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函数
有收入,才有购买支出的能力,收入的变动将导致居民户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水平或支出也随之发生变动。尽管实际消费支出还有许多其他次要的决定因素,但收入水平毕竟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支出额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消费函数被定义为消费C与收入Y之间的函数关系:C=f(Y)。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消费支出额直接随收入的水平做同方向的变动,但收入的变动与消费支出的变动是不对称的,即非比例性的。
在一般的宏观分析中,并不把物价水平包括在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之内,这是因为假定居民户的名义收入随物价水平变动做同比例的升降,因而,实际总收入是独立于物价水平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特定商品和劳务的购买量会因价格变动而做出反方向的变动;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由于购买的替代,消费者的支出总额并不发生变化。
(二)消费倾向及其递减规律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C在收入Y中的比率。消费倾向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与边际消费倾向MPC。前者可定义为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即APC=C/Y,而后者表示消费增量(消费支出变动额)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或MPC=dC/dY。(www.xing528.com)
通过APC和MPC,可以表明消费函数的特征:在通常情况下,1>MPC>0,APC>MPC。它表明消费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但由于收入增量所引致的消费增量小于该收入的增量,因此,MPC又为Y的递减函数。用语言来表述就是,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增长的幅度或比例要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反之亦然。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料3-1】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前期战争破坏加上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国内经济存在严重困难,因此实行的是“重积累、轻消费”“低消费、低物价”的经济政策。人民收入和消费品供给都是由国家统筹分配的,全国实行平均主义的低工资制度,人们的收入除去日常开支,几乎没有剩余。在这个我国大多数人温饱还没有过关的时期内,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很低的。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工业农业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迅速增加,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先递增再递减的发展趋势。以前人们很少拥有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品,所以在改革初期,收入增量中的货币必然首先是补足消费,转向中、高档消费品市场。人们争相购买电器、家具、服装等消费品,使消费增量的增加快于收入增量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稳步上升。进入1988年,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还在85%以上,此后,边际消费倾向开始明显下降。到2007年,边际消费倾向降到66%。其中,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1981年的84%下降到2007年的64%,降了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1981年的92%下降到2007年71%,降了21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