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体系应该是包括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以及当地民族民间医药在内的庞大医学体系。我们要提高云南中医药学的学术水平,应研究云南的民族民间医药和中医药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云南是民族大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医药资源,而这些宝贵的资源和中医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这些民族民间医药的某部分精华,还可以丰富中医药学的体系。如在纳西东巴医药中,东巴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为“人和自然为兄弟”,笔者认为纳西东巴医药的这一自然观,与中医学传统的“天人相应”相比,更加直接地表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密性、和谐性,这对于中医发展环境伦理医学是有借鉴作用的。再者,傣医的“解药”之说,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此说指的是傣医在正式治疗之前,要让患者服用“解药”,然后才开始进行正式治疗,通过这样的程序后,多能得到较好的疗效,因为,这里的“解药”不是单纯的解毒之药,而是对人体机能状态的一种整合。其实,中医在临床治疗时,许多老中医也并不是直接奔“病”治疗的,而是首先要调脾胃,要调情志,然后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素问·汤液醪醴论》就说:“形弊血尽,神不使也”。此句话的原意是,如果一个患者的内在“精”“神”衰败了,那么即使接受治疗,也不能获得良好疗效。反过来说,如果在施展治疗之前,医者能够把患者的“精”“神”调整到较好的状态,他自然也就能很好地呼应药物的效能,其治疗效果自然也就能够“事半功倍”。对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再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应该会对中医的治疗程序的改进有所帮助。理论的桎梏是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我们不对云南这一具有独特优势的民族民间医药加以理论的升华,那么丰富的民族民间医药资源,最后就只会成为药物研究的资料库[33]。我国的传统医药学由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和民间草医草药三部分组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也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云南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关系的探讨揭示出特定地域、特定人群与医药之间的关系,将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的用药规律加以整理研究,就可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不仅可以为广大的患者服务,还可以丰富医学的体系,使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在动态的交流中达成理解、共识和医学资源的共享,奠定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平等发展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从而保证云南民族医药在多元互动中合理发展,提升云南医疗卫生事业的力度和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兼容并蓄的特点。通过探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关系,把握中医药与云南民族医药兼容并蓄的特点,充分理解中医学如何在云南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式将民族医药融会贯通,云南民族医药如何创造性地吸收中医药中的优势并为己所用,从而推动云南中医学、民族医药理论水平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民族医药对中医学理论的丰富。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相应形成的生活习惯与当地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滇南本草》和《齐苏书》是同时期云南中医药和彝医药的代表性文献,两本著作在所载药物、用法、酒剂入药、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念等方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34]。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本民族的特征和地区的特性,这种特定的文化成为传统而积淀在该民族的共同心理中。云南和云南以外地区的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观及诊疗观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别,在云南体现出的诊疗特色正是对中医药学因地制宜的丰富,云南的民族医药不仅丰富了中医药理论,还扩展了医学的发展潜力,提高了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云南中医药与民族医药关系的探讨,整合云南各民族医药的优势,通过彼此的理论融合和技术互补,为中国传统医学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途径、多渠道的研究方法,使其以多元性适应今天不断改变和复杂的疾病谱,发挥其将季节、气候等属于非特异性病因的环境因素作为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的优势。扩大医药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医药文化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当今医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实现民族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5],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重视云南地方中医药的理论特色研究,不断加强云南中医药的学术理论探索。(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