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

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猪、甲鱼、鸭禽、柑橘是店前村四大传统产业,小分队因地制宜、因户施法,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探索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发展模式。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该让企业和贫困户都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某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黎川县驻村帮扶工作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

黎川县日峰镇店前村“连心”小分队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找准百姓致富产业路子。生猪甲鱼、鸭禽、柑橘是店前村四大传统产业,小分队因地制宜、因户施法,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探索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发展模式。第一种扶贫模式是“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第二种扶贫模式是“村干部示范+专业合作社+贫困户”。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该让企业和贫困户都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某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一方面,将贫困户捆绑入社发展,灵活运用产业扶持资金以及挂点部门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入社资产股份。与此同时,牵线搭桥,促成了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入社发展合同,规定合作社每年向入社贫困户发放不低于扶贫产业发展入社资产股份的15%分红款,并为每户贫困户开设工资收入一卡通。另一方面,要求合作社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优先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在劳动就业中受益。比如,贫困户周长发已在盛达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猪粪清理工作,每月可以赚得1000元的劳动报酬。

二、龙南县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带动农民创业

龙南县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局面。一是培育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载体特色、经营产业、服务全面、管理规范的特点。一方面注重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贫困户只管简单的种或养,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经营、入园进厂务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示范带领作用,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既有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村组干部、基层农技人员领办,又有私营业主创办。二是经营范围多元化。全县农业经营主体主营经营范围遍及粮食生产,生猪、牛羊、水产、家禽等传统养殖产业,果蔬、茶叶等有机产业,还有油茶、花卉苗木等相关行业,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扩展到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等农旅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使县域特色产业基础得到夯实。目前,全县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贫困户980户2190人实现增收。三是利益联结多元化。实行“整体经营、带动发展、保底分红”等方式,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以采取土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以及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阶段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能人带动贫困户增加收益,形成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目前,全县通过“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其中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00多户,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创收的贫困户共有400多户。

三、弋阳县“三好”模式助力扶贫产业发展

为做好扶贫产业发展工作,弋阳县朱坑镇精心选择“三好”模式。

有好产业。在前期产业的选择上,朱坑镇精心谋划,既要有经济效益,又不能污染环境;既能赢利,但周期又不能太长;既能大户规模化养殖,又能贫困户分散经营,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朱坑镇在比较了多个项目后,选择了台湾泥鳅养殖。优良的台湾泥鳅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不钻泥、雌雄个体大小基本无差异、免疫力强、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泥鳅饲料由玉米粉、米糠、豆渣制成,没有激素成分。

有好分工。再好的项目,经营不好都不会有好的收益,为保证泥鳅养殖能成功,朱坑镇选择在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的长源村开始养殖,以村委会为主体成立了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由村干部兼任,村“两委”成员为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贫困户为合作社成员,负责合作社资金及项目的监督。分工明确,贫困户广泛参与,所得收益50%用于贫困户分红,3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作为日常管理经费。合理的收益分配保证了各方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泥鳅养殖的进行。

有好管理。为加强对泥鳅养殖基地的管理,朱坑镇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安装7个摄像头,对泥鳅养殖实行远程管理,每个合作社管理人员手机上都下载“萤石云视频”,在手机上实时对养殖基地的一举一动进行察看。

四、樟树市多管齐下,大力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

为加快形成产业支撑,实现贫困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樟树市把工作重点放在“产业扶贫”上,通过中央苏区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选准一个产业、培训一项技能、帮扶一点资金等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实现自主创业,提高自主就业创业能力,重点发挥“三个主体”的作用。一是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省、宜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粮食、中药材、油茶、肉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面积覆盖13个贫困村,直接帮助或带动8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二是发挥合作组织的推动作用。扶持建立了蔬菜、油茶、中药材种植及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50余个,将近1000户贫困家庭纳入到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增加了农民农业产业收入。三是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樟树市阁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林果、蔬菜等各类产业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贫困群众务工增收。

五、上犹县帮扶贫困户提高自主产业脱贫的意识

现年52岁的田允沛,是上犹县油石乡新田村人。他双眼只有微弱的感光,上有耄耋父母、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女,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全面铺开后,田允沛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支书和帮扶干部经常上门联系,帮助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并且鼓励他要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不能总是等着政府给这给那,建议他种些蔬菜增加收入。

起初,他们翻种了自家的2亩地,按照季节规律,将白菜萝卜、茄子、辣椒等家常蔬菜轮作套种,巧打时间差,一年下来纯收入3000余元。种植过程中,田允沛不断学习、摸索蔬菜种植经验和市场销售规律,乡农技人员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术,他很快掌握了蔬菜种植技巧。有了经验和技术,夫妻俩种植蔬菜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露天种植蔬菜、瓜果、花生、紫色木槿花莲藕等1亩以上(含1亩),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奖补500元。”2017年,上犹县出台产业扶贫到户奖补政策,当扶贫干部第一时间把奖补政策告诉田允沛时,再次点燃了夫妻俩种植蔬菜的热情。目前,夫妻俩种植蔬菜面积15亩,加上政策补贴,预计年收入逾4万元。

