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和人类的全局,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问题。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中提及,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1)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成了唯物辩证法基本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观。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直接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2)几种典型的发展观。
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观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什么及怎样发展的总的观点和系统看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决定着其发展成效和发展质量。因此,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发展理论研究,也一直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演进,发展观也会不断地随之而发展、演进和完善。现代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观大致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社会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类目的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等几种形态。
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形成与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标志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衡量发展的标准,并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将GDP的增长速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尺度。正如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阿恩特所指出的,在这种发展观里,经济发展实际上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同义语,经济发展用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衡量。按照这种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观,投资和储蓄的增加成为发展的实质。(www.xing528.com)
社会综合发展观。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在其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中对社会综合发展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认为经济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为满足社会和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发展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这种发展观突出了文化价值在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强调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一致性,认为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人类对于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全面反省中产生的。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肯定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才能为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认为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也是衡量发展质量如何的标准之一。再次,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演进的过程,每一代人都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公平的资源。在代内之间,由于发达国家在先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的修复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最后,可持续发展观试图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尊重发展规律,将各种利益统一协调起来。
人类目的发展观。人类目的发展观是联合国开发署在1990年提出的。它着重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只是手段,而人类自身的发展才是目的。一切发展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各种能力的增强和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从探究自然观、世界观这样最根本的理论高度开始的,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语),是关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致力于对客观物质世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指导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这种发展学说无疑是从承认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观开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其重点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劳动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代表,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直接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该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仅仅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发展学说,也包括其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发展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和现实指导。列宁分析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阐释了发展的实质,强调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螺旋式的上升;发展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包含着质变、革命和飞跃式的剧变;发展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主要不是依靠外部的力量。毛泽东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发展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全面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提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及“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等科学论断,并用实践的事例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认为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是一个永续的过程,正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无限性。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来分析革命形势,武装发展主体,破解发展难题,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建设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五大新的发展理念”等创新性的发展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必将在未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