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即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它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除了凯恩斯主义之外,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某些观点属于前面介绍的消费不足理论和心理理论。凯恩斯在经济周期方面,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剧烈变动引起经济危机及周期变化。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即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它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有不同的流派,从而就有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所以,也就把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因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总需求。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

第二,在总需求中,消费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消费在长期中是相当稳定的。消费中的短期变动,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费变动,对经济周期也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净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经济周期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的变动。所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投资分析为中心的,要分析投资变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都是由凯恩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出发的,但分析的方法与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例如,英国经济学家N.卡尔多从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关系出发,分析了事前投资、事后投资、事先储蓄和事后储蓄之间的差异如何引起经济周期。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则分析了投资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动,等等。

除了凯恩斯主义之外,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者强调了货币因素的作用,从货币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解释了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了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此外,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新自由主义者等都提出过经济周期理论。

这些经济周期理论之间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相同的。第一,强调了内生因素,即经济因素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作用。即使外生因素给经济带来冲击,这些外生因素也要通过内生因素才能起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是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某些观点属于前面介绍的消费不足理论和心理理论。凯恩斯在经济周期方面,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剧烈变动引起经济危机及周期变化。凯恩斯的追随者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或经济周期模型。

1.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就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的本质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周期变动。

在经济扩张时期,资本家怀着乐观心情,预计到利润率会提高,于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经济走向繁荣。生产和就业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资本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资本品增加会使价格下降,使得收益比预期的要降低,但资本家仍然十分乐观,还在尽量投资。“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一旦真相大白,代之而起者,乃是过度悲观。……结果是新投资崩溃,产生失业状况”。[3]过度悲观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甚至会降为负数。另外,人们都需要现金,灵活偏好(或流动性偏好)增强,导致利息率上升。这样,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利息率上升的必然结果是投资减少。通过乘数作用,收入和就业的下降幅度更大,经济出现衰退,甚至是危机。因此,凯恩斯把经济周期归因于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的波动。为消除经济波动,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一是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千方百计地鼓励资本家积极投资;二是国家直接投资,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2.卡尔多的经济周期模型

尼古拉·卡尔多(1908—1986)在1940年发表的《一个经济周期模式》论文中,在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经济周期模型。[4]

图10-2 卡尔多的非线性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

模型中储蓄和投资是指事前储蓄和事前投资,即预计的储蓄和投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都是非线性的。其中,储蓄函数为反S形,投资函数为S形。如图10-2所示:横轴OY表示收入,纵轴OS、OI表示储蓄和投资。如果是线性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那么,只有一个交点是均衡点。在图上,非线性储蓄函数SS'与非线性投资函数II'有三个交点,即三个均衡点,即图中的A、C、B。

非线性储蓄曲线SS'呈反S形的经济含义是:在收入低时,储蓄少,但是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较陡;正常收入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低,曲线较平;收入水平高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也较陡。

非线性投资曲线II'呈S形的经济含义是:在低收入水平上,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因而投资少,边际投资倾向低,曲线较平;在收入正常时,由于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因而投资增多,边际投资倾向高,曲线较陡;在高收入水平时,由于成本提高和信贷困难,不易增加投资,曲线又较平。

在图中,除A、C、B三点外,储蓄与投资都不相等,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只有在投资等于储蓄时,经济才达到均衡状态。西方经济学把均衡划分为两种: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稳定均衡是指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点的经济系统总会自动回到原来均衡位置的均衡;不稳定均衡是指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点的经济系统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均衡位置的均衡。据此,图中A、B二点都是左边投资大于储蓄,右边投资小于储蓄,经济系统受外力干扰偏离A、B时,最后仍然会回到A、B二点。所以,A、B点的均衡是稳定均衡。而C点则不同,左边是投资小于储蓄,右边是投资大于储蓄。因此,在受外力干扰经济系统向左偏离C时,收入会向下运动,一直达到均衡点A为止;当经济系统向右偏离C点之后,收入将向上运动,直到均衡点B为止。所以,C点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均衡。

卡尔多运用非线性储蓄函数和非线性投资函数的性质和引入社会资本存量这一经济变量,来说明繁荣和萧条交替反复出现的经济周期。储蓄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投资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在高收入水平上,社会资本存量大,投资函数向下移动而储蓄函数向上运动,B点从稳定均衡变成不稳定均衡,于是经济系统从繁荣走向萧条,收入一直下降到A点为止。在低收入水平上,投资函数向上移动而储蓄函数向下移动,A点从稳定均衡变成不稳定均衡,于是经济系统从萧条走向繁荣,收入一直增加到B点为止。所以,经济周期波动是由于投资、储蓄和国民收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图10-3 卡尔多周期模型

卡尔多周期模型可用六个图形说明经济周期的六个阶段,在前面图10-2中,有三个均衡点A、C、B。其中,C点是不稳定均衡点,具有向上向下变动的趋势;A、B两点在短期内是稳定均衡点,但从长期看会随着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的移动而移动。在收入水平和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下,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要发生相对移动,使A、C、B各点也连续不断地改变位置,从而形成了图10-3中所表示的周期,六个阶段的相互转化。

(1)经济周期第一阶段,收入水平达到最高点,B为均衡点。

(2)经济周期第二阶段,当收入最高、社会资本存量最大时,投资曲线向下移动,储蓄曲线向上移动,B、C渐渐靠近,收入水平趋于下降。

(3)经济周期第三阶段,投资曲线继续向下移动,储蓄曲线不断向上移动,二者相交于B+C,决定的收入水平又降低了。

(4)经济周期第四阶段,由于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变动,使收入水平降到A点所表示的最低水平。

