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如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控制和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性。存货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存货投资水平,降低存货成本,加速存货周转率。
一、存货资金定额的核定
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存货资金需要量,可通过核定存货资金定额来确定。所谓存货资金定额,是指企业为完成生产经营计划所需的最低存货资金占用额。在制定存货资金定额时,要坚持保证生产经营的合理需要和节约使用流动资金相结合、存货资金需要量与生产计划及其他计划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理的存货资金计算方法。
(一)存货资金定额的基本计算方法
存货资金定额应按照存货的构成项目,根据生产经营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对占用数额大,与生产量关系密切,消耗定耗比较准确的存货项目,宜采用细致的计算方法; 品种零星、占用数额不大的项目,可采用较粗略的计算方法。存货资金需要量测算的基本方法有:
1. 周转期计算法
周转期计算法是根据存货项目的周转期和周转额来计算该项目资金定额的方法,又称定额日数法。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资金定额=日平均周转额×存货资金周转日数
周转期计算法采用的方法比较精细,计算结果相对精确,适合于原材料、在产品或产成品等存货主要构成项目的资金定额计算。
2. 比例计算法
比例计算法是根据存货资金占用同某一相关指标的比例关系来测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一般可按产值、收入等指标为计算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资金定额=计划产值(或销售收入)总额×预计产值(或销售收入)存货资金率
其中,预计产值(或收入)存货资金率可根据上年度资金率调整计算得出。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存货项目资金定额的核定。
3. 因素分析法
该方法一般是以基期的存货实际占用额为基础,结合计划年度有关因素的变动情况,调整计算确定存货资金定额。该方法运用较为灵活,但由于计算过程不够细致,可适用于占用额较小、价值较低的存货构成项目。例如,某企业上年某辅助材料平均占用资金50万元,其中,属不合理占用6万元,计划年度生产预计增长8%,该材料市场价格增长4%,企业要求流动资金加速周转6%。按因素分析法计算的材料资金定额为:
(50-6) ×(1+8%) ×(1+4%) ×(1-6%) =46.46(万元)
(二)原材料资金定额的计算
原材料是存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量与计划生产量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材料资金定额可采用周转期计算法按照材料品种逐个计算确定。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原材料资金定额=原材料每日平均耗用额×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
1. 原材料每日平均耗用额
原材料每日平均耗用额反映企业平均每日收入的原材料资金,是由计划产量、单位产品耗料和材料单价确定的,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原材料日平均耗用额=计划年产量/360×单位产品消耗定额×材料单价
2. 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
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是指原材料从采购入库到投入生产为止所占用资金的天数,它是由原材料应计供应间隔日数、整理准备日数和保险日数等组成。
(1)应计供应间隔日数。应计供应间隔日数是根据供应间隔期和供应间隔期系数计算的日数,即
应计供应间隔日数=供应间隔期×供应间隔期系数
供应间隔期是指前后两次进货的时间间隔日数。在企业日平均耗料量一定的情况下,供应间隔期长短取决于每次材料采购批量的大小,采购批量越大,则供应间隔期越长; 采购批量小,间隔较短时间就需重新采购。如果企业同时从不同供货单位购货,则要计算加权平均供应间隔期日数。
库存材料占用资金大小与供应间隔关系密切,供应间隔期越长,库存材料就越多,占用资金也就越多。但是,在一个供应间隔期内,库存材料实际占用的资金,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在材料采购入库后,随着生产车间的领用会逐渐减少,到下次购料前,库存材料资金占用达到最低点,而重新购料入库后,又达到最高点,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可见,库存材料占用资金数总是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变动。
另外,企业材料品种较多,不可能同时达到各种材料的最高占用量。当一种材料处于库存的高点时,另一种材料可能处于库存的低点,各种材料所需资金可调剂使用。因此,不能完全按供应间隔期来计算资金定额,而应对其打个折扣,该折扣率就是供应间隔期系数,即库存材料的日平均占用额与最高库存占用额的比率。公式表示为:
(2)整理准备日数。整理准备日数是指材料投产前按生产技术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和生产准备所需的时间。
(3)保险储备日数。保险储备日数是指企业为了防止材料供应中断而建立的储备保证天数,材料储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该材料在市场获取的难易程度和供应地采购环境状况。
【例6-12】某企业计划用甲材料生产A产品,计划年产量3000件,单位产品耗用甲材料消耗定额为14公斤,甲材料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1元,按供货合同的规定,供货单位每2个月供货1次,供应间隔期系数为65%,甲材料的准备日数4天,保险储备日数8天,在途日数5天,则
甲材料资金定额=(计划材料耗用总额/计划期日数) ×材料储备定额日数=(计划材料耗用总额/计划期日数) ×(供应间隔日数×系数+在途日数+整理准备日数+保险日数)=3000/360×14×21×(60×65% +5+4+8) =2450×56=137200 (元)
(三)在产品资金定额的计算
