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需求的含义
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对国民收入均衡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解释失业问题、探索失业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而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也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凯恩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什么是“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解释,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所以有效需求可以被看作是总需求,但不是总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有效”,只有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这一点对劳动量的决定才是有效的。
(二)均衡不一定是充分就业均衡
凯恩斯认为,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所谓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或者说,资本家预期出售这一就业量所生产的产品时可能取得的收益。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所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卖价。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就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就会缩小生产,解雇工人;只有在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才能既不扩大生产又不缩小生产,既不增雇工人又不解雇工人,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它决定了就业工人的数量,即决定实际就业量。
凯恩斯用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交点来说明有效需求。他认为,一个特定的总供给价格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总就业量而言的,随着总就业量的变化,总供给价格也要变化。因此,总供给价格和总就业量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就是总供给函数。如以Z代表总供给价格,以N代表总就业量,则总供给函数为Z=φ(N)。同样,总需求价格和总就业量之间也存在一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就是总需求函数。如以D代表总需求价格,以N代表总就业量,则总需求函数为D=f(N)。如果N是一特定值,当D>Z时,资本家就要增加就业,总就业量增大。由于总就业量增加,总供给价格也要提高,直到总就业量N得以使Z=D。这时,总就业量N就由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E决定。这个交点E,就称为有效需求。如图7-1所示。(www.xing528.com)
图7-1中,总需求曲线DD'和总供给曲线ZZ'相交于E点,这一点就相当于总就业量N。交点E就代表着有效需求。在这一点上,资本家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值。
由于凯恩斯所采取的是短期的数量分析方法:即假定社会结构不变,并假定现有的劳动力的技巧和数量不变,现有的资本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不变,现有的生产技术、竞争程度不变,以及消费者的偏好和习惯不变等等。这就是说,在短期内总供给量不变。因此,总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图7-1 总需求、总供给和有效需求点
如图7-2所示,在短期内,ZZ'不变。有效需求为D2D2',它与ZZ'相交于E2,这就是有效需求点。由E2决定的ON2即充分就业量。所以,E2亦称为充分就业均衡点。现在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由原来的D2D2'变化到D1D1',于是D1D1'与ZZ'相交于E1,新的均衡点E1相对于原均衡点E2而言,实际上处于不均衡状态。D1D1'<D2D2',意味着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表明充分就业均衡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之间的差距。失业(N1N2)正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充分就业均衡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之间差距的大小。
图7-2 充分就业均衡与不均衡量
(三)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需求不足通常情况下都处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这是因为“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心理上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起着作用。关于这三大心理因素规律,将在后面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