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取得极大成效,但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三去一降一补”全面完成难度较大。
①去产能中的“僵尸企业”处置难度较大。尚待处置的“僵尸企业”中国有企业遗留问题多,人员包袱重。不少民营企业资料缺失,负债底线不清,推进工作难度大。
②房地产去库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少,流出多,人口城镇化进程慢及收入水平不高,商品房库存矛盾较大,去库存手段不多,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广州、深圳房价上涨,其投机需求仍然不小,房地产价格调控难度极大。而且它们也没有彻底解决非商品住房过剩情况。
③金融去杠杆仍然存在较大风险。2016年广东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件占全国10%,非法集资融资问题在“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中表现手法隐秘,查处难度极大;个别农合金融机构流动风险仍然突出。
④降成本任重道远。一是降成本措施使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压力增大;二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及融资贵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指出,一些银行采取大额授信权限上收总行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行“一刀切”的限贷政策,抽贷、断贷现象严重,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15];同时,“短贷长用”现象非常普遍,带来了不小的金融风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与企业之间的“经络”不通,二者没有实现良性循环。一方面,部分资金未投向实体经济,使融资环境恶化;另一方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导致风险剧增。
⑤补短板制约因素较多。一是粤东西北发展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地区,但面临许多发展瓶颈制约。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占广东全省30.50%的土地面积、53.80%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9%以上的GDP总量。比如,尽管人均GDP一度有差距缩小的趋势,但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差距依然保持在3.6∶1以上的水平。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规模不足、水平不高,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差异大;社会保障全省统筹不足,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三是补短板个别重点任务完成进度迟缓,补短板项目中的部分计划新开工基础设施项目存在报批报建、要素保障及征迁问题。
(2)“放管服”行政体制改革有待继续深化。
在强力推进行政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改革政策供给太快、太多,体系乱、概念多,有的还存在一些冲突,造成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认识乱,群众和企业对制度改革也缺乏基本预期。
①改革进程中附加功能“过多”。
大的方面说,刚开始只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紧接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从“放”“管”两个轮子都要圆到“放管服”三管齐下再到“放管服转效”五位一体;小的方面讲,以清单制度为例,刚开始还纠结于是审批权力清单还是所有行政权力清单,接着又引入了责任清单概念,再就是开始探索负面清单,有的地方提出了监管清单、服务清单、资格认定清单和财政支出清单等。从中不难看出政府改革力求改变过去重权力轻责任,重发展轻民生,重企业轻民众,重生产轻生活等价值导向和功能追求,但仍然附加了过多功能。
②改革政策供给“过快”。(www.xing528.com)
不少改革推进机构完成任务般地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部门和地方应接不暇,前面改革政策没落实,后面改革政策又来了,来不及研究消化,改一改文字就进行了转发。不少市县也没深入研究,没拿出务实落地举措,一些地方取消了不知道,下放了接不住,接下了没优化,继续卡、繁、难。经常可以看到地方政府部门改与法难抉、利与义难全、放管间犹豫、线上下徘徊的情绪和心理。
③改革名目“过杂”。
有的地方三证合一,一证三号在试点,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三证合一、一证一码改革,有的甚至在进行五证合一的探索。
(3)创新驱动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①知识产权不到位。存在违法成本较低,维权成本较高等问题,知识产权“认定难”“执行难”的困局仍然未破解。
②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企业家创新精神尚未真正得到充分激发和保护,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然艰难。
①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等资源型耗能污染大的传统产业普遍产能过剩,制约产业链中下游产品质量提升。
②珠三角一些低端产业项目升级困难而转移动力又不足,无法为当地新兴产业落地与发展腾出空间。
③粤东西北有些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