在产品资金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至产品完工入库为止所占用的资金。一般地,在产品资金占用额是根据周转期计算法测算的,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在产品资金定额=日平均产量×单位产品计划成本×在产品成本系数×生产周期
1. 单位产品成本与在产品平均单位成本
产品的单位成本是指产品完工入库时的单位制造成本,而在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是指产品生产周期内在产品成本的平均水平。在确定在产品资金占用额时,正确的区分两者关系是必要的。
通常,企业对在产品的投资是逐渐进行的,并非一开始就按产品成本把全部资金投进去,除形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必须在生产过程开始时投入外,其余费用均是在生产周期内陆续投入的。因此,在产品占用资金额随时间延续呈明显的递增趋势,直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最终形成。在产品平均单位成本总是小于单位产品成本,两者关系是通过在产品成本系数反映的。
2. 在产品成本系数
在产品成本系数是指在产品平均单位成本与产品单位成本的比率,即在产品成本系数=在产品平均单位成本÷产品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系数可根据产品生产的具体特点,按以下方法计算:
(1)生产费用累计平均法。如果某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生产周期内生产费用发生不均衡,则可以考虑采用逐日累加生产费用的方法来计算在产品成本系数。计算公式为:
在产品成本系数=(每日累计费用额的总和/单位产品的成本) ÷生产周期
(2)渐加费用折半法。若产品的大部分费用是于生产开始时投入的,其他费用在生产周期内陆续均衡发生,则可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在产品成本系数。
在产品成本系数=(一次投入费用+渐加费用/2) ÷单位产品成本
式中,一次投入费用是指生产开始时投入的费用,渐加费用是指在随后的生产周期内发生的费用,两者之和即为产品完工成本。
当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占较大比重,且属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也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在产品成本系数,即
在产品成本系数=(1+原材料费用比重) ÷2
【例6-13】某企业计划生产B产品,计划年产量20000吨,产品单位制造成本为500元,其中,原材料费用为300元,于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他费用陆续均衡发生, B产品的生产周期为18天,则B产品需占用资金计算如下:
B产品在产品成本系数=(1+300/500) ÷2=80%
B产品资金定额为:
20000/360×500×80%×18=400000(元)
(四)成本资金定额的计算
成本资金是指产品自完工入库开始至产品发出销售为止所占用的资金,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资金定额=日平均产量×单位产品制造成本×成品资金周转期
成品资金周转期是指产品完工入库开始至产品发出销售成立为止所需时间,主要包括产品库存日数,发运日数和货款结算日数。库存日数是指产成品自完工验收入库至发运出库为止所占用的天数,是成品资金周转期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运日数是指产品出库至交给运输部门办好托运手续所需时间; 结算日数是指自办妥托运手续至银行办理收款手续所需的时间。显然,在不同销售方式下,成品资金周转期的构成也不同,如采用现金销售,产品只有库存日数。
以上分别介绍了存货主要构成项目的资金需要量的确定,对于存货的其他项目,要视其占用额的大小及耗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测算方法,如包装物的资金需要量可依据计划期产品销售计划采用比例计算法加以确定: 修理用备件与固定资产占用联系密切,可根据计划期固定资产变动的情况,采用因素分析法确定其资金需要量等。
当所有存货项目都按特定的方法测算资金需要量后,就可以列表编制出存货资金占用计划表,据以计算出存货资金定额。
二、存货日常管理
存货日常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库存,防止积压。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经济购进批量控制、存货归口分级控制、存货储存期控制以及存货ABC分类管理等多种方法。
(一)存货储存期控制
无论是商品流通企业还是生产制造企业,其商品产品一旦入库,便面临着如何尽快销售出去的问题。即使不考虑未来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仅是存货储存本身就要求企业付出一定的资金占用费(如利息成本或机会成本)和仓储管理费。因此,尽力缩短存货储存时间,加速存货周转,是节约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保证。
企业进行存货投资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按照与储存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固定储存费与变动储存费两类。前者包括进货费用、管理费用,其金额多少与存货储存期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后者包括存货资金占用费(贷款购置存货的利息或现金购置存货的机会成本)、存货仓储管理费、仓储损耗(为计算方便,如果仓储损耗较小,则将其并入固定储存费)等,其金额随存货期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本量利的平衡关系式调整为:(www.xing528.com)
利润=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动储存费×储存天数
可见,存货的储存成本之所以会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变动储存费随着存货储存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的结果,所以,利润与费用之间此增彼减的关系实际上是利润与变动储存费之间此增彼减的关系。这样,随着存货储存期的延长,利润将日渐减少。当毛利扣除固定储存费和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的差额,被变动储存费抵消到恰好等于企业目标利润时,表明存货已经到了保利期。当它完全被变动储存费抵消时,便意味着存货已经到了保本期。无疑,存货如果能够在保利期内售出,则所获得的利润便会超过目标值。反之,将难以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倘若存货不能在保本期内售出的话,则企业便会蒙受损失。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6-14】某批发公司购进商品3000件,单位进价70元(不含增值税),单位售价100元(不含税),经销该商品的固定性费用为25000元。若货款来自银行借款,年利率为9%,该批存货的月保管费用率为2%,销售税金及附加为10000元。
