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伊定律、有效需求和就业量的关系

萨伊定律、有效需求和就业量的关系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伊定律被提出来的时间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一个完全由卖方主导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这种情境下萨伊定律是成立的。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印证了萨伊定律的谬误,因为此时需求小于供给。在工业革命后期,库存已由资产变为负债,因为此时供过于求。在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框图中,决定生产量的不是需求量,而是企业盈余,是生产者利益和生产者成本的差额决定了供给量和雇佣量。图7-63有效需求和就业量

萨伊定律、有效需求和就业量的关系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依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萨伊定律被提出来的时间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一个完全由卖方主导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这种情境下萨伊定律是成立的。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印证了萨伊定律的谬误,因为此时需求小于供给。

管理学家高德拉特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写道:“整个制造型企业运行模式的彻底改变由两个伟大的思想家所主持,他们分别是亨利·福特大野耐一,福特通过导入流水线实现了大批量生产方式,而大野耐一则在他的TPS里将福特的概念带向更高的应用层次,他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将整个制造性企业将库存视为资产的看法改成库存是负债的看法。”在工业革命后期,库存已由资产变为负债,因为此时供过于求。

经济学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萨伊的“供给决定需求论”到凯恩斯的“需求决定供给”。在企业管理上,企业从将库存视为资产转变为将库存视为负债。转变的原因是环境改变了,从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转变为供给大于需求。这个转变还可能逆转,比如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之后,人类创造的成果被严重摧毁,那么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

消费者的需求量影响企业的生产量,企业的生产量又受企业的雇佣量影响,企业的雇佣量影响就业量,企业的雇佣量影响着员工的收入,员工的收入又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量。所以供给量和需求量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因素,割裂地看待会产生局限。在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框图中,决定生产量的不是需求量,而是企业盈余,是生产者利益和生产者成本的差额决定了供给量和雇佣量。如果消费者有需求,但是付不起价格或者生产的成本过高,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企业是不会去生产此种产品的。但是会有不计较利润的例子。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制药企业是如何做出商业决策的案例。第三世界有上百万人感染河盲症,这种疾病是大量的寄生虫在人体组织里游动,最后移到眼睛,造成令人痛苦的失明。100万个顾客是规模相当大的市场,只是这些人都是买不起产品的顾客。默克知道这个计划绝对不会有很大的投资回报(即使有的话),却仍然推动这个计划,希望产品检验通过后,某些政府机构或第三方会购买这种药品,分发给病人。但默克没有这么幸运,于是决定免费赠送药品给需要的人,且自行负担费用,直接参与分发的工作,以确保药品确实送到受这种疾病威胁的上百万人手中。(www.xing528.com)

问默克为什么决定推动该美迪善计划,默克的CEO魏吉罗指出,若不推动生产这种药品的话,可能会瓦解默克旗下科学家的士气—这些科学家服务的公司明确地认定是从事“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魏吉罗也说过:“我15年前第一次到日本时,日本的企业界人士告诉我,是默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把链霉素引进日本,消灭了侵蚀日本社会肺结核。我们的确做了这件事,我们并没有赚到一分钱,但是,默克今天在日本是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一点也不意外。(这种行为的)长期影响并非总是很清楚,但是,我认为多多少少它会有报偿的。”默克公司在创建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同时展现崇高的理想和本身的实际利益。乔治·默克二世在1950年是这样解释如何调和理想与实际利益之间的矛盾的:“本公司同仁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我们要牢记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会越大。”

此处给出就业量与有效需求的框图,可以结合需求定律的框图进行分析。企业通过衡量消费者的需求量、成本等因素来决定生产量和雇佣量;雇佣量又会影响雇佣人数的消费需求,进而有影响生产者的生产增量和雇佣增量。如果企业在经济上没有创新,人类的新需求就不会得到满足,整个社会最后会达到生产量与消费量相等,形成熊彼特所说的经济的循环流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社会和人类也停止进步和发展了(如图7-63所示)。

图7-63 有效需求和就业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