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需要的问题凸显出来,突出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诸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成为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长期性工作。
一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2016年5月16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从社会需求和供给来看,2016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8000美元,居民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供给和需求矛盾由量的不足向结构的不平衡转化。要解决供需矛盾,实现新的供需平衡,必须从供给侧着手。从生产体系来看,中国经济的传统生产模式是一种基于产能规模化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制作的生产模式,先“把蛋糕做大”,追求总体规模,既包括社会总产出规模化,也包括产业、行业乃至产业链细分领域规模化生产,然后再以低成本、规模化为基础逐步形成标准化产品的产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就是要把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即是对传统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进行适度纠正,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以供给质量来求得产品差异,并通过产品差异来获得市场,进而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出清来提升生产体系的效率和效益,达到生产消费新的高质量均衡。从生产端来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产品和模式的创新,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差异化产品的新生产体系”[2]。
二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按照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把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创新的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也包括生产要素创新以及制度和组织创新。[3]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即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来看,解决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关键在于推动创新制度变革、创新体系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升级。其一,强化创新制度供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通过在促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关键领域和关键制度上下功夫,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包括在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着力解决科技资金使用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等制度性难题;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领域着力解决政策、资金、环境、服务保障等政策性落地问题;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领域着力解决人才培养、评价、使用、配套保障、创新创业等事项中的激励不足问题。其二,通过推动创新体系结构优化,解决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问题。通过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开展顶层设计和结构优化,加快建设既能够发挥市场作用,又能够根据国家战略有效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三,通过促进创新要素升级,解决提升创新要素的供给的质和量问题。通过瞄准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新技术,提高供给体系“技术含量”。通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通过开放式集聚全球创新能量,增强创新要素聚合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丰富供给主体,激发创新源泉。通过强化创新过程管理,推动创新过程自身的组织变革与效率提升。(www.xing528.com)
三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由于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发展机会、工业化传统、市场发育、历史人文等原因,我国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着发展差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别也非常大。针对区域差距问题,国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制定和推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发展,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加大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相关设施建设和供给力度,推动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针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通过创新制度供给,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方式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