要求:
(1)计算该批存货保本储存期;
(2)计算在投资利润率为4%时的保利储存期;
(3)计算实际储存期为200天时的实际利润;
(4)若该批存货平均每天销售30件,计算经销该批货物的利润。
计算如下:
(1)每日变动储存费=购进批量×购进单价×日变动储存费率=3000×70×9%/360+3000×70×2%/30=192.5(元)
保本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 ÷每日变动储存费=[3000×(100-70) -25000-10000]÷192.5=286(天)
(2)保利储存期=(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目标利润) ÷每日变动储存费
=[3000×(100-70) -25000-10000-3000×70×4%]÷192.5=242(天)
(3)实际利润=每日变动储存额×(保本储存天数-实际储存天数)=192.5×(286-200) =16555(元)
(4)零散售完天数=3000÷30=100(天)
实际利润=每日变动储存费×[平均保本天数-平均实际储存天数]=每日变动储存费×[平均保本天数-(零散售完天数+1) ÷2]=[286-(100+1) ÷2]×192.5=45333.75(元)
可见,通过对存货储存期的分析与控制,可以及时地将企业存货的信息传输给经营决策部门,如有多少存货已过保本期或保利期,金额多大,比重怎样,这样决策者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地,已过保本期的商品多数属于积压的存货,对此,企业应当积极推销,压缩库存,将损失降到最低; 对超过保利期但没过保本期的存货,应当首先检查销售状况,查明原因,是因为人为原因,还是市场行情已经逆转,有无沦为过期积压存货的可能,如果有,就应该尽早采取措施; 对于那些还没过保利期的存货,企业也应该密切监督、控制,以防发生过期损失。从财务管理方面,需要分析哪些存货基本能在保利期内销售出去,哪些存货介于保利期与保本期之间售出,哪些存货直到保本期已过才能售出或根本就没有市场需求。通过以上分析了解,财务部门应当通过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促使经营部门调整产品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企业存货结构的优化,提高存货的投资效率。
(二)存货归口分级控制
存货的归口分级控制是加强存货日常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管理方法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 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财务部门对存货资金实行统一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存货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促进供产销相互协调,实现资金使用的综合平衡,加速资金周转。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企业资金各种管理的制度;
(2)认真测算各种资金占用数额,汇总编制存货资金计划;
(3)把有关计划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4)对各单位的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统一考核资金的使用情况。
2. 实行资金的归口管理
根据使用资金和管理资金相结合、物资管理和资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每项资金由哪个部门使用就归哪个部门管理。各项资金归口管理的分工一般如下: 材料、燃料、包装物等资金归供应部门管理; 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占用的资金归生产部门管理; 产成品资金归销售部门管理; 工具用具占用的资金归工具部门管理; 修理用备件占用的资金归设备动力部门管理。
3. 实行资金的分级管理
各归口的管理部门要根据具体情况将资金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分配给所属单位或个人,层层落实,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分解过程如下: 原材料资金计划指标可分配给供应计划、材料采购、仓库保管、整理准备等各业务组管理; 在产品资金计划指标可分配给各车间、半成品库管理; 成品资金计划可分配给销售、仓库保管、成品发运等各业务组管理。
(三)经济购进批量控制
经济购进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存货的总成本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 进货成本
进货成本主要由存货的进价成本、进货费用及采购税金构成。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确定的情况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进价成本与采购税金总计数额通常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假设物价与税率不变,无采购数量折扣),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反之,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开支的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费等固定性进货费用则与进货次数成正比例关系,即订货次数越多,需要支付的固定性进货费用就越多; 反之则越少。因此,固定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
2. 储存成本
