,厂商面临非自愿的销售数量制约,经济出现衰退。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不会永远处于非均衡状态,虽然工资与价格有黏性,但并不是说工资与价格永远固定不变。面对经济衰退,厂商和工人都是不满意的,经过一段时间(如几个月、几年),劳资工资合同将要重新协商谈判签订。产品价格也会缓慢地连续调整。在劳动市场存在过剩供给即失业时,工资将要降低到W0以下,而商品市场存在超额供给时,产品价格将要降低到P0以下,这样使得不变加成的总供给曲线SAS(W0)向下移动,同新的AD1相交于E1,(收入)产量回复到Yn,就业量也回复到N0。这种产量与就业的回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可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对非市场出清的不变加成模型,有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不赞成,因为现实经济中短期内的价格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在名义工资不变、总需求曲线移动时,价格会随着变动,初级产品价格要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最终产品的加成定价在短期内也是变化的。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不变加成模型中的水平线,而是可变加成模型中的有正斜率的曲线。如图10-7所示。与K点比较,可变加成总供给曲线同新的总需求曲线交点L决定的产量或收入较高,价格较低,原因是定价加成会随需求减少而下降。
图10-7 可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
图10-7(a)中有两条劳动需求曲线:一条是理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一条是有效劳动供给曲线,即折线TRLN1,表示一个可变加成的劳动市场情况。就业量N1决定于(b)中厂商能卖出的产量Y1。如名义工资W0不变,价格由P0降到P1时,实际工资从提高到,同其对应的劳动量是有效劳动需求曲线TRLN1上的L点。这说明可变加成下就业量大于不变加成下的劳动需求量,即就业量增加,而失业量减少。
图10-7(b)表明,在短期内,总需求的变动既影响实际产量,又影响价格水平。但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变动只影响价格水平。名义黏性导致实际经济变量波动,说明市场失灵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在经济系统中,单个厂商无力协调经济整体行为,如需求变动而其他厂商都不调整价格,单个厂商不改变价格是最佳选择。由于总价格水平具有黏性,不能吸纳与消化总需求的冲击,只有通过变动产量调整供求,因此,产量和就业要随需求变动,经济就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2.价格弹性非稳定性与经济周期
新凯恩斯主义者斯蒂格利茨等人认为:名义黏性不一定导致经济波动,即使价格和工资有弹性,产量与就业仍然是非常不稳定的。在市场活动中,厂商厌恶风险和价格弹性不稳定性等因素才是出现经济波动的原因。
在价格弹性不稳定性的经济周期模型中假定:在产品市场上的厂商都是风险厌恶者;金融市场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用证券形式融资受到一定制约。这样,风险厌恶的厂商只能通过有限的证券部分地转移风险,厂商进行融资会更多地依赖贷款而不是所发行的证券,从而使厂商破产的概率增加了。尤其在萧条时期,需求的减少使厂商更容易破产。由于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远远大于数量调整的不确定性,因此,厂商破产的概率会随着产量的提高而递增。在确定生产决策时,厂商要考虑破产的成本,所以在需求减少时,风险厌恶、证券发行受制约的厂商会降低其产量。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和厂商感到风险的变化,都会反向地影响着产量。需求减少时,价格稳定性越差,厂商削减产量的幅度越大。同样地,厂商感到的风险越大,降低产量的激励也大,产量下降得也越多。
图10-8表明风险厌恶厂商的行为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在经济萧条时,风险增大,厂商减少产量,如大多数厂商削减产量,会导致总供给曲线AS0左移到AS1,引致的总需求曲线AD0左移到AD1,供求共同减少的后果是价格水平P0不变。如果考虑到价格弹性的非确定性,情况会更加恶化,产量会进一步下降,总供给会以更大幅度减少。产量下降引起就业减少,即使实际工资没有明显变化,非自愿失业仍然会增加。(www.xing528.com)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研究了信贷的不完全性对经济的影响。经济衰退时,由于缺乏完全的信息,风险厌恶的厂商可能把证券投资转向较为安全的投资项目上,从而降低了厂商的产量,放大了经济冲击的影响。经济衰退时,银根紧缩,厂商借贷的成本太高或者难于借到贷款,这也迫使厂商不得不减少产量,经济从衰退滑向萧条。由于高利率会提高拖欠贷款的概率,降低了银行利润,所以银行通常实行信贷配给,这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贷款紧缺,助长与恶化了经济周期波动。
图10-8 厂商厌恶风险与经济周期
(二)新古典宏观学派的经济周期论
新古典宏观学派的经济周期论又称真实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RBC)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凯恩斯主义各派的反对者。2004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RBC的代表人物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领域的贡献。
我们知道,凯恩斯主义各派和主张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关键是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国家来调节经济。一个中心的问题就是经济周期问题,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经济周期的性质
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他们认为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动或是背离。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反对这种解释。他们认为长期和短期中决定经济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因此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是无意义的。经济周期并不能说成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所以,在他们看来,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是一个问题,而并不像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样,认为经济增长是研究长期问题,而经济周期是研究短期问题。
2.经济波动的根源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可以自发调节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即“外部冲击”。市场经济无法预测到这些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地迅速做出反应,故而经济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在这些外部冲击中,主要的是技术冲击。
3.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
在RBC理论中,由技术冲击引起的技术波动的核心传导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最早是由卢卡斯(Lucas)和拉平(Rapping)在《实际工资、就业和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主要思想是:如果当期的工资上升,家庭会增加当期的劳动供给,减少当期的闲暇;反之则相反。另外,在发生技术冲击时,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真实工资上升,劳动力供给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下一期资本的边际产品变高,使得家庭认为投资有利,因此储蓄率上升,这使得预期的下一期的消费增长,较高的实际利率也会提高当期的劳动供给,进而使得产量增加。
4.经济周期的原因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将商业周期的理论融入经济增长的理论之中。先前的研究强调真实或名义的需求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这两位经济学家则阐述供给方的波动也可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商业周期模型里,技术发展的现实波动使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工作时间都产生了变化。先前的商业周期模型都是建立在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之上的,而这两位获奖者建立的商业周期模型则更为合理,它认为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力供应等许多因素的预期都影响到商业周期的变化。
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外部冲击可以是正的(有利作用,促进经济繁荣),例如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是负的(不利作用,导致经济衰退),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一旦这种冲击发生,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对此做出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正的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就业、投资的提高,扩大了总供给,经济繁荣;反之则相反。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波动。也可以说,周期不是偏离了均衡状态,而只是均衡状态本身的波动而已,产量的变动仅代表随时间变化的帕累托最优。所以既然是均衡状态,就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也是没有必要的,政府应该为经济的最优增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提供教育、卫生等公共物品,这些措施都可以影响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周期性的表现。
【资料10-3】
我国长周期扩张阶段的解释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长周期的扩张阶段,到现在已持续了30多年。第一,制度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增长不断提供新的动力。第二,在计划经济中成为负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产品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可靠保证。第三,我国居民在计划经济年代被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形成旺盛的家用电器、小汽车、住房、教育、医疗等需求,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欠账又为高速公路、铁路、电力、桥梁等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五,我国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通过进口和利用外资,使我国的创新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第六,我国居民保持着高储蓄的传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