脱贫固然需要多方努力,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意识更加可贵,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这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六、南丰县打好组合拳,丰富产业“扶贫餐”

南丰县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主抓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贫困村、贫困户绘制产业扶贫“菜单”,并提供政策资金扶持。贫困户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点菜”,便可以寻找最有效路径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一是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既有“主菜”又有“配菜”拓宽贫困户致富门路。

南丰是中国蜜橘之乡,有南丰蜜橘70万亩。全县3850户贫困户基本都种植了南丰蜜橘。为发挥南丰蜜橘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产业地位,该县不断加强技术支撑,每年分批次组织县农业局、蜜橘产业局以及乡镇农技服务站等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讲座、技术指导,免费发放化肥农药等,帮助贫困户提高蜜橘品质和产量。同时,发挥县、乡党员干部挂点帮扶作用,在蜜橘采收季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帮助困难群众采摘、销售蜜橘,保障贫困户的固定收入来源。该县还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和贫困户发展甲鱼、白莲、烟叶、槟榔芋、茶树菇、湖鸭、肉鸽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县甲鱼养殖面积达2.1万亩,白莲、槟榔芋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逾8000亩,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大格局。

二是个体+合作社,既有“自助餐”也有“套餐”满足贫困户多种经营需求。

针对不同产业,南丰县按需分类引导,让农户多条腿走路,既给个体“单兵作战”搭建产业平台,又鼓励贫困户通过投工投劳、土地流转、资金资产等入股,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方式,让产业扶贫不仅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现代化优势,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截至2017年8月,该县共注册建立1100多个专业合作社,累计对接贫困群众7500余人。

三是产业直补+贴息贷款,既有“代金券”也有“挂账单”支撑扶贫产业有序发展。

南丰县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在产业扶贫领域开展直补到户和信贷通模式。对贫困户新增南丰蜜橘、白莲等种植项目和甲鱼、鸡、鸭等养殖项目达到一定规模,经申报、验收合格后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每项上限补助为3000元,每户年度最高补助6000元。2016年以来,该县共发放产业直补金190余万元。针对一些有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想创业的贫困户,该县出台了“产业扶贫信贷通”实施方案,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0%贴息贷款。至2017年9月初,该县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109万元,覆盖贫困户654户。(www.xing528.com)

七、兴国县把贫困户“楔入”产业链条

兴国县从“入股分红、政策挂钩、党员干部带动、劳务帮扶、兜底户入社分红”五个方面创建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在产业收益上“旱涝保收”,确保贫困人口早脱贫富长远

一是入股分红机制。杰村乡油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把225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贷的方式按每户2万元作股入社,按比例发放股权证,并聘用贫困户参与生产管理,其中100户月薪达2000元,另外125户2017年可脱贫。

二是政策挂钩机制。一边整合贫困户可贷资金用以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一边让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企业还要给贫困户按可贷资金额按银行利率给予分红,让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建立起利益联结关系。如高兴镇老营盘,吸纳21户贫困户,2016年每户贫困户在这里的工资和分红收益达3000多元。

三是党员、干部带动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经济,打消贫困户害怕遇上自然灾害和管理不当的顾虑。该县龙口镇来溪、睦埠、芦溪等村适合种植烟叶,在党员、村干部、小组长的帮带下,2017年有40余户贫困户种植了烟叶。

四是劳务帮扶机制。组织贫困户成立劳务服务队,为企业、产业基地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等农业劳动服务。并签订劳动合同,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成为长期的农业产业工人,让他们能就地发展、就近就业,在家门口脱贫。该县的方太、崇贤、均村是脐橙产业集中区域,脐橙种植面积1万多亩。该县组织100多户贫困户成立了脐橙劳务服务队,专门为脐橙基地(园)提供劳动服务,平均每人年务工收入达5000元。

五是兜底户分红机制。对于没有劳动能力,又有耕地、林地、水面等资源的兜底贫困户,采取将耕地、林地、水面流转给企业并作股金入股分红,对光伏产业规划区内的兜底贫困户的耕地、林地则流转给村集体发展光伏产业,并实行股份分红制度。2017年,该县发展光伏发电12.02兆瓦,仅光伏产业一项,兜底贫困户2017年户均分红可达1800元。

八、余干产业接地气,脱贫有底气

余干县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引领作用,综合运用“产业+”理念,落实脱贫攻坚精准方略,找准群众致富路子,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扶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对有产业发展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采取直接帮扶、以奖代投和扶贫贴息的办法;对有产业发展愿望但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的模式,实施了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能直接参与、市场前景好、帮扶效果佳的产业扶贫项目,使每个有生产意愿的贫困群众都有致富路。目前,发展了油茶种植、水产养殖等一批特色种植养殖扶贫产业基地,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施了总装机58.47兆瓦的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带动11694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入股余干县内知名企业鹏辉高科、大明湖国际慢城公司,获得投资收益444.8万元,带动222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推进了电商扶贫产业建设,已建成电商扶贫站点55家,吸纳贫困户就业创业109人。