存货的储存成本是指企业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存货资金占用费(以贷款购买存货的利息成本)或机会成本(以现金购买存货而丧失的证券投资收益等)、仓储费用、保险费用、存货残损霉变损失等。储存成本可以按照与储存数额的关系分为变动性储存成本与固定性储存成本,固定性储存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属于决策无关成本; 变动性储存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成正比例变动的关系,属于决策相关成本。
3. 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因为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如果生产企业能够以替代材料解决库存材料供应中断之急的话,则缺货成本便表现为替代材料紧急采购的额外开支。缺货成本能否作为决策的相关成本,应视企业是否允许出现存货短缺而定。如果允许缺货,则缺货成本与存货数量呈反向关系,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 如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缺货成本为零,也就无须加以考虑。
上述分析可知,决定存货经济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固定性进货费用(简称进货费用)、变动性储存储存成本(简称储存成本)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不同的成本项目与进货批量呈现着不同的变动关系。减少进货批量,增加进货次数,在使储存成本降低的同时,却会导致进货费用与缺货成本的提高; 相反,增加进货批量,减少进货次数,尽管有利于降低进货费用与缺货成本,但同时却会使储存成本的提高。因此,如何协调各项成本间的关系,使其总和保持最低水平,是企业组织进货过程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此,仅对经济进货批量的基本模式加以讨论。所谓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式,是就如下假设前提而言的:
(1)企业一定时期的进货总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
(2)存货的耗用或者销售比较均衡;
(3)存货的价格稳定,且不存在数量折扣优惠;
(4)每次的进货数量和进货日期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且每当存货量降为零时,下一批存货均能够马上一次到位;
(5)仓储条件及所需资金不受限制;
(6)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形。
由于企业不允许缺货,即每当存货数量降至零时,下一批订货便会随即全部购入,故不存在缺货成本。此时,与存货订购批量、批次直接相关的就只有进货费用和储存成本两项。这样,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就是所谓的经济进货批量。由于确定经济进货批量的模式与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式基本原理相同,因此可以得出下列计算公式:
式中: Q为经济进货批量;
A为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
F为平均每次的进货费用;
C为单位存货年度储存成本;
Tc为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的最低数额;
W为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
N为年度最佳进货批次;
P为进货单价。
【例6-15】某企业每年需耗用A材料45000件,单位材料年存储成本为20元,平均每次进货费用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单价为240元。假定不存在数量折扣,不会出现陆续到货和缺货的现象,则
(1)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900(件)
(2)A材料年度最佳进货批数==50(次)
(3)A材料的相关进货成本=50×180=9000(元)
(4)A材料的相关存储成本=×20=9000(元)
上述计算表明,当进货批量为900件时,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总额最低。大于或小于这一数量时,将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进货批量的基本模式只是建立在上述各种假设基础上的一种理想化的进货控制方法。实际工作中,通常还存在着数量优惠(即商业折扣)以及允许一定程度的缺货情形发生等,这就使得上述假设条件很难完全具备。因此,企业不能机械套用这一基本模式来确定存货的经济进货批量,而必须同时结合价格折扣及缺货成本等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四)ABC控制法
ABC控制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在19世纪首创的,该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存货管理、成本管理和生产管理。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经常有成千上万种存货。在这些存货中,有的价格昂贵,有的不值一文; 有的数量庞大,有的寥寥无几。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对每一种存货都进行周密的规划和严格的控制,就会抓不住重点,不能有效地控制主要的存货资金,甚至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ABC控制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重点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把存货分成A,B,C三大类,目的是对存货资金进行有效管理。A类存货种类虽少,但占用的资金多,应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管理,应对其经济批量进行认真规划,对收入和发出要进行严格控制; C类存货虽然种类繁多,但占用的资金不多,不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管理,这类存货的经济批量可凭经验确定,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规划和控制; B类存货介于A类和C类之间,也应给予相当重视,但不必像A类那样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