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膨胀(Stag flation)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概念。“日益加速的通货膨胀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即停滞同时出现,导致经济学流行一个新的术语,即‘滞胀’”[13]。按照原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在需求大于供给时出现通货膨胀,而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则会发生经济衰退与失业增加,面对“滞胀”即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发症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凯恩斯经济学遇到严峻挑战,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重新活跃与兴起。
(一)滞胀的原因
在西方经济学界,停滞膨胀成为研究的热点,对引起滞胀的原因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1.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滞胀
美国新古典综合派詹姆斯·托宾和杜森贝里等认为,在现代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两大垄断力量,即大工会与大公司,分别控制与操纵着工资和价格,形成了工资和价格“刚性”。在劳动市场上,根据工种、性别、年龄、技术、住地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市场,彼此难以相互替代,这往往会出现工人找不到自己的职业,公司雇不到合适的工人;某地区工人找不到工作,另一地区公司又雇不到工人,从而形成了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
在失业率很高时,由于工资刚性使工资不能下降;有职位空缺时,公司为吸引所需工人愿意付高工资,导致工资上升。这样从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变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市场存在价格刚性,在工资上升后公司按成本加成定价,又使物价上升。于是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又转变为失业与物价上涨并存,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失业,就会造成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政府采取政策措施克服通货膨胀,就会引起更严重的失业,政府陷入两难困境。
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针对新古典综合派詹姆斯·托宾提出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转化为“滞胀”的观点,提出批评:“把失业的存在归咎于工人想找一个好的工作,而不是缺乏工作机会,这完全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撰出来的荒唐论调。劳工市场确实有其不完全性,即某些工人缺乏流动性和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不符合需要,但这绝不是失业的根本原因,也不可能是大量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原因。”[14]
2.区分不同类别商品与部门的价格决定来解释滞胀
英国新剑桥学派卡尔多把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三部门:初级品部门为工业提供必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第二级部门即制成品部门把原材料加工成各种商品用以消费和投资;第三级部门即服务部门。如果初级品部门与制造品部门的增长出现比例失调,就会导致停滞膨胀的势态。初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变化作为信号调节着生产与消费。制成品的市场价格是一种操纵价格,是由生产者根据生产成本自己决定,对需求变动反应迟缓,而对成本变化反应灵敏。由此,卡尔多认为农矿产品价格上涨对制成品成本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影响,从而引起制成品部门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出现滞胀。
3.部门结构变化的差异造成滞胀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04—1989)运用结构分析,从部门结构性通货膨胀说明滞胀的根源。在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时,失业并不会因物价上涨而减少,相反却会增加。新兴部门与衰退部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差较大,新兴部门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要相应上升;衰退部门虽生产下降,但工人要求“公平”“赶上去”“相互看齐”,要求提高工资,工资提高,成本增加,导致物价提高。这时,新兴部门的就业并没有增加,衰退部门却可能因情况恶化而削减工人。因此,出现了一方面失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的状态。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充分就业前,各经济部门发展存在差异,总会有些部门的产品或某些工种的工人比较早地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于是引起这些产品价格上涨和这些工人工资提高,这必然会波及其他部门,导致全社会价格水平上涨。这样,在没实现充分就业即存在失业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
在社会经济中,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密切程度不同,世界市场价格上升,开放部门价格随之上升,工人要提高工资,就会影响到非开放部门的价格和工资的上升。这种物价和工资的上升,不会使存在的失业减少,却形成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4.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滞胀(www.xing528.com)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3,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认为经济危机来自于货币资本的不足或货币投资的过度,60—70年代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理论。
哈耶克的分析从货币入手,着眼点不是货币供给量的多少,而是货币发行权,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导致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认为,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私人经济和自由经济。健全完善的货币制度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假如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由私人经济提供,那么私人经济必然会按照交易的实际需要来提供货币,这样,货币制度必定是健全的。但是,国家剥夺了私人经济自行提供货币的可能性,而又独自垄断了货币发行权,那么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结果就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和通货膨胀。
哈耶克指出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影响,一是私人经济活动难以避免地受到国家货币发行政策的影响;二是国家主观地滥发货币,使社会资源配置失调。这都会挫伤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减少了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于是大规模失业成为必然。同时,国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政府可根据财政支出需要把货币不断投入市场,造成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成为必然的结果。哈耶克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产生于同一根源,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一对孪生子,二者可以同时并存。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滥发货币的结果,既会造成失业,又会造成通货膨胀。他进一步指出,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可以此消彼长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只要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那么,依靠通货膨胀来缓解失业或者依靠失业来消除通货膨胀的种种办法和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他还提出了通过货币非国家化来解决失业与通货膨胀。
(二)治理滞胀的对策
对于如何治理滞胀,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提出了不同对策:
1.新古典综合派的对策
在坚持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础上,增加与补充了微观经济政策。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单独解决失业或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果的,如要同时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必须使用微观经济政策,其主要措施是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他们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大工会、大公司所引起的工资和利润过度上升。要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失业,就必须对各种收入实行限制,尤其是要使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具体办法如工资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线和运用税收控制工资增长等。人力政策即劳工市场政策,如加强劳动力的再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劳动力流动等。
2.货币主义的对策
货币主义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之一,强调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最重要,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提出实行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货币学派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任何通货膨胀如果没有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支持,或迟或早都要趋于缓和或停止。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会随之改变。同时,要解决经济停滞的问题,国家应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进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稳定。
3.供给学派的对策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流派,针对美国经济出现的“滞胀”,提出了减税减支、刺激储蓄与投资、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为里根政府所采纳,人称“里根经济学”,对美国走出“滞胀”起到了一定作用。
供给学派认为,对付滞胀最重要的方法是减税。减税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纳税后的资本收益,能够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是减税能够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和投资意愿,会大大促进社会总供给的增加。因此,减税将会增加国民收入,同时又降低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通过减税降低生产成本,刺激人们热情工作和积极投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供给来缓和滞胀。里根执政的80年代美国税制改革,如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1986年的“税收改革方案”都体现了供给学派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摆脱了滞胀,稳步增长,通胀降低,但又陷入高赤字、高债务、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的困境。1992年克林顿上台,改弦更张,采纳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