九、万年以产业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万年县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创新三大模式,有序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发展“三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一是贡米产业。万年贡米集团开展“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1060户贫困户签订了购销协议,每年为贫困户每亩稳定增收3200元。二是油茶产业。发挥云河实业公司全国重点企业的优势,万年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政府+公司+农户”“银行+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将荒山、扶贫资金、信贷资金资产化,实现了100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三是雷竹产业。万年全县雷竹种植面积达2.5万亩,投产面积达7000亩,亩均纯收入可达1.5万~2万元,带动了全县800多户贫困户增收。此外,还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大力扶持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4个,其中花卉苗木8000亩,大棚蔬菜380亩,发展渔业养殖1200亩、土鸡养殖35000只,通过产业扶贫,共带动贫困户1100户2880人参与发展产业。

探索“三大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创新入股分红模式。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万年县财政拿出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作为投资分红的股金,与云河公司在齐埠乡共同建设1600亩高产油茶林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区内的贫困户,有荒山入股的每年以30%的收成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安排就业,没有劳动力则实施配股分红救助。公司承诺头两年每年拿出20%分红,也就是60万,平均每户分红1800元,接下来两年每年拿出10%分红,2020年脱贫之后,每年还将继续拿出5%~7%分红。目前该项目已覆盖齐埠乡、石镇镇8个村委会,100户建档立卡没有劳动力贫困户都成为了股东,与公司签订了《分红协议书》。二是创新长藤结瓜模式。以合作社为主抓手,以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核心,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紧密链接。该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和“入股分红”的模式带动扶贫致富,让贫困户在获得土地流转资金的同时,兼顾发展打工经济,促进贫困户打工增收脱贫。目前,万年县3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可带动1100个贫困户增收脱贫。如:为民蔬菜带动100户贫困户订单种花种菜,鼎锋牧业带动68户贫困户进行肉牛托养。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用好用活近950万元的“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风险补偿金”,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或参与扶贫产业,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如县农业银行与云河公司合作,实施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项目:贫困户自主申请,银行根据贫困程度和劳动力状况按批次审批后,发放贴息贷款10万元,期限三年,入股云河实业公司的油茶改造提升项目,云河公司三年之内每年为每个农户发放4000元分红,期满由公司偿还贷款。首批苏桥乡15个村委会300多户贫困户信贷已经全部完成。

十、于都县用好“三板斧”,推进产业扶贫

于都县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大力推进蔬菜首位产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光伏发电兜底产业的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该县共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2家,成立农业合作社56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2.5亿元,带动农户3.8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

一是打造蔬菜首位产业,铺就脱贫绿色通道。为策应赣州市打造105国道和323国道沿线蔬菜产业带部署,于都县引进江苏启东、山东寿光和福建漳州等地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在梓山规划建设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每年为市民提供时鲜富硒蔬菜6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带动周边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发展种养特色产业,汇聚脱贫“组合动力”。于都县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黑山羊、毛竹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项目,并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推陈出新,推行庭院、规模、循环等养殖模式,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结合,不断激发特色种养业活力。

三是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兜底扶贫“阳光增收”。于都县把光伏发电产业当作重要的扶贫产业加以培育,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微利经营与让利于民相结合、输血脱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出台政府企业双补助政策,发放贴息“光伏贷”,设立光伏产业过渡性基金,探索光伏产业财产保险,通过“公司+农户”联营等方式,扶持自有房屋符合安装条件的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机组,对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户,推行贫困村“农户合作”模式,另利用村委会或村小学的屋顶、山坡,建设屋顶或地面分布式电站,发电所得收入由参与贫困户自行分配。目前,该县完成“一村一站”模式村级光伏发电站建设357个,完成“一户一站”模式户用电站3243户,带动1.5万余人贫困人口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十一、鄱阳“牵”出来的致富路

鄱阳县龙岭村位于鄱田公路东侧,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利用其灌溉基础设施好的优势,把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成立“牵牵”牌蔬菜专业合作社,牵手千户贫困户共奔致富路。

龙岭村党支部将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3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牵牵”合作社中的龙岭蔬菜、食用菌基地,尽管每户经营大棚面积不等,但贫困户人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龙岭小辣椒”“本地水果型黄瓜”获农业部无公害认证,产品远销省内外。鄱阳县“牵牵”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县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示范合作社等称号,2016年建立了电商脱贫站,从技术、销售方面辐射带动了全县10多个乡镇,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近2000亩,带动近千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鄱阳发展地方产业,实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做了表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