(5)经济周期第五阶段,收入水平最低,社会资本存量最低,由于社会资本存量降低,促使投资曲线向上移动,储蓄曲线向下移动,则A点向右移动,C点向左移动,收入水平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6)经济周期第六阶段,由A、C重合开始,投资大于储蓄,收入水平持续上升,一直达到B点所表示的稳定均衡。

经过六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活动呈现周期性波动。第一阶段是顶峰时期,第二三阶段是衰退时期,第四阶段是谷底时期,第五六阶段是复苏时期。这一模型表明,国民收入周期波动是由社会资本积累、投资和储蓄变化而造成的。

3.汉森—萨缪尔森模型(www.xing528.com)

该模型又称乘数—加速数模型,它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论文中,由汉森提示而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也被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模型由三个方程组成:

(1)式是商品市场均衡公式,Yt-Ct=It(即储蓄等于投资),这里It包括私人与政府投资。

(2)式是简单的消费函数公式,这里认为,本期引致消费Ct是上一期收入Yt-1的函数,b是边际消费倾向。

(3)式是加速原理,本期引致投资It是本期与上期消费(或者收入)之差的函数,V为加速系数。

如果在公式(1)中加进自发消费Ca,自发投资Ia,则Yt=Ct十Ca十It+Ia,用(2)、(3)式代入,则得到:

Yt=Ca+bYt-1+Ia+V(Ct-Ct-1)

上式表示:每一期的国民收入等于自发消费、自发投资、引致消费和引致投资的总和。如果公式中Ia、Ca、V、b、Ct、Ct-1已知,就可以推算出每一期的国民收入。现用表10-1说明。假设b=0.6,V=1.5,在第一个时期的前一期中引致消费为60,自发消费为10,自发投资为30,国民收入为100。

开始时,Yt-1为100,Ct=bYt-1=0.6×100=60,上期与本期消费总和没变化,都是70,It=0,这期自发投资比上一个时期增加10。第一期的国民收入:Y1=10+0.6×100+40+1.5(70-70)=110。

第二期中,上期国民收入为110,引致消费为66,这一期总消费比上期增加6,引致投资It=V(Ct-Ct-1)=1.5×6=9。所以,Y2=10+0.6×110+40+1.5×(66-60)=125。

第三期中,Y3=10+0.6×125+40+1.5(75-66)=138.5。

其余各时期国民收入变化按此类推,可计算出来。

表10-1 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续表

从表中的国民收入看出,第四期为顶峰(P),第九期为谷底(T),表现出周期性波动。

在模型中,V、b取不同的值,将会出现不同的经济波动形式,萨缪尔森将其归为五种情况:

(1)减幅振荡。即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趋于消失。

(2)增幅振荡。即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3)规则振荡。即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波动的幅度保持一样,始终按照固定不变的振幅周期性波动。

(4)在某种干扰下,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以递减速度上升或下降,没有振荡地从初始的均衡达到新的均衡。

(5)在某种干扰下,国民收入或产量水平以递增速度上升或下降。

在例表中b=0.6,V=1.5,是属于减幅振荡。

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并不是真实的经济周期的记录,而是一种纯理论说明。模型表明,国民收入周期性波动是由乘数—加速数的相互交织作用而带来的。

4.希克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50年出版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运用乘数和加速原理研究经济周期的理论。希克斯对汉森—萨缪尔森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把用加速原理分析投资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联系起来,用精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系统地说明了经济周期。西方经济学界称其为“萨缪尔森—希克斯模型”。

希克斯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社会经济中商品与劳务实际总量的波动表现为一种沿着增长或趋于上升路线而上下运动的状态。他提出了经济周期波动的上限和下限的概念。周期上限是指收入或产量不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的界限。周期下限是指收入或产量不论怎样减少或下降,都不会由此再往下降的界限。

周期的上限和下限怎样确定呢?希克斯认为,周期上限决定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生产资源可以被利用的限度。当经济扩张达到周期上限时,产量和投资会停止增加,经济活动转向收缩。经济收缩时,在加速原理作用下,收入或产量降低又会引起投资加速度的下降;在乘数原理作用下,投资降低又会引起收入或产量按照某一倍数下降。收入或产量下降要受到周期下限的限制。周期下限决定于社会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从社会总投资特点分析,净投资可以成为负的,但由于折旧即重置投资存在,使社会总投资不可能为负的。所以,经济收缩就有一个限度。从加速原理局限性分析,在社会经济中没有闲置生产资源条件下,加速原理才能发挥作用,当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加速原理不起作用,只有乘数还起作用,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等于0,因此,经济收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乘数作用会使收入或产量逐渐增加,经济开始回升。

希克斯根据对过去一个半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有规律性的7—10年的周期性波动,增幅振荡是经济周期的基本形式,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以经济增长为背景的,即经济是在波动中增长。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希克斯对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把乘数—加速数交互作用可能引起的波动加在一条均衡增长线上,使乘数—加速数成为说明经济增长中经济周期的重要工具。

希克斯经济周期理论用图10-4表示:纵轴表示产量(或收入)Y、投资I,横轴表示时间t。AA'表示自发投资,有正斜率,是增长的动力,随时间推移而增长;CC'与FF'表示周期上限和周期下限;EE'为均衡增长线。在乘数—加速数交互作用下,Y或I围绕EE'上下波动。图中表现为a—b—c—d—e的波动轨迹。

图10-4 希克斯经济周期的上限与下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