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医药文化:壮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医药文化:壮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药文化是壮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云南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族药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此外,壮族群众普遍掌握了一些壮医常识,根据季节与病情选择药物和食物。

壮医药文化:壮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云南壮医药基本概况

壮药是壮医理论和经验指导下应用于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的医药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爷奇斗瘟神”“三界公”“墨蛇与银蛇”等故事代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群众对壮医药知识的一些积累。山歌在壮医药流传过程中,也有它的特定作用。百姓将所积累的各种治病经验、常见病所用的药物编成歌诀,使得医药知识易懂易记,广为流传。壮药文化是壮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壮药药材资源包括动物、矿物和植物。古代壮族地区出产的动物药有黄羊、嘉鱼、乳虫、竹鱼、蛤蚧等;矿物药包括壮族地区盛产的丹砂、钟乳石、无名异、天然水银、土硫黄、蛇黄、冷石、石膏等;植物药包括断肠草、墨茄等有毒药材,山豆根、黄连、吉利草、钩吻等解毒药,其他如马槟榔、仁花茶、羊桃灯、丁公藤等。这些药材多生长于云南与广西的田间、山林,大多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功效。壮医药曾经为民族的健康及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医疗卫生资源之一[25]

云南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族药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如壮族常用药材三七,应用范围广,疗效明确,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消肿定痛的功能,民间常用于外伤出血、跌打肿痛、咯血、便血、崩漏、胸腹刺痛等。目前,全国约有1000余家制药企业以三七等为原料或配方生产药品,包括血塞通、血栓通、复方丹参片等,其中以提取三七总皂苷为原料生产的血塞通和血栓通等现代新药,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医药市场销售量大。三七除医疗应用外,还被民间广泛作为食材,如文山三七鸡、三七火锅等佳肴美食闻名于云南乃至全国。所谓壮医药的口碑文化是指保存在当事者、知情者记忆中的或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壮医药文化,其中包括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通过歌谣、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有目的的口头传授等积累的壮医药知识和资料。从载体层面说,除了人的嘴和记忆力外,壮医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由口头经验集结成的文本经验也包括在内。(www.xing528.com)

2.资源品种

壮药是在壮医理论和经验指导下应用于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天然药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已查明的常用壮药有2000多种,验方有10000多条,它们至今仍是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医疗卫生资源之一。经不完全整理统计,发现有关壮医药的歌诀中提及医理解释、药理经验、临床用药经验、常见病的治疗等,其中描述的药物有300余种以上,可治病种百余个。“神话传说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部发展。”壮族歌咏是壮族在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创造的,它深深植根于世代壮族的心灵深处,最集中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特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与价值观念。这些歌谣、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壮族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族群记忆。

壮族亦重视疾病预防,出行时口含生姜以避秽,炎夏多食生蒜,每年端午以艾叶菖蒲洗浴,并以青蒿、艾叶、菖蒲挂于门外或以多种药物制成药囊佩戴以扶正祛毒。云南壮族地区多为平坝邻水地带,海拔在737~1120米之间,最高日气温可达36℃~39℃,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壮族主要聚集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资源丰富,植物约1727种,包括华盖木、樟、楠、红椿、香木莲等珍稀树种76科300多种,野生动物有豹、野猪、麂、岩羊、蛤蚧、穿山甲猫头鹰长尾雉等40多种,矿产资源有11类40余种。由于壮族历史上长期没有通行的统一文字,父子、师徒的口传面授是壮医药传承的最重要的方式。壮医药的教育更多地还是寓于壮族民间的生活之中。一些常见病,普通家庭就能通过食物和简便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习惯代代相传。此外,壮族群众普遍掌握了一些壮医常识,根据季节与病情选择药物和食物。壮族的一些社会活动也起着传播壮医药知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